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朝人吃什么酒肉饭菜?与现代人有何不同?
北京联盟_原题是:汉朝人吃什么酒肉饭菜?与现代人有何不同?
「粳」这个字就是远从汉朝传下来的 , 它和另外两个字─「籼」和「糯」─一起构成了当时人对于米的基本分类和认识 。 三个字一组 , 指的是不同硬度的米:籼是最干、最硬的 , 粳中等 , 糯则是最溼、最软的 。
到今天 , 用来做油饭、粽子的米 , 我们都还叫做「糯米」 , 以区别一般日常白米饭使用的「粳米」 。 只不过在汉代时 , 籼、粳、糯指的不是明确的米种分类 , 而是比较接近相对的硬度形容 , 口感上较硬的叫籼、较软的叫糯 。
文章图片
这一组名词会在汉代出现 , 显示了从战国到秦汉的饮食习惯变化 , 即米食的重要性提高了 。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 , 原本比较适合在南方生长 , 而在北方较为少见、稀有的稻米逐渐变得普遍 , 所以稻米从少数人的偶而享受 , 进入多数人的饮食生活中 。 累积了足够吃米的经验 , 才会在语言文字上予以正式分类记录 。
因为水利灌溉的普及 , 稻米的生产区域往北移动 , 这个时代的文化核心区里 , 愈来愈多的人种米吃米 , 这是汉朝人生活的一个新现象 。
当时人使用的基本食材中 , 有一些至今保留在中国菜里 。 蔬菜类中有白菜 , 还有芹菜 。 芹菜又称水芹 , 原来是长在水边的野菜 , 这时候转型成为主要的种植菜类 。 另外 , 芥菜也很普遍 。 有竹子的地方 , 自然就有笋;种荷花的会采收菱角和莲藕 。 攀藤类植物中 , 葫芦也是很早就在中国主流食材范围内 。
那个时代还有些食物 , 名字看起来很陌生 。 例如《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汶山之下 , 沃野 , 下有蹲鸱 , 至死不饥 。 」这是形容汶山土壤肥沃 , 住在那里永远不必担心会饿到 。 汶山出产什么 , 可以保人「至死不饥」?原来是一种叫做「蹲鸱」的东西 , 「鸱」是猫头鹰 , 「蹲鸱」传神地描述了它的模样:矮矮的、圆墩墩的 , 像窝起来的猫头鹰一样 。 那是什么?今天我们叫做「芋头」 , 它富含大量淀粉 , 是可以提供基础热量的根茎作物 。 这项食材现今仍在 , 但「蹲鸱」这个名字完全消失了 。
文章图片
在那个时代 , 北方的冬天基本上不长蔬菜 , 唯一的例外是冬葵 。 汉代的人经常吃冬葵 , 那是冬天仅有的调剂 。 但这样东西不知为何 , 从两晋以降就从中国人的饮食中淡出 , 或许和长期的天候变化有关 。 今天我们熟悉的只有秋葵 , 只能依此推想 , 冬葵和秋葵应该有一定程度的类似吧 。
还有「鸡头米」 , 底下的叶子像荷叶 , 上面有果实 , 果实上长着细细的小刺 , 大概像栗子吧 , 但比栗子小 。 小小颗的鸡头米剥开来 , 里面是浅色的、珠玉般的小球 。 鸡头米后来在中国饮食史上的地位 , 还不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高 。
当时人吃的肉 , 主要有猪和鸡 , 这我们不意外 。 稍感意外的 , 是狗肉相当普遍 , 史书上出现好多杀狗的「狗屠」 , 吃狗肉的机会仅次于猪肉和鸡肉 。 此外 , 中国传统所谓的「六畜」 , 这时候已经明确出现猪从中脱颖而出的倾向 。 猪愈来愈重要 , 在汉朝 , 猪肉的普及程度和在饮食中的重要性 , 已经不是其他动物性肉类赶得上的 。
环绕着猪肉产生的肉食文化 ,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 。 在宋代以后的近世中国社会里 , 猪是唯一一种普遍进行专业养殖的肉类动物 。 相对地 , 鸡是农家在家户环境里养殖的 , 鸡和鸡蛋没有商品化 , 供应比较不稳定 , 也就相对比较珍贵 。 近世以降 , 供应最稳定、最容易取得的一直是猪肉 , 所以猪肉的吃法也最多 。 这种以猪肉为中心的饮食习惯 , 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 。
推荐阅读
- 西班牙|这一个弹丸小国,曾放话60个士兵征服中国!比日本还要狂妄!
- 孙中山|孙中山曾预言,中国若定都伊犁,便能称霸亚洲!只因两点原因
- 傅满洲|一个凭空捏造出来的中国人,西方却害怕了一百年,如今还有人相信
- 夏朝|夏朝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神话传说?老教授:肯定存在,但不在中国
- 中国|我国当年派兵10万救了一个白眼狼,将几万烈士陵墓夷为平地
- 日本|日本一支神秘部队,潜伏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从不露面却危害极大
- 伊拉克|中国轰炸机唯一一次对外出口:2亿美元下单,轰炸油轮核电站
- 科举|中国古代科举舞弊什么下场?考生斩首,主考官杀头
- 立刻|1949年这支队伍逃入沙漠 15年后差点被中国原子弹炸死
- 中国|曾扬言每10年揍一次中国,数十年后却沉默无言,不敢再提当年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