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有德:犹太教(上)
一、犹太教的起源、形成和历史沿革犹太教是犹太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 “犹太教”(yahaduth)一词未见于希伯莱语《圣经》 , 而始见于公元一世纪的希腊语犹太文献 , 但其实际历史却久远得多 。 犹太教是人类最早的一神教 , 又是古老而常新的宗教 。 在漫长到历史长河中 , 犹太民族赖以栖息、繁衍、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发生过天翻地覆的变化 。 与此相适应 , 犹太教也不断地调整自身 , 根据时代的要求变换形式 , 汲取新的内容 。 它经历了圣经犹太教、拉比犹太教、中世纪犹太教、现代犹太教等各种形式 , 时至今日 , 仍然作为活生生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对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1、犹太教的创立犹太教的早期的历史反映在犹太教的经典《圣经》中 。 从《圣经》可以看出 , 古代犹太教是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非常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分化出来的 。约公元前1800年 , 有一个名叫亚伯兰(Abram)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吾尔(Ur)经巴比伦(Babylon)、马利(Mari)、哈兰(Haran)迁徙到被称作迦南(Canaan)的地方(在地理上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 , 几经辗转后定居在(现在的)希布伦(Hebron)附近 。 亚伯兰后来更名亚伯拉罕 , 他和儿子以撒 , 孙子雅各被称为以色列人的三位始祖 。 亚伯拉罕来到迦南后放弃其父辈的多神教 , 以至高无上的上帝为崇拜对象 。 也许 , 当时亚伯拉罕并不一定排斥异教神灵的存在 , 但是他本人只信奉一个神 , 这就是《圣经》经常提到的“亚伯拉罕的上帝” 。 在这个意义上 , 亚伯拉罕是一神教的奠基人 , 也是犹太教的始祖 。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有12个儿子 , 逐渐演化为以色列人的12 个支派 。 约公元前1720年 , 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 , 开始了约430年之久的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苦难史 。 公元前14世纪 , 摩西(Moses)应运而生 。 他和同胞们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统治和奴役 , 决心离开埃及 , 回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 , 重新开始自由的生活 。 约公元前1290年 , 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 , 出埃及 , 越红海 , 到达西奈旷野 。 逃离埃及的以色列人在西奈半岛辗转了40年 , 在这期间 , 摩西借神的启示提出了“摩西十戒”和其他一系列宗教律法 , 恢复了由于长期流落异国他乡而淡忘了的一神教信仰 , 并使之成为规范以色列人个人与社会生活、伦理关系、道德实践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律法体系 , 使亚伯拉罕创立的一神教信仰发展成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 , 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犹太教 。 关于摩西在西奈山接受神启这一事件 , 希伯来《圣经》中有三种记述 。 第一是《出埃及记》20:1——17 , 第二是《申命记》5:6——21 , 第三是《出埃及记》34:10——26 。 尽管三种记述不尽相同 , 但都表明一个事实 , 作为犹太教基础的律法是经过摩西确立起来的 , 摩西是犹太教的实际创始人 。2、圣经犹太教圣经犹太教(Biblical Judaism)指的是以《圣经》为经典、以《圣经》的律法为内容 , 同时在时间上属于圣经时代的犹太教 。 圣经时代大致指的是从犹太教诞生至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 。 