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反潜战5

第十章1942年7月至1942年12月尽管英军在护航军舰和反潜飞机上装备了新型ASV雷达 , 但要发现并精确定位夜间水面状态的潜艇 , 还是很困难的 , 特别是这种雷达具有一个严重的缺陷 , 那就是雷达在距离目标1 。 2千米时会自动关机 , 因为在这样近的距离上雷达波束反射回来 , 其强烈的脉冲波束将会把灵敏的接受机烧毁 , 所以雷达实际上在近距离根本无法使用 , 当然也就无法确定潜艇的准确位置 。 英军海岸防空司令部行政军官汉弗莱 。 利少校 , 他早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多次驾驶飞机执行反潜巡逻任务 , 得知这一情况后 , 就向海岸防空司令鲍希尔上将建议在反潜飞机上安装探照灯 。这一设想说来容易 , 做起来可不简单 。 在鲍希尔上将的大力支持下 , 利少校选择地面防空部队所使用的标准制式直径90厘米的大型探照灯 , 但这种探照灯体积大 , 耗电大 , 使用时还散发大量的热量 。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 , 利少校进行了大量工作 , 在飞机上加装90千瓦的发电机以提供电力 , 设计了液压系统来进行操纵 , 在其他科学家的帮助下散热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 这种新型机载探照灯被命名为利式探照灯 , 或称利光探照灯 , 首先安装在惠灵顿式轰炸机上 。1941年5月 , 利少校亲自操纵探照灯 , 与机载雷达配合进行搜索潜艇实验 , 取得了巨大成功 。 接着利少校又进行了改进 , 以蓄电池取代了笨重的发电机 , 使整个系统重量减少到300千克 , 完全可以在实战中灵活使用 。装在飞机上的利式探照灯1942年5月英国空军第一七二中队在首批5架飞机上装备利式探照灯 , 飞行员也随之开始进行雷达与探照灯配合使用的训练 。1942年6月4日凌晨 , 装备利式探照灯的英军飞机在比斯开湾西南海域发现了意大利海军的“卢吉托拉利”号潜艇 , 意大利潜艇根本没有想到英军飞机会装备探照灯 , 还以为是德军飞机 , 竟然发射识别照明弹表示身份 , 英机立即确定了潜艇位置 , 用深弹和机关炮进行了攻击 , 将其击成重伤 。7月4日 , 在美国沿海取得了辉煌战绩的德军U-502号潜艇返航途中成为第一艘被利式探照灯发现并被击沉的德军潜艇 。7月12日 , 德军U-159号被利式探照灯发现 , 遭到重创 。除此之外 , 被利式探照灯和雷达发现 , 并遭到攻击的还有U-165号、U-578、U-705和U-751号 。6月和7月 , 装备利式探照灯的英军反潜飞机在比斯开湾共发现德军潜艇11次 , 攻击6次 , 击沉1艘潜艇 。 给德军潜艇部队以巨大的心理打击 , 以往德军潜艇在夜间以水面状态自由通过比斯开湾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 德军潜艇部队的官兵满怀恐惧地将利式探照灯称为“地狱之光”!邓尼兹认为夜间装备探照灯和雷达的飞机对潜艇威胁已经大于白天的危险 , 因此下令潜艇必须在白昼上浮充电 。 这样一来 , 利式探照灯终于结束了英军在黑暗中的苦斗 , 迫使德军潜艇在白天上浮 , 为反潜飞机创造了战机 。8月英军发现德军潜艇34次 , 9月发现37次 , 共击沉3艘潜艇 。 而在8月以前 , 一次都没有发现 。