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SHIBA巨人的「没落」

TOSHIBA巨人的「没落」 , 也许只是为了健康在减肥罢了东芝这家企业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 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 笔者风铃心从大家的踊跃讨论中 , 感受到这家企业在中国的影响力 。 今天的东芝与其巅峰时期相比 , 固然收缩了不少 , 但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我今天想用另一个视角来看看这家公司 。今天主要围绕【没落】二字 , 为您展开介绍 。TOSHIBA巨人的「没落」
东芝硬核的技术能力东芝由田中久重创立以来 , 重视技术创新 , 重视技术研发 , 一直是刻印在家企业骨髓中的特质 。上世纪80年代末 , 东芝通过一通障眼法的神操作 , 顶风作案 , 将4台九轴五联动大型数控螺旋桨铣床卖给了苏联 , 这种铣床可以大幅度降低苏联核潜艇的噪声 , 让美国人的声纳无法检测 , 在当时是全球最顶尖的技术 。 自二战投降以来 , 美国已成为日本的老大哥 , 卖螺旋桨给大哥的敌人-苏联这种行为 , 直接遭到美国老大哥携"巴黎统筹协会"的严厉制裁 。 虽然伤筋 , 却不动骨 , 却也给美国人一个不好的印象 , 这也为后来的失败 , 埋下伏笔 。TOSHIBA巨人的「没落」
踌躇满志的东芝CEO-冈村正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 是日本经济和科技最辉煌的年代 , 我们对日本制造良好的印象 , 对日本制造质量的信任 , 也是那个时期积累的 , 不仅是东芝、日立、索尼、夏普、松下等日本制造企业都在全面爆发式发展 。东芝走向衰落的起点 , 应该说是从2000年开始的 , 当时担任的CEO是冈村正 , 任职的时候已65岁高龄 。 冈村正23岁就进入东芝 , 经历了东芝奇迹般的爆发 , 并目睹了日本企业扩张到全世界的壮举 , 东芝在80年代之前积累的技术优势 , 资金优势保证了其世界范围扩张 , 而刚任职CEO的冈村正的理想就是延续东芝的辉煌 。不得不说冈村正在65岁以前过于顺利 , 2000年后 , 东芝很多技术都已十分成熟 , 很难有重大的突破 , 同时 , 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在一点点蚕食日本很多领域的市场 。 冈村正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 却无奈于东芝庞大的帝国 , 内部结构错综复杂 , 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2000年到2005年五年时间内 , 冈村正上任这段时间里 , 东芝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的 , 但大洋彼岸的中国却悄然崛起 。TOSHIBA巨人的「没落」
日本家电制造的没落东芝的产品线中 , 我们中国人最为广泛了解的是家电模块 ,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东芝彩电 , 冰箱 , 洗衣机 , 笔记本电脑等大件代表着过硬的质量和先进的技术 。2003年以后 , 随着中国工业链条逐步完善 , 在第三波工业浪潮中 , 于全球产业链的参与度逐年增高 , 反观日本制造 , 其性价比优势慢慢变得没那么明显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 , 日本家电行业赤字严重 , 同时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能力提高 , 家电行业从原有的高端制造产业 , 沦为中端 , 甚至低端产业 。 这时 , 日本制造的高投入 , 精细化 , 匠人精神 , 意味着定价高 , 性价比低 , 设计周期长 , 随着入局的国家增加 , 日本的优势反而沦为劣势 。TOSHIBA巨人的「没落」
2000年后日本主要品牌销售额21世纪的豪赌 东芝的核电事业2005年的时候 , 做事更为大胆的西田厚璁上任 , 他干了一件激进的决策 。东芝当时业务繁多 , 为了突破瓶颈 , 必须要集中精力去做好少数几个核心业务 。 于是西田厚璁把很多小部门和非主要业务模块全部出售 , 押宝押在了核电事业上 , 甚至斥巨资展开并购 , 以54亿美元高价收购了估值18亿美元的西屋电子 。对于一家亚洲企业 , 这是何等壮举!西屋电气是美国核动力设备提供商 , 当时有15家公司和联合体参与了竞标 , 竞购价格一路从25亿美元飙升到50亿美元 , 最终东芝以54亿美元的天文数字买下西屋电气 , 震惊世界 。 当然西屋电气也没有让东芝失望 , 2005年西田厚璁上任的时 , 东芝集团的合并收入是58000亿日元 , 短短三年之后就变成77000亿日元 ,直接猛增了三成 , 西田厚璁带领东芝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 。TOSHIBA巨人的「没落」
天公不作美 , 成也萧何 , 败也萧何可是好景不长 , 2008年席卷全球的雷曼兄弟次贷危机来临 , 全球企业哀嚎连连 。西田厚璁的设想是把东芝的小项目剥离收缩 , 集中力量干大事 , 把主要财力 , 人力 , 物力集中到能源、半导体、基础建设三块主要核心板块 , 并不断的放大 , 成功渡过金融危机 。 但是失败 , 也失败在这里 , 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 东芝发展畸形 , 已经没有综合性的产业链条来支撑之后的发展了 。在这个背景下 , 东芝不断要求CEO拿出非常好看的数据报表 , 西田厚璁做不出来 , 只能下台换人 。 换上来的是佐佐木则夫 , 他是比较专一的人 , 在东芝只从事核电业务有37年的经验 , 当时负责牵头完成美国西屋电气并购的负责人就是佐佐木则夫 。 2009年上任以来 , 佐佐木则夫把核电业务做的非常好 , 业绩持续上升 , 得到了公司的认可 。但是生不逢时 , 佐佐木则夫只幸福了两年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 ,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 这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当时出现泄漏的核电站是东京电力 , 而该电站使用的核电设备全部是东芝的产品 , 所以日本核电包括东芝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核电形象就一落千丈 。 结合80年代的苏联事件 , 美国对东芝的核电业务展开抵制 , 东芝从此一蹶不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