圣经犹太教是犹太教的第一阶段 , 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 它之所以最为重要 , 不仅因为它在拉比犹太教诞生前的许多世纪中是以色列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 而且因为在圣经时代以后 , 甚至在今天仍然在犹太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还因为它为后来各阶段的犹太教提供了根本的信仰和基本律法 。 当然 , 从更广的意义上说 , 圣经犹太教之最为重要还因为它是基督教之母 , 对伊斯兰教的产生也发挥过重要影响 , 进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圣经犹太教是一神教(monotheism) 。 亚伯拉罕确立的一神信仰由他的儿孙以撒、雅各重申 , 在摩西时代得以发扬并体系化 , 后来的许多国王、先知、祭司坚持并反复强调了对唯一神耶和华的信仰 。 应该说 , 犹太教从建立之日起 , 就形成一神教的传统 。 犹太人认为 , 在《圣经》中 , 神尽管有不同的名称 , 如El Shadai, Elohim, YHWH等等 , 但它们所指的却是同一个上帝;尽管指称神的名词有复数形式 , 如Elohim , 但实际指的仍然是一个上帝 , 而不是多个上帝 。 犹太教只承认一个神的存在 , 没有其他的神灵 , 这就和承认多神并存的多神教(polytheism)清楚地区分开来 , 同时又明显不同于认可多神但突出单一主神的主神教(henotheism) 。 《圣经》中涉及一神存在的段落散见于各个篇章 , 比比皆是 。 最能体现犹太一神教特征的当属犹太教的“经训”:“以色列阿 , 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 。 ”(《申命记》6:4)一神论犹太教的形成和完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 期间经过了多次反复 , 充满复杂多变的斗争 。 亚伯拉罕确立了一神教 。 但是后来以色列人曾经在埃及为奴400多年 , 这期间他们的一神教意识逐渐淡漠 , 不少人接受了埃及多神教的影响 。 出埃及后 , 就在摩西颁布“十戒”之前还有人公开崇拜金牛犊 。 所罗门王以后 , 原来统一的王国分裂为南北朝 。 北部的以色列和南部的犹大国都不乏多神泛滥、偶像崇拜的现象 , 甚至不少国君也崇拜偶像 , 迫害犹太教的祭司 。 南方犹大国王约西亚曾严令禁止偶像崇拜 , 强化圣殿祭礼和一神信仰 。 公元前516年 , “巴比伦之囚”后返回以色列的犹太人重修了圣殿(第二圣殿) , 著名文士以斯拉编写了《摩西五经》 , 使之成为犹太教的律法书 , 形成了稳定的祭司阶层 , 巩固了一神教 。《圣经》中的上帝是人格神 , 就是说 , 上帝具有和人相似的形象、情感、意志以及行为 。 《圣经》提到 ,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创世记》1:26-27;2:7) , 上帝伸出巨臂拯救以色列人 , 上帝爱以色列人 , 上帝发怒、息怒 , 上帝嫉妒 , 如此等等 , 这些都体现了神的人格特征 。 在古代以色列人看来 , 没有人格的神是无法崇拜、无法交流的神 , 因而也不是宗教的神 。 只有神人同形同性 , 神人之间才能够相通和理解 , 否则 , 人就不会匍匐在他的面前祈祷 , 就很难理解人何以与上帝交流 , 得到上帝的恩典和佑助 。 《圣经》中的上帝又是非物质性的、无形体的 , 是超越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 没有人可以直接看到上帝的样子 , 即使像摩西这样的最伟大的先知也只能望其背影 。上帝还是道德的源泉和人生的目的 。 上帝是圣洁的、正义的、仁慈的 , 所以 , 他也要求以色列人以及全人类像他一样圣洁、正义和仁慈 。 在这个意义上 , 模仿神 , 像神一样地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所在 。 要做到像神那样圣洁、正义和仁慈 , 就必须全心全意地爱神、敬畏神 , 遵守神的律法 , 按神的吩咐行事 。 如《圣经》所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 。 ”(《申命记》6:5)“圣约”和“上帝的选民”是圣经犹太教的重要概念 。 上帝和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立约 , 使之子孙繁茂 , 并赐给他迦南地作为永久的产业 。 后来 , 上帝又和摩西立约 , 启示给以色列人“十戒”和众多律法 , 使以色列人成为神圣的民族 。 也就是说 , 上帝从万民中选中以色列人 , 赐给他们《托拉》 , 使之和“外邦人”区别开来 , 成为上帝的“特选子民” 。 在这里 , 《托拉》是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的纽带 , 通过它 , 犹太人和上帝之间具有了特别密切的系 , 既具有“神圣民族”的荣耀 , 又有通过履行托拉而成为义人 , 进而见证上帝的存在 , 做外邦人榜样的责任 。