雷达装备在飞机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 都没能给潜艇造成严重威胁 , 直至利式探照灯研制成功 , 并与雷达协同使用后 , 才给德军潜艇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鉴于英军雷达的巨大威胁 , 邓尼兹召集了很多科学家研制雷达接受装置 , 终于研制成功被称为ECM的反探测装置 , 能够接受到英军机载雷达在48千米之外发射的雷达波 , 比雷达发现潜艇的有效距离远两倍 。 由于德国军事工业已经处于高饱和状态 , 实在无力承担此项装置的生产 , 该装置便由法国的梅托克斯公司和格朗丹公司生产的 , 又被称为梅托克斯装置 。 而潜艇部队官兵因为其接受天线是十字架形 , 便形象地将之叫作“比斯开湾十字架” 。 自从部分德军潜艇从8月起开始装备该装置后 , 就为没有该装置的潜艇护航 , 直至10月德军潜艇在比斯开湾航行时便再没损失1艘 。 因为德军潜艇只要一接受到英军飞机的雷达信号后 , 反探测装置就会发出嗡嗡的报警声 , 潜艇就能立即下潜 , 完全可以在英军飞机到来前下潜到安全深度 , 躲避攻击 。 至年底 , 所有潜艇均装备了该装置 , 使德军潜艇再次获得了夜间通过比斯开湾的自由 。随着战争的继续 , 双方的比拼不但是在武器装备方面 , 而且在战略战术上也日趋激烈 。英国自1942年初起 , 根据德国潜艇的主攻方向转到美国沿海的变化 , 开始调整船队航线 , 主要沿北海峡到纽芬兰的大圆圈航线航行 , 因为大圆圈航线距离较短 , 可以节约航行时间 , 也就减少了遭遇潜艇攻击的危险 。7月19日 , 邓尼兹见美国海岸逐渐建立起护航体系 , 再要以较小代价取得较大战果的目标难以实现 , 便果断改变战术 , 将潜艇作战的重点再次转移回北大西洋 , 并制定了大西洋作战计划 , 首先从德国和法国基地出发的潜艇 , 前往大西洋东部海域 , 在盟军驻爱尔兰和冰岛岸基反潜飞机作战半径以外海域 , 沿着护航运输船队可能的航线游弋 , 如果发现西行的船队 , 就一路跟踪追击直至百慕大以东北海域 , 然后接受补给潜艇的补给 , 再在纽芬兰沿海形成新的巡逻线 , 截击东行的船队 , 当燃料和鱼雷消耗完以后 , 返回法国补充和休整 。 邓尼兹不同意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只有满载物资的东行船队才是值得攻击的观点 , 认为西行的空载船队也同样应予攻击 。 其次邓尼兹发现英国船队沿大圆圈航线航行后 , 就把开往美国和从挪威返回法国正好途经该海域的潜艇集中起来 , 沿大圆圈航线搜索同盟国船队 , 如果发现船队就予以攻击 , 如果没有发现就继续开往美国或返回法国 。7月上旬 , 邓尼兹前往东普鲁士的洛明丁堡空军司令部 , 晋见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 。 由于1941年1月邓尼兹为了得到空中侦察 , 曾通过最高参谋部获得了一个大队的远程侦察机 , 引起了戈林的不满 , 此次邓尼兹为了能使潜艇部队得到必要的空中掩护 , 克制住自己的愤恨 , 向戈林递交了一份热情洋溢的申请书 , 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24架战斗机 。7月27日 , 邓尼兹发表广播 , 表示尽管潜艇部队取得了辉煌战绩 , 但正面临着困难时期 , 应该把真相告诉正陶醉在潜艇部队所取得的巨大战果中的人民 , 他预言随着同盟国技术装备的改进 , 潜艇将遭受严重损失 。英国海军认为 , 这番讲话 , 预示着邓尼兹将指挥潜艇重返大西洋 。整个7月 , 德军潜艇战绩是击沉96艘 , 47 。 6万吨 。