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明码”与“密码”:谁是炎黄子孙?( 二 )
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 , 这一类历史书写常循着一个模式:一个失意的或受挫折的英雄奔于他乡 , 在那儿受人信服崇拜 , 成为当地的王 。如东北方 , 商王子箕子奔于朝鲜;东南方 , 周王子太伯奔于句吴;西南方 , 楚国将军庄蹻奔于滇;西北方 , 秦国逃奴无弋爰剑奔于西羌 。 根据历史记载 , 他们及其后裔世代在这些地方为王 。 这四个英雄 , 根据历史记载 , 前三个(箕子、太伯、庄蹻)都是黄帝子孙 , 那秦国逃奴无弋爰剑则是炎帝子孙 。四个英雄 , 奔于四方 , 都成了开化本地的王——是历史事实有规律?还是历史记忆有模式?难道历史事实都是如此循着一定的模式发生?路途遥远 , 语言不通 , 这些英雄如何到那儿去说服土著 , 让自己成为本地统治君王?我对这四则历史记忆有另一种解释:这些历史记载中的商﹑周﹑秦﹑楚 , 以及王子﹑将军﹑逃奴都是“密码” , 隐藏着当时华夏对这些人群不同的情感与意图 。丨国族理想:民族认同与现代转型在中国历史上 , 大家热烈讨论黄帝的时代有两个:·战国时期 , 在华夏形成的过程中;·清末民初 , 在传统华夏及中国人演变为当代中国人的过程中 。近代黄帝子孙争议 , 发生的时代背景是 , 当时中国受世界性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潮流冲击;中国要成为一个“民族国家” , 才能团结以自存于世界 , 这是清末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想法 。 然而这民族(或国族)只是汉族 , 还是包括清帝国内所有民族 , 当时曾有争议 。因此许多知识分子一方面以“黄帝子孙”来鼓吹国族团结 , 另一方面又彼此争论到底哪些人是黄帝子孙 。最后在清帝国政治疆域框架下 , 在欧日列强争夺满﹑蒙﹑西藏与西南边疆经济利益的情况下 , 结合各民族成为一中国民族终于成为晚清知识分子共同的国族理想 。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心目中 , 中国内部有汉﹑满﹑蒙﹑回﹑藏等族;要如何说明这些民族都是黄帝子孙 , 的确让许多学者煞费苦心 。当时大致的说法是:满族之祖源肃慎为黄帝孙“般”的后代;蒙古族之祖源匈奴为黄帝之后“淳维”的子孙;回族出于安息 , 安息为黄帝之孙“安”在西方所建之国;藏族出于西羌 , 黄帝之裔“休”是西方诸羌之祖 。 所以大家都是黄帝子孙 。虽然以上诸说在中国古史文献中都有蛛丝马迹可寻 , 但这样的“民族史”显然已不能满足当时另一股知识潮流——科学理性 。于是 , 顾颉刚等学者掀起的古史辨运动 , 许多学者热切卷入对三皇五帝的争议 , 显示此时的确需要一个国族历史来凝聚中华民族 , 但黄帝子孙之历史远不能满足此需求 。
后来的中国民族史 , 大量采用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体质学知识 , 从语言、文化、体质等方面建立中国民族的一体性 , 并以历史说明其分化融合过程;炎帝、黄帝曾被解释成各民族集团代表 , 以他们间的战争迁徙说明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的由来 , 但历史学者愈来愈不愿谈他们 。丨兄弟民族:深远的历史与人类生态意义最后 , 回到究竟 “炎黄子孙是谁” 这问题 , 我们这样说罢——五千年前在华北争战的炎帝﹑黄帝﹑蚩尤那些部落领袖 , 他们的血液可能流在今日任何一个中国人身上 , 就像是每个人身上都可能有冒顿单于﹑成吉思汗﹑松赞干布的血液一样 。古华夏或汉人成为炎黄子孙与炎帝﹑黄帝“史实”无关 , 而是由于人们有这样的“历史记忆” 。 我们需关心及深思的是 , 他们为何有此历史记忆?“攀附”是个重要社会文化背景 , 让许多人成为炎黄子孙——中国民间神话中 , 黄帝乘龙升天时许多人攀着龙须想跟他一起上天 , 便隐喻着这个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 。 攀附模仿 , 是因为人们都希望活得安全、活得好 。就像是毛虫将自己伪装模仿一根树枝或蛇以避免受伤害一样 。 他们或因仰慕 , 但更多是因为不愿受歧视而成为炎黄子孙 。今日中国人该感到骄傲的是 , 此种边缘人群对黄帝血源的攀附已成为过去 。 这就像是 , 当今日美国人已非两百年前的美国人 , “五月花号英雄祖先移民史”也就少人愿谈了 。以上我说的炎黄子孙历史 , 您可信可以不信 。 然而 , 人们经常根据历史记载的“明码”来争论历史事实 , 争论谁是黄帝、炎帝或蚩尤子孙;这些争论造成人群间的冲突 , 或让一些不是英雄后裔的人落入边缘 。在此我强调的是 , 我们也可以从历史记忆角度 , 探索历史叙事中的“密码” , 体会及体谅人们为何要宣称自己或他人是黄帝、蚩尤、盘瓠子孙 , 或宣称自身是檀君子孙而非箕子之后(如今日朝鲜人) 。我们也可以思考 , 为何有些人群说的历史总是始于“弟兄祖先”而非英雄 , 如此我们或能了解“兄弟民族”不只是强调民族团结的套语 , 而是有更深远的历史与人类生态意义(包括悠久顽强的男性中心主义) 。
正如王明珂老师所说 , 历史有“明码”和“密码” , “明码”是英雄、大人物和多数民族的叙事 , 而“密码”却暗合边缘人和少数民族的集体记忆 。但是一直以来 , 主流历史叙事都是以“明码”为主 , 而忽略“密码” , 对民族群体的解读形成了一方压倒另一方的“斗争史观” , 由此产生各种民族的“刻板印象” 。王明珂老师说:“复制刻板知识就是复制不公义的现实 。 ”同时 , 这也会遮蔽我们对中国及中国人的认知视野 。为此 , 先知书店诚意推荐王明珂老师的重要著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明珂曾长期担任台湾史语所所长 , 继承傅斯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顶尖大师的学养和作风 , 权威和专业毋庸置疑 。更重要的是 , 这本书跳出一直以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话语体系 , 结合王明珂老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 , 将更丰富、更多元的民族历史记忆呈现于书中 。 既反思历史 , 又重新定位我们对自身历史的认识 。
推荐阅读
- 日本半导体行业60年发展历史回顾
- 成都的地名天隳镇后来何以更名为天回镇
- 雁翎子:《历史知识》2
- 历史的三种面子
- 反思:历史悠久就值得自豪吗?
- 之所以有今天中国经济的历史原由
- 古代学宫和书院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 案件侦办|盘点: 历史上5个灭绝人性的小孩
- 中东
- 隋朝开起了官方保护腐朽文化的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