圣经犹太教规定了犹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 在生活实践中 , 《圣经》规定以色列人男子要在出生后第八天施行“割礼” , 即把阴茎的包皮割去 。 “割礼”被说成是以色列人和上帝立约的象征 , 同时区别于其他族类的标志;《圣经》要求以色列人向上帝献祭 , 严格过安息日 , 逾越节 , 七旬节 , 住棚节 , 等等 。 《圣经》还要求以色列人遵守饮食律法 , 规定了以色列人当吃和不当吃的食物 , 以及如何屠宰当食动物 。 《圣经》最先为以色列人规定了日常生活的律法 , 塑造了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献祭是圣经时代犹太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 也是圣经犹太教的重要特征 。 圣经犹太教时期有专门的神职人员——祭司 , 这就是利未家族 , 他们是被神挑选出来专门事奉神的 。 这个家族的第一个大祭司是亚伦(Aaron) 。 祭司的主要职责是主持宗教仪式 , 接受人们献来的祭品 , 并按既定的仪礼献给上帝 。 同时 , 他们也担任教师 , 向人们宣扬宗教教义 。 他们没有土地 , 主要生活来源是人们献来的祭品和一定比例的税收 。 在圣殿建立之前 , 献祭是在会幕或高坡上举行的 。 后来 , 圣殿就成为献祭的唯一场所 。 第二圣殿时期 , 献祭和祈祷共存 , 以献祭为主 。先知和预言也是圣经犹太教特有的现象 。 在犹太教中 , 先知被看作上帝的代言人 , 他们是能够以某种方式 , 例如在梦境或异相中接受上帝启示 , 因而能够传达上帝的意志 , 并做出预言的人 。 其作用恰如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间的中介 。 摩西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先知 , 其他著名的先知有撒母尔、阿摩斯、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 , 等等 。 先知是圣经时代犹太人的精神领袖 。 他们借助神喻针砭时弊 , 警告世人 , 预言未来的灾异变故 , 指导人们的精神生活 , 在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 随着圣殿的毁灭 , 先知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3、拉比犹太教拉比犹太教即以拉比和口传律法为中心的犹太教 。 拉比(Rabbi)的意思是老师(Master, teacher) , 即熟悉犹太教律法尤其是口传律法(Oral Torah)的犹太知识分子 。 口传律法是相对于成文律法《圣经》而言的 , 指的是拉比文献《塔木德》中的律法 。 《塔木德》包含两部分 , 一为《密西纳》 , 二为《革玛拉》 。 拉比犹太教是自圣经犹太教之后到19世纪现代犹太教形成之前的主流犹太教 。 直到19世纪初 , 拉比犹太教为散居世界各地的大部分犹太人提供了精神支柱和生活指南 。拉比犹太教是适应圣殿被毁以后的新形势而产生的 , 是传统犹太教与希腊罗马文化冲突与融和的产物 。 继波斯帝国的统治之后 , 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3年率领希腊大军扫平迦南 。 公元前63年 , 庞培(Pompey)的罗马大军进入了巴勒斯坦 , 取代了希腊人在这里的统治 。 公元70年 , 罗马军队放火把宏伟庄严的犹太教第二圣殿夷为平地 。 早在圣殿被焚毁之前 ,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就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分化 , 出现了撒都该人(Sadducees)、法利赛人(Pharisees)、奋锐党人(Zealots)以及艾赛尼派(Essenes) 。 撒都该人是犹太社会的上层 , 由祭司们组成 , 其首领是大祭司 。 这些人坚持《圣经》的绝对权威性 , 否认口传律法和对诠释《圣经》的合法性 , 不承认死者复活的教义 。 他们的宗教活动以圣殿为中心 , 在政治上采取与罗马帝国合作的态度 。 奋锐党人是当时的激进派 , 他们在政治上多次武装反抗罗马人的统治 , 但最终被镇压下去 。 艾赛尼派是一批热衷于修道院生活的犹太人 。 其中一部分艾赛尼派居住在库姆兰(Qumran)的山洞里 , 有名的《死海古卷》就是他们的杰作 。 法利赛人是当时的平民知识分子群体 , 其领袖人物是文士(Scribes)和圣哲(sages) 。 法利赛人坚持《圣经》解释的必要性 , 认为除《圣经》律法外还有世代传承的口传律法 。 他们自诩为摩西的继承人 , 民众的道德领袖 。 