8月开始 , 德军每月新建成服役的潜艇数量达30艘 , 这就使得邓尼兹能拥有足够的潜艇投入大西洋 , 而且还能派出数量可观的潜艇前往同盟国反潜力量比较薄弱的海域 , 如特里尼达以东的加勒比海、弗里敦海域、开普敦海域甚至印度洋的东非海域 。8月5日 , U-593号潜艇在北大西洋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94护航船队 , 该船队由36艘运输船组成 , 加拿大海军的1艘驱逐舰和5艘护卫舰负责护航 。 根据U-593号的报告 , 德军先后调集了16艘潜艇实施围攻 , 盟军护航军舰拼死掩护;8月8日 , 又有英国和波兰各1艘驱逐舰赶来支援;8月9日护航船队还得到了从北爱尔兰起飞的B-24“解放者”空中掩护 。 尽管盟军护航兵力多次将德军潜艇逐走 , 并击沉U-210和U-379两艘潜艇 , 击伤2艘潜艇 。 但船队仍有11艘运输船被击沉 , 共计4 。 9万吨 。8月13日 , 西大西洋上同盟国两支相向而行的船队WAT-13和TAW-12护航船队均遭到德军潜艇攻击 , 共被击沉5艘运输船 , 共计2万吨 。8月14日 , U-653号潜艇在中大西洋发现了从非洲塞拉里昂开往英国的SL-118护航运输船队 , 随即召唤其他6艘潜艇赶来 , 组织集群攻击 。 在英军岸基航空兵全力掩护下 , 德军潜艇多次遭到驱赶 。 但德军潜艇还是取得了击沉5艘运输船 , 共计2 。 6万吨的战果 。8月中旬 , 邓尼兹根据吨位战的作战原则 , 决定向同盟国护航力量薄弱的南非开普敦海域派出潜艇 , 他精心挑选了4名具有丰富经验艇长指挥的潜艇 , 加上1艘补给潜艇组成代号为“北极熊”的艇群 , 从法国洛里昂出发 。 为了使此次破交作战出其不意 , 邓尼兹特别指示在到达赤道以南550千米之前 , 不得攻击任何船只 。8月德军潜艇主要在同盟国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的海域(即所谓“黑窟”)活动 , 创下了辉煌战绩 , 共击沉108艘运输船 , 计54 。 4万吨 。9月 , 德军潜艇数量继续增加 , 用于大西洋上的潜艇首次达到了创记录的100艘!9月12日 , 北极熊艇群的U-156号在南大西洋阿森松岛东北海域发现了英国的运输船“莱肯尼亚”号 , 当时该船除载有900多英国和波兰人 , 还载有1800名意大利战俘 。 U-156号对该船实施了鱼雷攻击 , 将其击沉 。 当U-156号救起第一批幸存者后得知船上载有意军战俘 , 立即向邓尼兹报告并请示行止 。 邓尼兹复电继续进行援救 。 U-156号一边进行救援 , 一边发出明码电文 , 注明了出事地点的具体位置 , 以便附近船只救助 。德国政府获悉后 , 立即要求维希法国从临近的达喀尔派出救援船只 。 希特勒特别强调救援工作绝对不能影响“北极熊”艇群的既定使命 , 根据这一指示 , 邓尼兹命令除U-156号外 , “北极熊”艇群其余潜艇按计划继续南下 , 而命令正在弗里敦以北海域活动的U-506和U-507号及意大利“卡佩利亚”号潜艇前往救助 。 同盟国方面 , 英国也火速从加纳塔科腊迪派出了辅助巡洋舰和运输船各1艘前去救援 , 驻扎在阿森松岛的美军第一混合航空中队奉命出动为英军救援船只提供空中掩护 , 但美军并不了解德国正在进行救援 。9月15日 , 德军U-506号和U-507号潜艇陆续到达现场 , 从U-156号上接受了部分幸存者 , 然后向北航行 。 而U-156号上还有100多幸存者 , 并在艇后拖带满载幸存者的救生艇缓缓北行 。9月16日 , 美军第三四三轰炸机中队的1架B-24“解放者”轰炸机发现了U-156号潜艇 , 随即向附近的第一混合航空中队通报 。 