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未来三年达到30万门店,谁是这个市场的头号玩家?

便利店|未来三年达到30万门店,谁是这个市场的头号玩家?
图片

出品|虎嗅大商业组
作者|房煜 虎嗅主笔
题图|视觉中国(000681,股吧)
一年实现2556亿元销售额 , 总体门店数量13.2万家 。 这是《2020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所描绘的中国大陆地区便利店行业的大图景 。 从销售增速看 , 2019年的行业增速为13% , 较前两年有所下降 , 不过仍旧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速 。 这个行业增速相对于超市和百货行业已经算是不错的表现 , 那么未来 , 中国的便利店还有增长空间吗?
在商务部看来 , 便利店行业的黄金时期刚刚开始 。 根据商务部印发的《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 , 力争到2020年连锁便利店达到30万家 。 这意味着 , 从现在开始 , 从门店规模至少还有超过16万家的增长空间 , 行业规模要实现120%的增长 。
当然 , 这是美好愿景的一面 。 另一方面 , 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毕马威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来看 , 便利店行业仍旧需要面对自身模式升级以及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的诸多挑战 。 从报告披露的信息来看 , 报告所覆盖的便利店品牌其平效为69元/平方米/天 , 企业运营效率远低于国际领先企业水平 。 在刚刚结束的2020中国便利店大会上 , 数字化已经成为整个大会的核心议题 , 但是《报告》也指出 , 中国便利店的数字化水平 , 大多处于“初级阶段” 。 而在市场声音方面 , 也有行业人士包括某些知名零售企业的创始人 , 始终对于便利店的发展表示不屑 , 并不认可这一业态的前景 。
能被商务部寄予厚望 , 核心原因是便利店在疫情期间也表现出“商业基础设施”的作用 , 这也是邻国日本已经验证过的一幕 。 但是中国零售业的竞争环境与面对挑战 , 确实较日本市场更为复杂、艰难 。 被寄予厚望的便利店是否能够不辱使命 , 是否会在“新零售”的口水战中迷失自我?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
不要本末倒置
从疫情的情况看 , “万物到家”一度成为人们居家隔离的标配 。 虽然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 。 但是这段时间对于配送到家习惯的强制培养 , 其带来的消费惯性不可忽视 。 在疫情期间 , 一方面是很多零售企业都开展或者扩大了全渠道的业务;另一方面 , 在到家服务的驱动下 , 综合零售商的降维攻击作用明显 。 也就是说 , 跨品类的综合零售商比细分市场的零售服务商 , 在配送到家的语境下更有优势 , 人们更希望能够“一站式满足” 。
这对于便利店其实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 因为便利店的消费场景还是单人到店场景 。 那么便利店要不要顺应潮流 , 加大线上到家业务的比重?特别是在疫情期间 , 以生鲜为核心品类的前置仓和生鲜社区店 , 或多或少都在覆盖一些便利店的品类 。
不过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在接受虎嗅等媒体采访时 , 十分冷静的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便利店本身已经做到了最后一公里 , 有其自身的业态特点 , 现在线上的服务肯定要兼顾 , 但是肯定不能和生鲜店相比 , 它所服务的场景、时间段 , 以及商品还是不同的 , 有自己的特定性 。 ”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 , 以生鲜为核心品类的新零售门店一直在不断加大自己的线上订单比例 , 这个做法是否也适用便利店?
事实上 , 便利店自身的“近”和“便利” , 已经是很多业态羡慕和求之不得的 , 不能因为一些外界的言论 , 迷失了自我 。
王洪涛认为 , 无论全渠道、数字化 , 还是社区团购这些新模式 , 都可以为便利店所用 , 但是不能本末倒置 。 这个“本”还是商品力 。 “现在便利店2000个SKU ,可以优化的空间太多了 。 ”在疫情期间 , 很多便利店都“慢”了下来 , 开始更多时间来梳理自己的业务和管理 。 王洪涛介绍说 , 山西唐久便利店的老板回去读了铃木敏文的《零售的哲学》 , 然后重新调整商品结构 , 强化门店运营 , 效果立竿见影 。 由此可见 , 本土便利店优化运营的空间还很大 。 “一般2000个SKU 有多少是可以汰换调整的,大家可以想一想 。 ”王洪涛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