法利赛人就是后来的拉比 , 拉比犹太教就是由他们创立的 。为拉比犹太教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犹大纳西(Judah Ha-Nasi, 135-219) 。 犹大担任犹太大议会(Great Assembly)的纳西(Nasi,意思是议长或首领)达50年之久 , 是公认的犹太人领袖 。 犹大纳西继承了早期法利赛人的衣钵 , 确信口传律法的存在 。 为了给失去圣殿的犹太人提供生活的指南 , 也为了避免口传的律法失传 , 犹大和他的门徒经过艰辛的努力 , 把先辈圣哲们在各自的经学院所讨论、传播的内容收集起来 , 分类整理 , 于公元200年前夕编成了《密西纳》一书 。 《密西纳》是与成文律法书《圣经》相对应的口传律法书 , 是拉比犹太教的主要经典 。 著名学者柯恩这样评价犹大:“他成功地编定了一部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的学园都采用的法典 , 结果导致了由个别拉比为各自的学园而汇集的其他全部律法书被废弃不用 , 他为后来的研究和讨论确立了统一的教材 。 ”一般认为 , 《密西纳》的编纂成功 , 标志着拉比犹太教的正式诞生 。在《密西纳》产生后的几个世纪里 , 为了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密西纳》 , 也为了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遵循《密西纳》中的律法 , 犹太拉比们就《密西纳》的具体内容做了大量研究和讨论 。 他们的讨论被记录下来被称作评注(Commentaries) 。 这些评注被编辑成书即是《革玛拉》 , 意思是《密西纳》的“完成” 。 《密西纳》与《革玛拉》合在一起构成广义的《塔木德》 。 狭义的《塔木德》就是《革玛拉》 。 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的犹太拉比分别编写成了自己的《塔木德》(《革玛拉》) 。 二者都是拉比犹太教的重要经典 。圣殿毁坏后 , 圣堂成为犹太人聚会、学习、祈祷的圣所 。 早期的拉比们除了研究《圣经》、《密西纳》之外 , 还到圣堂读经讲道 。 他们采用比喻、故事等丰富的形式 , 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圣经》和别的经典 , 使没有能力研究深奥学问的普通犹太人也能接受到很好的犹太教教育 。 在5世纪至12世纪之间 , 拉比们的布道被整理成书 , 名为《密德拉士》(Midrash) , 也属于拉比犹太教的重要文献 。从性质上看 , 拉比文献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哈拉哈”(Halachah) , 另一类是“阿嘎达”(Agadah) 。 前者的原意为‘行走’ , 引申为按照律法所行的生活之路 , 具体指的是《密西纳》和《革玛拉》中的所有律法内容 。 “阿嘎达”的意思是陈述(Narration) , 是用“铺陈、传说、故事、诗歌、寓言、道德反思以及历史回忆的手段”对犹太经典的阐释 。 一般来说 , 《密西纳》以“哈拉哈”为主 , 因为它是口传律法的汇集 , 而《革玛拉》和《密德拉士》则充满了“阿嘎达” 。拉比犹太教坚持了圣经犹太教中的一神论和创造的宇宙论 , 比较完整地阐发了上帝的存在、唯一性、非物质性、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永恒性、公正与慈悲、超越性与内在性等属性 。 这些属性也蕴涵在《圣经》中 , 但是在拉比文献中得到了更细致、更充分的阐述 , 而且其阐述形式更易于大众所接受 。散居犹太人侨居各国 , 因此解决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就成为重要问题 。 犹太教的做法是在坚持犹太人“选民”地位的同时 , 认为“外邦人”也有律法 , 也可以有来世 。 犹太教拉比的具体做法之一是从《圣经》解释中发挥出“挪亚律法” 。 《创世记》第九章说:挪亚出方舟后上帝与之立约 , 表示以后不再发洪水伤害生命 , 并以彩虹为记号 。 据此 , 拉比文献发挥出了七条律法:“做事公道 , 不得亵渎神明、禁止偶像崇拜、禁止不道德行为 , 不得杀人、不得抢劫 , 不得从活的动物身上撕下肢翼 。 ”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应该履行613条律法 , 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义人 。 其他民族不是上帝的选民 , 也不承担像犹太人那样多的义务 , 所以 , 它们只要遵照“挪亚七戒”就可以成为义人 , 可以在天国有份 。拉比犹太教在发挥了《圣经》中已有的弥赛亚观念 , 同时还吸收了希腊哲学中所谓灵魂不死的思想而构成了自己的来世观念 。 按照《圣经》 , 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 。 