随后第一混合中队出动2架B-24“解放者”轰炸机 , 对U-156号潜艇进行了攻击 , 尽管当时U-156号悬挂着明显的红十字标志 , 还是遭到了攻击 , 并被击伤 。 U-156被击伤后 , 便将艇上的幸存者全部转移到救生艇上 , 迅速返航 。9月17日 , 邓尼兹根据U-156号的遭遇 , 向所有德军潜艇下令:禁止救援被击沉船只的幸存者 。 这一命令以后导致了同盟国许多被击沉船只上的船员葬身大海 。 这就是所谓的“莱肯尼亚”命令 。9月17日下午 , 维希法国的1艘巡洋舰、1艘护卫舰和1艘扫雷舰到达预定会合海域 , 从U-506和U-507号及救生艇上接受了1041名“莱肯尼亚”号的幸存者 。 次日这些法舰又从意大利潜艇“卡佩利亚”号上接受了42名幸存者 。“莱肯尼亚”号共有1083人获救 , 其中英国和波兰人800余人 , 1800名意大利战俘仅200余人获救 。 “莱肯尼亚”号及其乘客的遭遇 , 在当时曾引起广泛关注和议论 , 史称“莱肯尼亚”号事件 。9月中旬起 , 德军每天同时在北大西洋上活动的潜艇达到了20艘以上 , 对多支护航船队进行了攻击 , 但由于大西洋上突发猛烈的风暴 , 双方的船只都全力与大自然搏击 , 甚至有时双方接近到彼此目视都可以发现的距离内 , 都只顾与风浪搏斗 , 无暇他顾 , 根本无法进行战斗 。 恶劣的天气对于护航船队而言 , 比起潜艇的威胁自然是两害相比取其轻 。尽管有天公相助 , 同盟国在9月的船只损失还是达到了98艘 , 48 。 5万吨 。1942年下半年 , 同盟国将大西洋上的航线分为四段:西段即纽约至西经49度;中段即西经49度至西经22度;冰岛段即冰岛附近海域;东段即西经22度至北海峡 。 由于缺乏能为护航军舰提供海上加油的油船 , 在横渡大西洋过程中 , 护航军舰要替换两到三次 , 以每月四支快速护航船队和两支慢速护航船队计算 , 共需要二十六个护航军舰大队 , 以每个大队3艘驱逐舰和6艘驱潜快艇计算 , 总共需要78艘驱逐舰和156艘驱潜快艇 。 而同盟国造船工业竭尽全力也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 加上此时前往苏联的北极航线和于11月发起的代号“火炬”的北非登陆战役 , 都需要大量的护航军舰 , 这样在大西洋上 , 护航船队往往因护航军舰数量不足而缺乏必要的保护 。 而同一时刻 , 德军潜艇的数量继续增加 , 特别是德国海军整体综合实力远远落后于英国海军 , 当发现潜艇这一舰种能够非常有效打击对于英国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后 , 德国更是将潜艇的发展列为军事工业的重中之重 , 虽然这样可以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效果 , 但这种短视行为更加剧了德国海军的畸形发展 , 其水面舰艇部队更加遭到轻视 , 从而与英国海军的整体差距越来越大 。10月中旬 , 德军每天能够同时在大西洋作战海域展开的潜艇数量达到创记录的40艘!这样邓尼兹就可以在盟军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以外的海域即所谓的“黑窟”海域东西两侧同时建立起一至两道潜艇巡逻线 , 如果在两道巡逻线中间发现护航船队的话 , 就可以同时投入两个潜艇艇群 , 一次集中起15甚至20艘潜艇实施集群攻击 , 这就给同盟国的海上运输造船了极大的威胁 。10月11日 , 德军U-258号潜艇发现了由48艘运输船组成的SC-104护航船队 , 可惜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由于受到干扰而只有U-221号接到 , 因此也只有U-221号于12日晚对船队实施了攻击 , 一举击沉了3艘运输船 。