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从《包青天》到《清平乐》,荧幕终于还了刘娥一个清白( 二 )


其二 , 刘氏智商、情商双双在线 。她虽然没受过正规教育 , 但特别留心前朝政事 , 对北宋开国以来的掌故知之甚稔 。这说明她在智识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
政治学的一大学术基础是历史 , 在正规教育是奢侈品的时代 , 多记住一些前朝掌故 , 就多了一分参与政治的资本 。有些人讥讽搞历史的是文化恋尸癖 , 说这话的人大概不知道我们现在所做的大部分事情 , 都要从历史中寻找经验和智慧 。历史产生不了直接的生产力 , 但历史是为我们的智识服务的 。这是一段题外之言 。
刘氏的情商也非常之高 , 由于真宗的懦弱 , 加上宋朝一贯实行宽待士大夫的政策 , 朝中宰执重臣的权力与地位相当高 , 甚至高到左右宋真宗决策的地步 。宋真宗立皇后还要向王钦若送一坛子珍珠 , 宋真宗怕与辽军作战 , 却被寇准强行推到澶渊城 , 可见其状 。
大臣权高 , 皇帝必然会与之发生矛盾 。但作为一个异军突起的皇后 , 刘氏与大臣们的关系一向处得很和谐 , 在真宗去世前基本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 。刘氏的手段有多圆熟、处世有多精明 , 大概也可以从中推知 。
感情生活与政治生活历难取真 , 但刘氏的人生未免有点遗憾 。她没能给真宗皇帝生下一儿半女 , 反而是她侍儿李氏捷足先登 , 生了个皇子 , 就是后来的仁宗 。
刘氏以皇后之尊 , 把李氏之子养为己子 , 此事宫中人尽皆知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 , 正宫抱养宫人之子是理所当然、光明正大之事 , 没有任何人敢提出异议 。
刘氏也丝毫没把这件事当成理亏之事 , 所以演义中刘氏因为东窗事发而自尽的情况根本不会出现 。
刘氏真正的人生巅峰与仁宗没有一毫关系 , 她完全靠与真宗的感情 , 以及超强的政治能力 , 在人生后半段绽放出炫目的光彩 。
三、大鹏不与燕雀争食
真宗晚年中风 , 脑子不大灵光 , 精力也大为衰弱 , 甚至话都懒得说 。刘氏因为通晓前朝史事 , 对处理政务很在行 , 便经常替真宗处理政务甚至决定大事 。
因为这种情景与唐朝高宗与武后的事情太过相似 , 唐朝的教训又实在太过吓人 , 朝中重臣们很害怕刘氏最后变成武则天 , 都想通过各种办法限制刘氏 , 明的暗的都来 , 甚至动用极端手段进行肉体消灭的想法都有了 。这些事我们都暂且按下不表 , 留给后面出场的包青天用 , 本段只说刘氏 。
但刘氏一面掌控着病重的真宗 , 一面通过不动声色的手腕形成自己的核心班子 , 特别是把丁谓、曹利用等人拉拢成外朝的坚强支持者 , 打击严重反对自己的强硬派寇准 。甚至在政治观点上倾向于寇准的名将曹玮都被削夺了兵权 , 这都有了些西汉吕后杀韩信的影子 。反对派们玩不过刘氏 , 皇后的权势益发巩固 。
后来真宗去世 , 年方12岁的仁宗即位 , 刘氏以太后听政的名义 , 堂而皇之地决定国家大政 。这时的刘氏 , 俨然已拥有了当年武则天所有的权力 , 除了没有正式当上皇帝 。
但也就是这最后一步 , 仅仅是名分上的一步 , 刘氏终究没有迈过去 。宋朝不同于唐朝 , 宋朝是真正的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 , 名教、礼治的约束 , 将刘氏死死挡在了通往皇帝的最后一层窗户纸之外 。由于大臣们的强烈抵制与不断斗争 , 已经成了太后的刘氏只能停留在已有的舒适圈 , 老老实实地继续当没有名分的太后 。
这大概就是刘氏的基本面貌 。所谓的狸猫换太子 , 在这样一位英雄豪杰的太后面前 , 连盘菜都算不上 。
大鹏不与燕雀争食 , 蛟龙只共猛虎竞比 。
包拯|从《包青天》到《清平乐》,荧幕终于还了刘娥一个清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真实历史中的刘氏 , 其对手是学识一流、地位煊赫的文臣武将 , 其人生目标是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 甚至向不具名的皇帝迈进 。区区争夺子嗣、勾心斗角这种小事 , 怕是刘氏不屑一顾的 。但估计也正是因为刘皇后超卓地位、传奇经历与残缺人生的强烈对比 , 才使得后世对她的生平充满了猜测 , 其中很多不乏是恶意的 。以至于早在元朝末年 , 就有了诸如《抱妆盒》之类狸猫换太子的雏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