人产生于尘土 , 死后埋葬 , 亦回归尘土 , 没有来世的天堂和地狱 。 但是在《塔木德》中 , 人被说成是可以死而复活的 。 在世界末日 , 所以死去的人都将复活 , 然后接受弥赛亚的审判 , 义人进入天堂 , 恶人则入地狱 。4、中世纪的犹太教由于犹太经典《塔木德》(指《革玛拉》部分)的完成几乎和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 , 而且当时犹太人寄居的国家大多在欧洲 , 所以 , 犹太学者也常用中世纪一词来表示公元500年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间这段历史 。7世纪初 , 穆罕默德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中东兴起 , 并很快扩展为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 相当数目的犹太人在穆斯林之后移民至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诸国 , 其中心是西班牙 。 这里的犹太人及其后裔被称为“萨法迪”(Sephardim) , 其语言为拉地诺语(Latino) 。 另一部分犹太人是随着罗马军队的北上而进入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以及波兰、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 , 他们生活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国度里 。 这些犹太人称为“阿什肯那兹”(Ashkenazim) 。 他们除了说所在国的语言外 , 还说伊第绪语(Yiddish) , 德国是其中心 。穆罕默德承认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同宗 , 相信亚伯拉罕(易卜拉欣)、以实玛利(Ishmael , 易司马仪)、以撒(易司哈格)、雅各(叶尔孤白)、12支派以及摩西(穆萨)、耶稣(尔撒)是上帝选派的使者 。 在立教之初 , 穆罕默德曾试图让犹太人改宗伊斯兰教 , 因此对犹太人颇为友好 。 后来发现犹太人不肯皈依 , 转而施行迫害 。 但是 , 总起来看 , 在历史上穆斯林和犹太人是可以和睦相处的 。 事实上 , 从8世纪到12世纪初 , 穆斯林统治西班牙构成了萨法底姆犹太人的“黄金时代” 。 犹太人享有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自由 , 他们在那里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 造就了一批杰出的犹太思想家和领导者 。最应该提及的是中世纪最伟大的犹太律法学家、哲学家摩西·迈蒙尼德(Moses Maimonides, 1135-1203) 。 迈蒙尼德出生于西班牙的科尔多瓦 , 受过良好的犹太教教育 , 同时通晓阿拉伯语、伊斯兰教、逻辑学、天文学、数学、哲学和医学 。 少年时由于受到伊斯兰教狂热分子的迫害 , 迈蒙尼德一家流亡埃及 , 做了宫廷御医和开罗犹太社区的领袖 , 在那里写下了许多关于犹太教和哲学的不朽篇章 。 关于犹太教的基本信仰 , 他受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影响而概括出了至今仍然流行的犹太教的13信条;关于律法 , 他把《圣经》和《塔木德》中的犹太教律法系统地整理 , 编纂了《重述律法书》 , 使之成为一部前所未有的犹太教律法大全 。 在《迷途指津》中 , 迈蒙尼德用使用寓意解经法诠释《圣经》中的疑难字句 , 发掘字面背后符合理性的内涵 , 阐述上帝及其属性、先知和预言的本质和种类、善与恶、道德与人的完善等神学与哲学问题 , 实现了理性主义哲学与传统犹太教的有机融合 , 成为犹太哲学的一个范例 。生活在基督教背景下的欧洲犹太人的生活境遇远不如12世纪以前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犹太人 。 尤其是十字军东征开始后 , 犹太人的境况更加恶化 。 在法国、德国、荷兰、英国、波兰、以及俄罗斯等地 , 犹太人没有参政权 , 经济上受限制 , 只能从事放债和商贩行业 , 处于社会的最下层 。 由于宗教上不承认耶稣为救世主及其他基督教教义 , 而且在《福音书》被说成是杀害耶稣的刽子手 , 犹太人受到基督徒的敌视、歧视、凌辱和迫害 。 他们被迫住在城市一隅的“隔都”(Ghetto)里 , 胸前佩带表示被遗弃的黄色徽章 , 头上戴着象征魔鬼之角的锥型礼帽 。 他们可以被统治者当作礼物送人 , 可以被赶出家门而不得带走家产 。 极端的事件还有:有小孩失踪了 , 他们被莫须有地怀疑为杀人取血做无酵饼;黑死病发生后 , 有人说是他们在井里放了毒药造成的 。 