13日在U-221的引导下 , 陆续有5艘潜艇赶来 , 但在护航军舰的严密保护下无法接近船队 , 天黑后U-221乘护航军舰在船队后方驱赶其他潜艇的机会 , 再次攻击了船队 , 又击沉2艘运输船 。 午夜后 , 其他3艘潜艇也突破护航军舰的警戒 , 对船队进行了攻击 , 先后击沉了3艘运输船 。14日以后 , 刚结束对ONS-136护航船队攻击的多艘潜艇也闻讯赶来 , 但在护航军舰和“卡塔林那”、“解放者”等反潜飞机的协同反击下 , 被击沉1艘 , 击伤3艘 , 却一无所获 。几乎就在SC-104船队遭到德军潜艇攻击的同时 , ONS-136船队也遭到了攻击 , 由于船队遭遇了大风 , 德军潜艇难以实施接近船队 , 只攻击了一些掉队的船只 , 英军第一二零中队的“解放者”反潜机于12日击沉了U-597号潜艇 , 这是英军自1941年下半年装备“解放者”飞机执行反潜任务以来取得的首次战绩 , 这架飞机的机长就是英军岸基航空兵部队中传奇式人物布洛克少校 , 一位杰出的飞行员 , 他在驾驶“解放者”之前 , 曾在“桑德兰”式飞机上执行过2300小时的反潜任务 , 经验丰富 。 在奉调到装备“解放者”的第一二零中队后 , 对这种性能优异的飞机进行了仔细研究 , 以使之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 1941年10月至1942年8月 , 他的机组在反潜巡逻中多次发现德军潜艇 , 并实施攻击 , 取得了击伤潜艇多艘的战果 , 比起他的很多战友连一次都没有发现潜艇的记录来 , 简直是鹤立鸡群的佼佼者 。 但他没有满足 , 反而开始研究为什么多次攻击虽将潜艇击伤 , 却无法将其干净利落地击沉?经过分析研究 , 他改变了以往从潜艇正横垂直方向实施攻击的战术 , 而是从潜艇首尾方向实施攻击 , 这样就可以使投下的深弹完全覆盖整艘潜艇 , 充分发挥出每颗深弹的威力 , 但这对飞行员的飞行技术要求极高 , 因为只要稍有偏差 , 深弹就会远离目标!10月12日 , 他驾机发现了1艘德军潜艇 , 便沿艇尾到艇首方向一口气以最小间隔投下六颗深弹 , 全部命中!潜艇的耐压艇壳被炸开数个破口 , 当即沉没!他在1941年7月至1942年12月的一年半间 , 总共发现潜艇23次 , 攻击16次 , 击沉2艘击伤多艘 , 这一辉煌战绩与同时期其他反潜飞机鲜有斩获相比 , 更显得特别出众 , 也使他成为航空兵反潜的超级王牌 。10月间 , 多支横渡大西洋的护航船队都遭到了潜艇的疯狂攻击 , 共有94艘船只被击沉 , 损失吨位达61 。 9万吨 。11月同盟国发起了北非登陆战役 , 为了保护登陆编队 , 盟军从大西洋护航船队中抽调了大批护航军舰 , 直接导致了船队护航力量的削弱 。 但邓尼兹接到盟军在北非登陆的消息后 , 迅速命令大西洋上所有燃料充足的潜艇都全速前往摩洛哥海域 , 先后有9艘潜艇奉命赶到 , 还有16艘潜艇集结在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海域 , 但此时为时已晚 , 盟军登陆已经基本成功 , 这些潜艇只能执行破坏盟军运送后续部队和物资的任务 。 总共击沉了包括1艘护航航母在内的11艘舰船 , 击伤5艘 , 德军有1艘潜艇被击沉 , 7艘被击伤 。尽管11月大西洋上盟军护航力量和德军潜艇力量都被北非战局所分散 , 但11月德军潜艇仍取得了击沉运输船119艘 , 总计72 。 9万吨的开战以来最高记录 。11月英国还研制成功了机载反潜火箭 , 这种火箭弹重30千克 , 采用半穿甲弹头 , 攻击时入水角度为13度 , 能将潜艇水线下方的艇体炸开一个致命缺口 , 给潜艇造成巨大创伤 。 