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蒙山“携亲”扶贫记

:原题为_新华网|乌蒙山“携亲”扶贫记。
新华社贵阳8月21日电 题:乌蒙山“携亲”扶贫记
新华社采访人员骆飞、崔晓强
2018年7月 , 刚休完产假 , 黄满就带着婆婆和仅有几个月大的儿子一起驻村扶贫 。 至今 , 婆媳孙三人已吃住在村两年多 。
从裹着襁褓到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儿子小宝在深度贫困的夹岩村逐渐成长为一个“帅小仔” 。 在不少驻村扶贫干部眼中 , 黄满的儿子和婆婆也成了“最年幼”和“最年长”的扶贫队员 。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夹岩村 , 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锅圈岩苗族彝族乡最偏远的村寨 。 这里高山峡谷纵横 , 坡陡路险 , 几乎很难找到一块平地 。
环境恶劣 , 贫困如影随形 。
2016年 , 为提升基层战贫能力 , 纳雍县借鉴“特岗教师”经验 , 面向社会招聘扶贫特岗 , 选派有学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到村里 , 专职从事精准扶贫工作 。
当年 , 全县共招聘了500多名扶贫特岗 , 黄满就是其中之一 。 6月报到后 , 她被分配到了偏远贫穷的夹岩村 , 一待就是4年 。
那时 , 进村的路满是泥泞 , 部分通往村民组的路仅有双脚宽 。 全村没有一栋像样的房子 , 低矮破旧的土墙房随处可见 。
尽管此前作为大学生志愿者 , 黄满已经在纳雍县基层服务了3年 , 但眼前的贫困还是让她触目惊心 。
破旧的村委会 , 时常透风漏雨 , 却是她和同事们唯一的办公和生活场所 。 村里电压不稳 , 不知吃了多少次夹生饭 。 有时煮一锅面条 , 是被水硬生生“化熟”的 。
“原以为新工作会好很多 , 没想到比之前更艰苦 , 当时无数次想放弃 。 ”回忆最初的选择 , 黄满感慨道 , 是家人鼓励她要坚持到底 , 自己也不想当“逃兵” 。
面对现状 , 内心无限挣扎的黄满最终决定“吃苦到底” 。 夹岩村村民组很分散 , 黄满和同事们走村串户 , 时常要大半天 。 一路爬坡上坎 , 脚经常被磨出“血泡” 。 但经年累月的磨砺 , 让她更懂得扶贫的意义 。
辛勤的付出 , 也换了成效 。 如今 , 夹岩村通组路已全部硬化 , 土墙房踪影难觅 ,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
跟着她走村串户 , 不少村民都称她为“幺姐” 。 “只要用心帮扶 , 群众就会认可 。 尤其是脱贫攻坚给全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 特别有成就感 。 ”黄满高兴地说 。
2018年正月 , 黄满的孩子出生了 。 高兴之余 , 她更有些犯愁:回村工作 , 孩子怎么办?与爱人反复沟通后 , 她决定带着孩子一起驻村 , 这一选择也得到了婆婆的支持 。
如今 , 新村委会二楼一间约12平方米的房间 , 成了她们的“家” 。 环境虽有些简陋 , 黄满却很知足 。
“把孩子带在身边工作 , 很辛苦却更高兴、踏实 。 ”黄满说 , 特别感谢婆婆理解自己 , 一起驻村帮忙带孩子 。
谈到婆婆 , 黄满既感动也愧疚 。 “老家还有快满90岁的奶奶 , 现在全靠公公一个人照顾 。 为了我和小孩 , 家人付出很多 。 ”黄满红着眼圈说 。
【新华网|乌蒙山“携亲”扶贫记】由于平时工作很忙 , 即使孩子在“身边” , 黄满也很少有时间陪伴 。 “携亲”扶贫的生活快乐且艰辛 。 在黄满看来 , 带着儿子和婆婆驻村是无奈的选择 , 但参与脱贫攻坚却是无悔的选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