犹太人被痛打、甚至被杀死 , 犹太教圣堂遭袭击的事件时有发生 。 总之 , 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犹太人生活在无权、贫困和不间断的反犹主义威胁之中 。毫无疑问 , 中世纪犹太教的主流是拉比犹太教 。 但是 , 值得注意的是 , 和拉比犹太教并驾齐驱的还有其他派别 , 其中唯圣经论的卡拉派以及犹太神秘主义就是在中世纪兴起、发展和壮大的 。卡拉派(Karaites)是巴格达的阿南·本·大卫(Anan ben David)于8世纪中叶创立的 , 尽管他们自诩与古代的祭司和撒都该派一脉相传 。 卡拉派是作为拉比犹太教的反对派出现的 , 主要流传于阿拉伯语国家的犹太人 。 大卫有句名言:“穷究《托拉》 , 毋靠己见 。 ”意思是说:不要信靠自己的意见 , 圣经中包含了一切律法 , 一切都可以通过精心研究托拉而得到答案 。 他们坚决反对拉比们所谓“口传律法”和对《圣经》的诠释 , 提出“回到《圣经》”的口号 。 大卫的代表作是《律法书》(Book of Precepts) , 其中规定安息夜(Sabbath Eve) , 即星期五晚上不得掌灯或点蜡烛 , 严格禁止安息日劳动或工作 , 除了去圣堂礼拜外不得离家 。 散居犹太人不得吃肉 , 因为肉食是与圣殿和献祭联系在一起的 。 他取消拉比犹太教惯用的祈祷 , 主张代之以颂读圣经中的《诗篇》和其他章句 。 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和拉比犹太教不同 , 有自己的牲畜屠宰场 , 割礼员和法庭(bet din) 。 大卫逝世后 , 著名的卡拉派有阿里(Yafet ben Ali)、那哈文迪(Benjamin ben Moses Nahavendi) , 等等 。 到了10世纪 , 埃及、北非、巴比伦尼亚、波斯和以色列地区的犹太人奉行卡拉派的犹太教 。 16世纪以后 , 这个派别逐渐衰败 。 现在卡拉派的大多数在以色列 , 约8000人 。犹太神秘主义的传统源源流长 。 早在中世纪以前 , 许多犹太人就认为 , 《创世记》中的创世论 , 《以西结书》中的神车论、《以赛亚书》中所描绘的异相之类 , 其涵义是只可意会 , 不可言传 , 或只能私下密授的 。 许多拉比在理解《圣经》和《密西纳》中的一些段落时采取的也是神秘的观照 , 即直接启示的方法 。 希伯来语字母也被赋予不同的数值和创造力量 , 被用来阐释世界是如何从上帝流溢出来的 。 早期神秘主义著作《论创造》是用希伯来语的22个字母来解释世界的创造 。 22个字母被分为三组:母字母(mother) , 双字母(double)和单字母(single) 。 三个字母代表三元素——气、水、火 , 相应于人的胸、腹、头三个部位 。 七个双字母被说成通过合成、设计、创造了七个星体 , 一周的七天 , 以及人头上的七孔(感官):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和一张嘴 。 12个单字母创造了人的12种欲望和功能 , 即视觉、听觉、味觉、言语、饥饿、性欲、运动、气恼、高兴、思想、睡眠和工作、天体的12黄道带饰件、一年的12 个月、人的12肢体 。 总之 , 宇宙和人的一切都是从22个希伯来语字母组合创造而来的 。 和字母创造论相对应的是流溢说 。 首先从上帝流溢出的是上帝的灵(Spirit of God) , 从上帝的灵流溢出气 , 由气生水 , 产生混沌与黑暗 , 进而形成大地(earth) 。 第四次流溢而从水生火 , 上帝用火造出天师存在其中的诸天和神车 , 后面六次流溢分别产生空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及事物的高度和厚度 。 用字母和流溢解释宇宙和人的起源成为神秘主义的一个传统 。犹太神秘主义在中世纪得以空前发展 , 先后兴起了卡巴拉和哈西德两个神秘主义派别 。卡巴拉(Kabalah)的原意是“接受的”、“口传的” , 自13世纪以后专指世代相传的犹太神秘主义解释 。 卡巴拉涉及的问题包括上帝的本质、宇宙的起源、人的创造、人与宇宙的命运、神圣《托拉》的深刻涵义 , 等等 。 其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卡巴拉和实践卡巴拉两大部分 。 前者旨在解释上帝与创造的联系、善与恶的存在、通向灵性完满的道路 。 后者则集中于修炼 , 即通过出神入化的静观而达到灵魂与上帝的结合 。 卡巴拉的经典被称为《佐哈尔》(Zohar) , 其重要代表人物是13世纪的摩西·德里恩(Moses De Leo)和16世纪的以撒·卢利阿(Isaac Luria, 1534-1572) 。 德里恩又名阿里 , 是西班牙的卡巴拉信徒 , 是他在传统的基础了在中世纪推出了6卷本的《佐哈尔》 , 为卡巴拉派提供了经典 。 他们提倡人在日常生活中禁欲、斋戒、忧伤、畏神 , 通过这些手段实现精神上的幸福 。哈西德(Hasidic)的意思是虔敬 , 因此哈西德派亦称虔敬派 。 哈西德派是由巴尔·舍姆·托夫(Baal Shem Tov,约1698-1760 , 其真名是Israel ben Eliezer)创立的 。 