于1943年春起 , 陆续装备部队 , 成为德军潜艇官兵谈虎色变的武器 , 为此邓尼兹特意下令必须用严格的纪律克服对反潜火箭弹的恐惧 。12月同盟国鉴于11月蒙受的巨大损失 , 加之北非战局也基本结束 , 从而能腾出力量来加强大西洋的护航 。 而德军也从德国和法国派出了由结束休整潜艇所组成的新艇群 。12月26日 , 从英国开往美国的ONS-154护航运输船队被德军U-664号潜艇发现 , 该船队编有45艘运输船 , 由1艘驱逐舰、5艘护卫舰和1艘装备高频测向仪的救生船担任护航 。 U-664号所在的艇群共有10艘潜艇 , 接到发现船队的报告后立即赶来 , 而西面的另一艇群9艘潜艇也全速赶来 。从26日晚起 , 激烈的护航战就爆发了 , 德军以损失1艘潜艇的代价 , 击沉了4艘运输船 。27日夜间 , U-225号攻击了船队后 , 德军潜艇与船队失去了接触 。 直到18日上午 , U-260号才再次发现船队 , 迅速引导12艘潜艇赶来攻击 。28日晚 , 德军潜艇蜂拥而至 , 实施了连续攻击 , 接连击沉了8艘运输船 。29日 , 2艘英军驱逐舰赶来增援 , 有效驱赶了德军潜艇 , 只有U-435号实施了水下鱼雷攻击 , 击沉了1艘运输船 。30日 , U-435号又击沉了1艘运输船后 , 德军潜艇才停止了对ONS-154船队的攻击 , 一些耗尽了鱼雷和燃料的潜艇则与U-117补给潜艇会合 , 接受海上补给 。 在ONS-154船队护航战中 , 同盟国共有14艘船只被击沉 , 损失吨位7 。 5万吨 , 德军潜艇无一损失 。12月 , 同盟国在海上运输中损失60艘运输船 , 计33万吨 。整个1942年 , 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运输船1160艘 , 总计626 。 6万吨 , 是整个战争期间年度最高战果!占德军潜艇、飞机和水面舰艇击沉运输船总数1664艘的69 。 7% , 击沉吨位总数779万吨的80 。 4%!而同盟国全年新建船只总共不过700万吨 , 只相当于损失总吨位的89 。 8%!由于运输船的严重损失 , 英国全年物资进口量下降到3400万吨 , 比1939年的进口量下降了几乎三分之一 。 英国供运输船使用的燃料储备极其匮乏 , 全国库存仅30万吨 , 还不够三个月的正常消耗 。德军潜艇全年损失87艘 , 但凭借大量新服役潜艇 , 潜艇总数不仅没有减少 , 反而增加到393艘 , 其中212艘完成了战斗训练 , 能够随时出海作战 。 因此1942年的大西洋之战 , 德国毫无疑问是胜利者 , 但还远远没有到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 。第十一章1943年1月至1943年3月1月3日 , 德军U-514号潜艇发现了从特立尼达开往直布罗陀的TM-1护航船队 , 该船队由9艘油船组成 , 满载着北非盟军装甲部队所急需的燃料 , 由1艘驱逐舰和3艘护卫舰护航 , U-514号一面报告 , 一面就投入了攻击 , 击伤1艘油船 , 该船后被U-105号潜艇击沉 。 邓尼兹得到报告后 , 立即命令正在亚速尔群岛以南海域活动的“海豚”艇群6艘潜艇和另外6艘潜艇前去攻击 。从1月8日起 , 德军潜艇进行了连续三个夜晚的攻击 , 先后击沉6艘油船 , 加上被U-105击沉的那艘 , 总共击沉7艘 , 共计5 。 6万吨 , 而德军潜艇仅有1艘被击伤 。1月11日 , 英军从直布罗陀出动飞机为船队提供空中掩护 , 并派出1艘驱逐舰和2艘护卫舰加强护航力量 , 这才将余下的2艘油船安全护送到目的地 。