如果生命的最后,给你塔葬、冰葬、水葬、树葬、天葬、海葬、花葬,你最愿意选择哪种葬法

随便怎么葬啊,不葬都行,反正这副尸体也和我没关系了。
■网友的回复
土地是万物的母亲,生长于此、消亡于此,是生命的轮回之地。中国的丧葬文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经过上百万年的更迭、传承,人们有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入土为安,百年之后要给自己找个“家”,我更想称他为“家”,而不是“墓”。 我觉得要思考归于何处,不如先想想来自何处。在我的小时候,家门口是一大片稻田,远处是连绵的丘陵。春天在田野上放风筝、采马兰头,夏天抓知了、摸螺蛳,秋天打板栗、摘柿子,冬天烤着火、眺望远处,想象丘陵在氤氲雾气中勾勒出的样子。渐渐的,家门口的稻田上建起了厂房,挡住了丘陵、也听不到了蛙声。长大后的我也背井离乡,去了另一座城市,看到的多是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听到的多是汽车行驶的喧嚣,似乎已经要忘记在田野上奔跑、拥抱拂面的春风、听棕榈树莎莎作响时的那股惬意。但其实与大自然的亲近早已根种在我的心底。每每穿过城市公园的小道都能感到一丝舒畅。在购房安家的时候,也潜意识里把绿化作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我和大黄都非常喜欢茂密的大树和层层叠叠的植被。我想,我们生长于农村,也生长于自然。所以,如果要选择一处,我希望像落叶归根,源于自然、归于自然。 但是,丧葬文化发展至今,已不再是简单的生命轮回、自然平衡。更多的是死者的留恋,生者的思念。有人感叹在土地资源极其稀缺的今天,我们或将“死无葬身之地”。对于死者,害怕的是不被记得,终究化为灰烬像从未来过;对于生者,害怕的是忘记,回忆变浅变淡一点点消逝。我们需要一个可以经历住时间冲刷的印记,让我们被记得、不忘记,最常见的是墓碑。但印记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树、是花、是大海、是云朵。如果是我,我希望自己能化身成一棵树,会长大、开花、结果,比起冷冰冰的墓碑生命再次得以延续。 我们真正该恐惧的不是无处安放我们的遗骸,而是无处安放我们的思念。 ps:微信公众号—嘉宁年间,欢迎关注。https://mp.weixin.qq.com/s/YreLptUHf7QeOWVs_HMd7Q
■网友的回复
【如果生命的最后,给你塔葬、冰葬、水葬、树葬、天葬、海葬、花葬,你最愿意选择哪种葬法】 天葬或水葬是我最中意的。来之前什么都没拥有,走之后什么都不留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还真是比较符合我的气质呢。
如果没有条件,那就先拿个小竹篓子把骨灰装了,然后去苍山上寻个人烟稀少的林子,随便找棵松树,把骨灰篓子往树桠杈上面就这么直接一挂就可以了。既简单又环保,也倒还真省事啊。
如果实在不行,那就撒在西洱河里面吧。反正别给我做坟,也别给我刻碑。
■网友的回复
尸体不烂,怎么葬都行
最好我活着的时候不变老,少活十年都行
当然是相貌和身高固定的那种,年龄增长样子不变
■网友的回复
都不选,我要永生
■网友的回复
连死都没想过
就直接说自己怎样葬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