他认为幸福存在于对上帝的追求过程之中 , 而追求上帝的唯一方式是爱上帝 。 爱上帝 , 必然爱上帝的一切造物 , 包括爱人 。 爱不需要哀怨忧伤 , 爱需要喜悦 , 需要歌唱、舞蹈 。 他为哈西德派确立的原则是:第一 , 爱上帝 。 通过对上帝的爱 , 人得以和创造主直接联系 。 第二 , 祷告 。 祷告要动之以情 , 要喜悦 , 甚至可以借助于富有激情的肢体动作 。 第三 , 服侍上帝 , 用纯真的心和由之产生的善行服侍上帝 。 第四 , 兴高采烈 , 载歌载舞 , 这是上帝所喜悦的 。 第五 , 慈悲悯人 , 即同情他人并且尽可能帮助别人 。 托夫在世时已有大批信徒 。 他逝世后 , 达夫·巴尔(Dov Baer of Mezeritz,1710-1772)接任哈西德派领袖 。 在的领导下 , 哈西德派继续蓬勃发展 。 19世纪伊始 , 波兰、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中约有一半的犹太人加入了哈西德派 。 巴尔以后的哈西德派尊其领袖为“圣徒”(Zaddik , righteous man) 。 圣徒被视为上帝和人之间的中介 , 受到信徒的极度尊崇 。 哈西德派是普通大众的宗教 , 是适应受压迫、无地位、贫穷无助的犹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犹太教宗派 。 20世纪后 , 哈西德派逐渐衰微 。 现在是犹太教中的一个小宗派 。总之 , 在中世纪 , 拉比犹太教是犹太教的主流 , 迈蒙尼德等思想家提出的犹太教信条是对拉比犹太教的新发展 。 卡拉派和卡巴拉神秘主义则是复苏或新崛起的犹太教派别 , 它们与拉比犹太教并驾齐驱 , 共同构成了中世纪犹太教的繁荣 。5、近现代犹太教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胜利 , 犹太人结束了悲惨的中世纪 。 1791年 , 法国宣布给予犹太人公民权 , 享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平等地位 。 多少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得到实现 。 这就是犹太史上所称的“解放” 。解放以后的犹太人首当其冲面临的是如何调整自己 , 使自己适应宗主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问题 。 由德国的摩西·门德尔松开辟的犹太启蒙运动提出了两个目标 , 一是冲破隔都的禁锢 , 把犹太人改造成真正的欧洲人;另一方面 , 他又希望犹太人继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 由于传统犹太教已经成为实现第一个目标的障碍 。 于是 , 德国犹太人率先实行了宗教改革 。 激进的犹太人如盖革(Abraham Geiger,1810-1874)、雅克布逊(Israel Jacobson, 1768-1822)、李伯曼(Eliezer Liebermann)等 , 是改革的中坚 。 改革运动开始后 , 有的坚决反对改革 , 仍然坚持传统的犹太教律法和教礼;其代表人物是哈列维(Abraham Eliezer Halevi)、巴内特(Mordecai Benet of Nikolsburg)赫尔施(Samson Raphael Hirsch, 1808-1888)等;也有的仍然赞成改革 , 但认为改革派的主张和做法过于激进 , 于是采取温和保守的立场 。 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弗兰克尔(Zacharia frankel, 1801-1875) 。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犹太教理论和实际的改革、论争、妥协 , 原来统一的传统犹太教逐渐分化出改革派、保守派 , 以及正统派 , 在20世纪的美国还从保守派中分化出了重建派 。 这些不同的宗教派别把犹太人划分成不同的阵营 , 从而导致了犹太人的分裂 。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1)正统派(Orthodox Judaism ) 。 正统派认为上帝是永恒的 , 《托拉》是西奈山的神启 , 因此 , 其中的律法一条也不能改变 , 否则就是异端 。 他们还相信将来弥赛亚的降临会恢复犹太国家 , 重建圣殿并恢复献祭礼拜 。 大致上说 , 正统派又可分出极端正统派(原教旨主义者)、新正统派和哈西德国派 。 极端正统派的还停留在中世纪 , 只坚持传统犹太教的信仰 , 严格遵守教规和习俗 , 反对现科学文化和任何现代事物 , 不承认现在的以色列国(有的尽管居住在那里) , 不与其他宗派合作 。 新正统派或现代正统派承认《圣经》和《塔木德》的权威 , 遵守犹太教的圣日、节日、习俗以及传统道德 , 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 在圣堂内做礼拜时 , 使用希伯莱文祈祷 , 不用风琴伴奏 , 实行男女分坐 。 