正是德军潜艇的出色表现 , 极大支援了正在北非苦战的德军沙漠军团 , 为此德军第5装甲军军长德尔尼姆中将特意致信邓尼兹 , 热忱表达了对潜艇部队的由衷感谢 。1月14日 , 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北非卡萨布兰卡举行首脑会议 , 一致认为由于同盟国运输船在1942年中的惨重损失 , 与德军潜艇所进行的护航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到整个战争的结局 , 因此将消除潜艇威胁列为压倒一切的最重要的战略任务 , 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组织体制上 , 英国成立了由丘吉尔亲自兼任主席的“反潜战部际委员会” , 作为反潜战的最高决策机关 。 同盟国还成立了美、英、加海空军特别联合指挥部 , 专门指挥反潜海空作战 。军事工业上 , 全力增加远程岸基飞机和舰载反潜飞机的生产 , 将航空兵视为反潜的战略力量来发展 。具体战术上 , 三管齐下:对德军潜艇基地和生产工厂组织大规模轰炸;对德军潜艇进出大西洋的必经海域——比斯开湾实施空中封锁;提高护航舰艇和油船的生产数量 , 以加强对运输船队的直接护航力量 。 其中只有第一条收效甚微 , 这是由于德军在潜艇基地建设中非常注重抗空袭 , 所有潜艇维修休整都在专门的洞库中进行 , 每个洞库的顶部都是厚达六七米异常坚固的钢筋混凝土 , 仅建造中每个洞库消耗的钢材就达6000吨!一般的炸弹即使命中洞库也很难将其摧毁 , 再加上德军在基地附近还部署有大量防空部队 , 更是加大了盟军轰炸的难度 , 使盟军投入兵力巨大 , 付出不小的损失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坚固的潜艇洞库1月德军潜艇共击沉同盟国运输船39艘 , 计23 。 3万吨 。 而在1月30日 , 德国海军上层又发生了重大人事变动 , 由于1941年12月31日 , 德国海军在攻击英国开往苏联的JW-51B船队时 , “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都遭到重创 , 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因此受到了希特勒的严厉训斥 , 并于1月30日被解除了海军总司令之职 。 邓尼兹则由于在指挥潜艇部队破坏同盟国海上运输中的杰出表现 , 为希特勒所器重 , 提升为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 , 军衔也随之晋升为海军元帅 。 邓尼兹就任海军总司令后 , 更是将潜艇部队的发展作为海军发展的重点 , 他将海军司令部的日常行政事务交给参谋长格特海军少将处理 , 自己集中精力指挥潜艇对同盟国海上运输的打击 。 随着邓尼兹在海军中地位的上升 , 德军潜艇也就成为德国海军的军中骄子 , 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 而水面舰只的发展也就更加停滞不前 。 被形象称为“狼群作战”的潜艇破交战 , 在德国海军乃至德军统帅部 , 被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 , 随之而来的则是大西洋上更加疯狂的争夺!德军潜艇司令部正在召开作战会议 , 右一是潜艇部队参谋长埃伯哈德 。 格特少将 , 右二是邓尼兹右三是U-514号潜艇艇长汉斯 。 奥佛曼上尉 , 右四是作战参谋京特 。 