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郭万达谈“闯深圳”:一股英雄的气概,当时就觉得有前途


经济观察报|郭万达谈“闯深圳”:一股英雄的气概,当时就觉得有前途
本文插图

经济观察网 采访人员 张锐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于1980年8月 , 今年8月将迎来自己的40周岁生日 。 近日 ,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人员采访 , 回顾自己“闯深圳”这些年见证的深圳发展史 。
经济观察网:您当初是怎么来到深圳的?
郭万达:我来深圳的时候 , 它是一个热潮 。 小平南巡之后 , 东方风来满眼春 , 真的 , 像我们这些人在大学教书 , 当时就是想来闯深圳 , 一股英雄的气概 , 我们就觉得深圳很有前途 。
我91年博士毕业 , 92年就来深圳了 , 是比较早的一批博士 。 那时候来到深圳找工作 , 人家还以为我是个骗子 , 不太相信 。 我15岁上大学 , 22岁研究生就毕业了 。 我27岁就闯深圳来了 , 所以他们当时觉得我年纪太小 , 学历是骗人的 。 因为当时深圳博士也不是很多 , 92年后就很多了 。
经济观察网:在深圳的这些年 , 有哪些时刻让您记忆深刻?
郭万达:其实我说了深圳的一个节点 , 从它发展的节点上来看 , 刚才提到的 , 比如说80年代中期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 。 那是资本主义 , 还是社会主义 , 差一点连特区都没有的了 。 要不是当时小平第一次南巡说深圳的经验证明 , 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是对的 , 证明深圳经验是对的 。
但是那时候还是很多质疑说‘这是不是资本主义了’ , 意识形态很浓厚 , 有一段时间也是比较沉寂的 。 等到92年之后 , 明显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相对就少一点 。 我们这些人 , 是享受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 从深圳到全国的改革开放的热潮 。
那个时候深圳最早的改革开放 , 很重要的就是市场经济 , 其实就是探索市场经济 , 因为原来是计划经济 。 92年 , 小平南巡以后 ,92年浦东新区开放 , 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城市的开放新格局 , 相当于掀起了一个改革开放新的一个高潮 。
这个时候就有特区不特的讨论 , 认为特区没用了 。 一直到95年 , 争论特区是靠特殊政策 , 是靠全国人民的“吃偏饭”养活了你 。 这个是以胡鞍钢为代表的 , 当时还引起论战 。
魏达志老师也提到 , 广东省现在还有议论说为什么要搞深圳先行示范区 , 粤东粤北还穷得很 , 为什么不去支持他们?因为意思深圳搞示范区 , 又给他吃偏食 。 所以 , 始终会有这样的说法 , 特区不特、吃偏食 。
2002年 , 又有一个说法《深圳被谁抛弃》 , 之后2003年、2004年 , 又是说深圳“难以为继” 。 你想想看 , 从“姓资姓社”、“特区不特”、“吃偏食”、“难以为继”、“产业外迁” , 这意味着深圳本身就是在争论的风口浪尖 , 在这么一个波折中发展 。 这些波折 , 可能来自于意识形态 , 可能来自于人们对于特区的理解 , 或者来自于特区发展本身受到的困惑 , 各个原因都有 。
92年来 , 刚开始我在深圳市政府信息中心 。 93年 , 我们研究股份制改革 , 改造了一个公司 , 我们三个研究生同学就下海去了 。 下海这一年 , 国家就提出宏观调控 , 把过热的经济压下来 , 主要是包括房地产 , 也包括开发区、投资 , 直接就给你压下来了 。 一下子 , 经济速度“哗”的一下就下来 , 投资也下来 。 我们那个公司主要是做房地产 , 也做实业 , 我们是个投资公司 , 当时拿到了一个多亿 , 当时感受就是很有钱、很好 , 自己感受也很深刻 , 大概95年就坚持不住了 。
我们这个公司两批人 , 学院派的像我这些博士、研究生 , 另一批很多是从部队出来 , 文化程度不算高 。 我们这些学生有别的选择、可能也不适合做企业 , 所以很快就坚持不下去 , 回来搞研究吧 , 但是有企业家精神的就坚持下去了 。
我来深圳已经是28年 , 从一个大学的老师 , 到政府之后到下海 , 然后又回到研究机构 , 相当于我也是三次创业 , 才扎根在这个地方 。 深圳是这么过来的 , 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