他们相信并参与科学文化活动 , 谋求和其他就派的和平共处和合作 , 支持以色列国并参加犹太复国主义组织 。 前面介绍的哈西德派(虔敬派)也属于正统派 。(2)改革派 。 改革派犹太教的主导思想是理性主义的发展观 , 认为犹太教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 应该在发展过程中摈弃那些过时的、不合理性的成分 , 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 改革派把犹太教定义为完全和科学、理性和谐共存的伦理一神教 , 奉行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和平、公正和各民族和谐统一的大同主义 。 他们在改革中废弃了不少中世纪习俗 。 例如 , 在圣堂做礼拜时男女混坐 , 不用希伯莱语而用所在国语言读经布道(现在多为希伯莱语和当地语言并用) , 使用合唱队并引入管风琴伴奏 。 同时 , 实行男女平等原则 , 妇女有做拉比的权利(自1972年开始任命女拉比) 。 1960年以前的古典改革派把大同主义和复国主义对立起来 , 强烈反对犹太复国主义 。 后古典的改革派改变了立场 , 成为支持复国主义和以色列国的建设的重要力量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 改革派的中心在德国 , 战后则转移到了北美 , 逐渐成为在北美犹太人中最壮大的派别 。(3)保守派 。 保守派犹太教是介于正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温和派 。 它的前身是德国的犹太教历史学派 。 他们认为正统派过分强调了的传统 , 忽视了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改革派又过分注重现实 , 没有给予传统以应有的地位;因而各自走向了极端 。 于是 , 他们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 , 主张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建立起活生生的联系 。 历史学派认为 , 犹太教的成文《托拉》源于西奈神启 , 而口传的律法则是犹太人对前一种神启的扩展和延伸 , 是人类理性和经验的结晶 。 成文法是超时间的 , 神圣不变的 , 而口传法则处于时间的流变之中 , 可以根据时代的需要做修正和变更 。 但是 , 变更的权利不在于个别的拉比 , 而是学者的一致同意和犹太社区全体成员的普遍接受 。 对于犹太复国主义 , 他们持赞成、支持态度 。 这个学派在20世纪之交在美国发展成为保守派犹太教 , 而且曾经一度成为最大的教派 。 就保守派坚持犹太教律法和仪礼的重要性而言 , 它接近于正统派 , 而就其赞同律法的可变性、灵活性而言 , 它又很难和改革派划清界线 。 保守派圣堂的用语为希伯莱语 , 礼拜时实行男女分坐 , 妇女逐渐取得了和男子平等的地位 , 1985年开始任命女拉比 。(4)重建派 。 重建派是从美国保守派中分化出来的年轻犹太教派 。 这个教派的创始人摩迪凯·开普兰认为 , 超自然主义的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都不能适应现代性和当代犹太生活的需要 , 因此必须对之重建 , 将其改造成为自然主义的、民主型的宗教 。 他心目中的犹太教是一种进化的文明 , 上帝、《托拉》和犹太人是构成它的三大平等的要素 。 然而 , 上帝不是超自然的人格神 , 而是内在于宇宙万物中的“为了拯救的力” , 《托拉》是犹太人经验的记录 , 其中的律令乃是犹太人的风俗习惯 。 而“拯救”不是来世的永生 , 而是现世的道德满足 。 重建派在仪礼上接近保守派 , 而在理论观点上甚至比改革派还要激进 。 这个派别主张自由地解释传统 , 以圣堂为犹太生活的中心 , 主张宗教生活的民主化 , 鼓励和支持以色列国的建设 。 重建派是犹太教中最小的派别 , 它对犹太人的影响主要在意识形态方面 。正如自由的改革派和保守派所言 , 犹太教的确是一个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宗教 。 在最近几十年内 , 犹太教虽然没有本质性的变革 , 但也发生了不少量的变化 。 其中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自由、世俗犹太人队伍的不断扩大 。 他们或者公开宣布不承认任何宗教 , 或者仅仅出于功利的考虑在名义上属于某个公会 , 而实际上不参加任何宗教活动 , 也不遵守犹太教的法规和习俗 。 这种现象给人一种犹太人宗教意识和民族意识日趋淡化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