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日本美学西渐开路人,设计奇才山本宽斋陨落( 三 )


 时装|日本美学西渐开路人,设计奇才山本宽斋陨落
文章图片
1985年,山本宽斋在巴黎秀展上。
从上述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在1990年代时巴黎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日本设计师,而他们的共同点在于设计中有了自己新的概念和叙述方式,包括在文化的引用和灵感的采集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极端地做一下假设,将他们的名字隐去,只观察他们的作品,会发现其实保留在其中的“日本特性”几乎被弱化到难以察觉——这一特质对于当时经历了80年代物质狂热时期之后的冷静期90年代,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弱势。在当时无数的电视频道、广告节目和无穷无尽的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外界因素(譬如广告宣传、明星效应)开始影响了时装界的发展,市场销售型的服装导向出现,以及品牌的自身身份效应也逐渐占据上风,巴黎高级时装受到了简约主义的冲击,因此也造成了后来不少本就水土不服的日本品牌的夭折。彼时,一位纽约大型零售商负责人就表示:“如果我们发现日本的设计师在做的衣服就是美式服装这样的衣服,那还有什么意义呢?”他的这番言论,其实非常鲜明地表现了在当时对许多国际买手而言,日本设计师的身份特殊性才是他们的魅力之处。
我们再来看看当下存在于国际时尚界中的日本设计师:一直被视为八十年代日本设计师先锋队的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仍旧活跃在舞台上,前者依然主张着身体与面料的关系,同时在强调设计师个人特质(或是人设)的情况下,将设计师本人与品牌Yohji Yamamoto 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川久保玲所建立的Comme des Garcons 时尚帝国,泾渭分明地将商业线与主张艺术和创意的主线进行了区分。后起之秀的大军中,高桥盾和他的Undercover从最初的里原宿的风格逐渐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在最近几季中除了引用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外,也将黑泽明的《蜘蛛巢城》搬上秀场;阿部千登势的Sacai 则是糅合了街头潮流和高级时装,用于塑造现代女性形象的可能性;川久保的门徒二宫启则是干脆放大了设计中的艺术成分——不过与其说他的风格中能够探寻到“日本特质”,倒不妨说他的设计语言中夹杂了安特卫普式的实验性(他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学院);去年在纽约时装周上大放光芒的新锐小泉友,因为热爱蓬蓬裙,将那些宛如千层蛋糕一样的巨型蓬蓬裙搬上天桥,试图阐述女性可爱且充满力量的少女一面……
你会发现随着时代的越发迫近当下,日本设计师作品中的“特性”逐渐变得越发稀薄,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支持,其决定原因自然是原本一家独大的时装体系逐渐发生了转变,同时如今的受众群也绝非上世纪身处于信息单一,被单向输入的环境中,客群的审美也与全球化逐渐形成了一致。虽然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日本设计师而言,不停地创新和突破尤为重要。曾经在上世纪70、80年代为他们带来无限荣耀,并在西方时尚界杀出一片天地的“民族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同样是能够被归属于“创新”的概念中的。如今,他们在创新与改革之路上显然已经走得更远。
撰文— 徐小喵、林湃 编辑— 泽鲁、Y 图片—Getty、akiomi kuroda photography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