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交流效率 社交网络并非越大越好


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 , 一种可能的方向是 , 并非是人类的大脑决定了人类能够维持的社交网络只能是150人 , 而是如果一个人经营的社交网络人数超过了150人 , 那么就会阻碍信息的顺畅传达 。
例如每天平均花5分钟和一个人交流 , 如果想和150人维持日常交际互动 , 那就需要花12.5小时 , 而若是想与更多人交往 , 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在交流过程中心不在焉 , 从而使得沟通变得低效 。 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该现象 , 即不同大小社交网络对应的信息传递速率的规模指数 , 并非单调线性递增的 。
所谓规模指数(scaling index)这一术语 , 来源于以杰弗里·韦斯特为代表的研究者们 , 其是用来描述系统性能如何随规模变化的指标 。 在他的科普著作《规模》一书中 , 根据不同系统的性能是如何随系统规模变大而改变的 , 将系统分为三类 , 分别是超线性(规模指数大于1 , 城市越大 , 创新的增长越快) , 线性(规模指数等于1 , 经过对数变化后 , 大小的变化和功能的变化速率相等)及亚线性(规模指数小于1 , 系统变大后 , 功能的增速变得跟不上大小变化的速率) 。

社交网络的大小和其信息传递效率之间的关系 , 属于亚线性 , 即并不是社交网络越大 , 沟通越顺畅 。 而所谓大有大的难处 , 指的则是规模指数和系统的大小呈倒U型 , 一旦超过了某个值 , 那么网络变大后 , 沟通效率的增速会下降 。 上述的规模指数最大值 , 又被称为临界点(critical point) 。
临界点会让一些了解复杂科学的读者想起伊辛模型 , 而在2020年这项PNAS研究中 , 研究者基于决策模型(decision-making model)这个伊辛模型的变种 , 计算不同大小的网络对应的规模指数 , 发现规模指数最大的网络大小 , 正好位于邓巴数附近 。
图1:不同大小的网络 , 在决策模型下对应的规模指数 , 在150附近 , 规模指数最高 , 为0.67
中年|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交流效率 社交网络并非越大越好
本文插图

这样的巧合 , 让我们能够对为何邓巴数如此普遍 , 给出一种全新的解释 。 并不是人类的大脑不支持人类建立更多的连接 , 而是规模法则决定了 , 一旦社交网络超过了邓巴数 , 那反而会弊大于利 , 不利于群体智慧的涌现 , 从而使得整体来看 , 每个人的社交网络的大小在150人左右 。
社交网络 规模 邓巴数 临界点【中年|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交流效率 社交网络并非越大越好】【来源:互联网热观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