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消费券 个别领域存在“薅羊毛”虚构消费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 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 今年我国多省市向群众发放消费券 。 领券消费让市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 增加了购买力和消费欲 , 对提振国内消费市场大有裨益 。 但记者采访发现 , 一些地区消费券领取和使用程序繁琐 , 个别地方还出现领取消费券后进行虚假交易、违规套现的情况 , 让消费券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 专家认为 , 消费券亟待加强发放和使用管理 , 多措并举加快释放消费潜力 。
线上+线下 消费券你领了吗
记者调查发现 ,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主要采取线上发放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 , 通过支付宝、微信、美团等渠道 , 消费者可以通过抢券、摇号和抽奖的方式获取消费券 。
拉萨市6月6日起分三个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免费发放3000万元消费券 。 天津市于8月中下旬开始开展“泰生活·畅消费”泰划算消费券发放活动 , 活动累计发放消费券金额将超过1000万元 , 预计拉动消费超亿元 。 武汉市从4月份起 , 通过多平台累计投放价值5亿元消费券 。 为期三个月的消费券发放完毕之际 , 武汉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 , 累计投放消费券数量超过4300万张 , 拉动消费金额超过50亿元 。
记者采访发现 , 消费券是一个“杠杆” , 能够形成较大乘数效应 , 可以撬动数倍的消费 。 来自支付宝的数据显示 , 浙江、广西、广东、北京等省份的100多个城市选择通过支付宝平台发放消费券 , 平均每1元支付宝消费券直接拉动8元消费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蚂蚁金服研究院通过对杭州消费券的研究发现 , 和没有消费券时的日常消费量对比 , 每1元消费券能带动3.5元的新增消费 。
记者发现 , 消费券受益商家中 , 9成以上是中小微企业 。 此外 , 发放消费券也在带动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回暖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蚂蚁金服研究院联合课题组此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 , 政府给予每1元钱的消费券补贴 , 能带动5.3到7.7元的新增消费 , 效果甚至好于东部地区杭州的“3.5倍效应” 。
个别领域存在“薅羊毛”虚构消费
消费券为提振消费 , 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 , 但记者近期发现 , 部分地方由于发放不够精准、“薅羊毛”和虚构消费等问题的存在 , 影响了消费券实际作用的发挥 。 一些消费者反映 , 部分消费券发放不精准 , 存在“需要的领不到 , 领到的不消费”的问题 。 一些地方发放的消费券 , 面值过小、限制过多 , 很可能让消费券成了部分人的专享福利 , 无法改善最需要消费券扶持的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 。
记者调查发现 , 少数人利用消费券套现 。 比如一张“满90减30”的消费券 , 消费者向店家支付90元 , 并不购买任何商品 , 使用消费券立减30元 , 则只需实际支付60元 , 协商过的商家再向其支付90元 , 消费者就能成功套现30元 , 或是按照协商价格进行分成 。
还有消费券“中介”在网络上发帖“收购”消费券 , 再通过虚构消费的方式 , 与消费者分成套利 。 有的健身房以办会员卡之名收取消费券 , 实则目的在于套取消费券补助金额 。 此外 , 有不法分子通过“黑号”批量抢领消费券 , 然后再低价售卖 。
此外 , “数字鸿沟”影响消费券作用发挥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团队指出 , 部分低收入、数字经济参与程度低的人群参与领取数字消费券的意愿和成功率较低 , 因此信息不对称以及缺乏移动支付经验和知识可能会使消费券的作用打折扣 。 记者在中部一些地区走访发现 , 部分老年人反映 , 消费券不会抢、抢不到 , 怨言较多 。
西藏大学科研处处长图登克珠表示 , 对于掌握技术的高收入者来说 , 消费券刺激消费作用没有那么大 , 但对最需要消费券扶持的中低收入者来说 , 信息技术知识的缺乏会影响到消费券的领取和使用 。
网络信息安全企业奇安信集团副总裁徐鉴分析认为 , 虽然部分地区消费券看似额度小 , 但是如果量大 , 消费券仍有被薅的可能性 , 根源是因为有大量的黑号在市场流通 , 这与传统的“羊毛党”产业链机制差不多 。 如果出现大批量黑号抢券的情况 , 这就是发放平台治理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