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个故事充满政治智慧

文/邢哲夫有一个民风剽悍地方叫互乡 , 那里的人不好说话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好好聊天” 。 互乡的一个童子来求见孔子 , 孔子接见了他 , 门人都很诧异 , 因为大家都知道孔夫子注重礼仪 , 不会喜欢野蛮之乡的熊孩子 。 但孔子却说:“我只赞许他的进步 , 不赞许他的过往 , 这有什么过分呢?人家也是怀着一番洁身自好之心才来的 , 我只欣赏他这一番洁身自好之心 , 我并不保证他以前呀!”(原文:互乡难与言 。 童子见 , 门人惑 。 子曰:“与其进也 , 不与其退也 ,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 , 与其洁也 , 不保其往也 。 ” 《论语·述而》)这个故事学者们大多解读为有教无类 。 比如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中解读道“应该结合‘有教无类’等章读 。 说明人都可教 , 错都可改 。 重视后天的学习、教育、建构、塑造 , 其中包括改正错误 , 此乃儒学根本精神 , 而所谓人性、人道、善行均由此而获得 。 由此亦可见孔子的宽容精神:常与人为善 。 ”但钱穆先生的解读似乎更接近古典智慧:“此章孔子对互乡童子 , 不追问其已往 , 不逆揣其将来 , 只就其当前求见之心而许之以教诲 , 较之自行束修以上章 , 更见孔门教育精神之伟大 。”孔子比他的门人高明的就在于“不追问其以往、不逆揣其将来”“就其当前之心” ,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在当下” 。 门人纠结于小童子过往的黑历史 , 而认识不到人是会在成长中不断走向道德的自我完善 。 而孔子则看到了人具有迁善改过、日新其德的道德主体性 , 从而将现在和过往做了切割 。 即便是互乡这样的野蛮之乡 , 其间的人也并非只有被动地被污染被同化的命运 , 相反 , 只要有了向善的意志和向前的视野 , 一个人就可以洁己以进、洗心革面 , 从零开始 , 从现在开始 , 渐渐止乎至善 。我们喜欢把孔夫子看成是一个克己复礼、厚古薄今的保守主义者 , 但其实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夫子立足眼前 , 把握当下 , 不纠结于以往 , 不拘泥于既成的政治智慧 。 过去的事情再纠结已无意义 , 如果一个人真正想要尽其天职、立德立功 , 而不是沉浸于悲情控诉或快意恩仇的小资产阶级感伤主义 , 那就应该在勇于面对现实的同时 , 放下历史的包袱轻装上阵再出发 。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事不说 , 遂事不谏 , 既往不咎 。 ”所以孔子遇到了佯狂的名士接舆的狂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 , 来者犹可追 。 已而 ,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便想要上去和接舆攀谈 。 除了接舆的狂狷之气让孔子欣赏之外 , 或许恰恰是这种“往者不可谏 , 来者犹可追”的清醒让孔子引为同道 。甘阳先生说“保守主义就是将错就错 。 ”相比之下 , “往者不可谏 , 来者犹可追”、“与其洁也 , 不保其往也”则是一种更为高妙也更为积极的保守主义 , 是一种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的保守主义 。 它体现了保守主义尊重既成事实 , 悬置无谓争论的精神 , 不做无意义的悲情控诉和快意恩仇 。 然而在此基础上 , 孔子更主张脚踏实地活在当下 , 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努力把握现实 , 把握未来 。孔子对既定事实的尊重 , 并不意味着放弃了价值判断——这同样是孔子痛恨的 , 所谓“乡愿 , 德之贼也 。 ”(“乡愿”就是没有是非之心的好好先生)孔子对现实的基本态度 , 在我看来是勇于面对他(它)的阴暗面 , 但绝不放弃善意的期许和改变的努力 。 即便是对现实有所批判 , 也不妨碍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乐观主义 。 而对任何一点向善的改变 , 孔子也不吝实事求是的肯定和赞美(就像对待互乡的小童子一样) , 而不只是满足于对其过往谴责一番 。 一切伟大都是基于现实感的超越性 。 正因为孔子首先是一个充满现实感的人 , 他才走出了他的时代走向永恒 。(作者公众号:典故里的中国)孔子这个故事充满政治智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