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从技术应用到“数字重构”数字科技要全面助力增长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是:从“技术应用”到“数字重构”:数字科技要全面助力增长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AR/VR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科技迅猛发展,加速构建和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与社会深度融合,已经从效率提升的辅助角色,演变为创新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内燃机” 。
结合近段时间以来,多家企业陆续更名为“数科”的现象,有必要来探讨衡量数字科技价值最重要的标杆——给产业链协同企业带来增长,才可以说是真正沉浸到产业场景去实现价值共建 。近日,京东在2020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中发布了一系列亮眼业绩,在疫情广受影响的上半年和合伙伙伴共同实现难能可贵的增长,也引发行业关注;探究之下,京东背后的数字科技力量,事实上也为这份增长扮演着重要角色 。
数字科技驱动变革
当下,数字科技已经成为集聚创新要素最多、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全球正在加速从“网联”向“物联”“数联”“智联”不断跃迁,升级换代、架构演进、深度融合是当前数字科技的主要特征 。
典型地,数字科技的驱动效应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和5个“驱动” 。
【数字科技|从技术应用到“数字重构”数字科技要全面助力增长】一是“互联网+”的“流量驱动”效应 。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可以更好地连接社会万物,利用互联网构建开放的平台、开放的数据、开放的应用、开放的系统,实现人人互联、机器互联、城市部件互联、内容互联,从而更好地汇聚社会流量,以数据流引领人群流、资金流、货物流、交易流,利用互联网共享驱动社会中各环节、各要素互联互通,使得服务便捷化、资源均等化,促进各类互联网服务的模式创新 。
二是“大数据+”的“数据驱动”效应 。数据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管理等传统要素同等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利用大数据可以推进构建社会数字资产,以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思路,构建数据模型,建立可以快速使用的数据资产体系,同时构建数字化模式,用数据科学的视角,分析数据,发现数据的商业价值,最终实现数据驱动业务,数据指导决策,使得数据成为一种新的产品,成为业务流程的依据,重构商业模型,推动产业发展从资本密集、人力密集转向数据驱动转变 。
三是“人工智能+”的“算法驱动”效应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可以整合社会的各种系统和服务,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优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与合成、机器人、无人机等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面向新的应用场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知识融合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各领域应用的机理模型、知识模型、物理模型等和数据模型融合,实现跨界创新和智能服务 。
四是“5G+”的“效率驱动”效应 。5G技术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高可靠等特点,不仅加快了网络速度,也将终端全部纳入网络,实现“万物皆可联”的状态,将对传统应用带来深刻的效率变革 。一是有大流量移动带宽需求行业,以移动监控、高清视频、AR/VR应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类领域;二是对高可靠低时延敏感行业,以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机器人、远程手术等应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工业应用领域;三是有大量物联设备接入需求行业,以智能电网、车联网、智慧城市等为代表,其特点是通过大量物联感知设备接入,实现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 。
五是“区块链+”的“可信驱动”效应 。区块链通过新的信任机制改变了数据和信息的连接方式,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为不同参与主体间、不同行业的可信数据交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优化了传统应用和产业的结构 。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推进数字经济模式创新,为实现各行业供需有效对接提供服务,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区块链底层技术服务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推动区块链在信息基础设施、智慧交通、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
推荐阅读
- |金融科技新成果集中“上新”服贸会,150家金融机构携手亮相
- 数字货币|建设银行数字货币个人钱包短暂上线:分四类钱包并设置限额
- IT新经济|长电科技刚扭亏为盈,却遭遇诉讼,散户是去还是留?
- 每日经济新闻|悄无声息来临!快来抢先申请体验央行数字货币
- 不会飞的火鸟|科技质量十四五规划
- IT新经济|数字人民币来了?建行数字人民币钱包上线 我们刚刚帮你试用了以下……
- 搜狐科技|中兴2020上半年营收472亿元,同比增长5.8%
- 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加速,远景目标就是美元!美国控制的SWIFT算是废了
- 科技前沿阵地|中芯国际营收破纪录,N+1工艺进入客户产品验证阶段
- 中年|九城九校今成立协同创新联盟,助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沿线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