哈勒斯中校由20艘潜艇组成的“雇佣兵”艇群解散后 , 部分给养消耗殆尽的潜艇开始返回基地补充休整 , 还有给养的部分潜艇则编入其他艇群 , 2月1日U-465号潜艇正在前往新艇群途中 , 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HX-224护航船队 , 尽管当时海上风急浪高 , 但U-465号仍连续三天保持着与船队的接触 , 并伺机发动攻击 , 先后击沉2艘运输船 。 而闻讯赶来的4艘潜艇中只有U-632号击沉了1艘掉队的油船 , 其他潜艇均因风浪太大而无法取得战绩 。 U-632号救起了一名被击沉油船上的海军军官 , 从他的口供中得知不久就有一支大型船队将沿同一航线驶来 , 同时空中侦察也证实了这一情报 。邓尼兹根据这一情况 , 立即着手调兵遣将 , 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围歼战 , 先后调集了“箭”艇群的13艘潜艇和“双刃剑”艇群的7艘潜艇 , 德军潜艇张网以待的正是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118护航船队 , 共有63艘运输船 , 护航兵力为3艘驱逐舰、4艘护卫舰和1艘驱潜快艇 。2月4日 , 位于“箭”艇群巡逻线中央的U-187号潜艇发现了船队 , 但其发出的无线电报告被船队护航军舰的高频测向仪确定了位置 , 随即遭到2艘护航舰的协同攻击 , 被一举击沉 。 同一天 , 德军4艘企图接近船队的潜艇都被护航舰驱走 , 只有U-262号从船队警戒圈的空隙突入 , 击沉1艘运输船 , U-413号则击沉了1艘掉队的运输船 。2月5日傍晚起 , 德军潜艇再次逼近船队 , 但此时船队又得到了刚从冰岛赶来的2艘驱逐舰和1艘驱潜快艇的加强 , 将潜艇驱走 。2月6日黄昏时分 , 德军潜艇就发起了攻击 , 有2艘潜艇遭到重创 , 其余潜艇则都被护航舰驱走 , 没有取得战绩 。 午夜后 , U-402号终于从船队警戒圈的缺口闯入船队航行队形 , 大开杀戒 , 一连击沉了6艘运输船 。 U-614号则击沉了1艘掉队船只 , 护航舰还以颜色 , 击沉了U-609号潜艇 。2月7日 , 由于护航军舰的全力保护 , 德军潜艇只击沉了1艘运输船 , U-624号还被英军反潜飞机击沉 。2月8日 , 盟军岸基航空兵加强了空中掩护 , 击伤了德军U-135号潜艇 。 考虑到空中掩护逐渐加强 , 再要取得战果必将付出更大代价 , 所以邓尼兹下令结束了对该船队的攻击 。此次护航战中德军潜艇击沉了13艘运输船 , 共约6万吨 。 在参加作战的20艘潜艇中 , 有15艘遭到深弹攻击 , 被击沉3艘 , 击伤3艘 。2月20日 , 活动在大西洋中部海域的“矿工”艇群发现了从英国开往美国的ON-166护航船队 , 该船队共有49艘运输船 , 由5艘护卫舰和2艘驱潜快艇护航 。 附近海域的德军“骑士”艇群10艘潜艇闻讯后 , 也向船队所在海域靠拢 , 准备参加攻击 。2月21日 , 护航舰在反潜水上飞机的支援下 , 击退了多艘企图接近船队的潜艇 。 只有U-92号接近并攻击了船队 , 击伤了2艘运输船 , 这两艘船后因伤势太重而由护航军舰击沉 。2月22日 , 8艘德军潜艇与船队发生接触 , 但大都被护航军舰驱走 , 只有2艘潜艇实施了攻击 , 击沉了4艘运输船 , 德军U-606号潜艇也在攻击中被击沉 。2月23日 , 护航船队的队形已经混乱 , 只有2艘护卫舰和1艘驱潜快艇在掩护船队本队 , 还有1艘护卫舰则在船队后面掩护着部分掉队的船只 , 这样使德军潜艇有了可乘之机 , 德军数艘潜艇实施了协同攻击 , 共击沉4艘运输船 。 黄昏前后 , 已有8艘潜艇赶来 , 准备在夜间大显身手 。 船队司令果断指挥船队改变航向 , 摆脱了德军潜艇的追踪 , 使船队本队在23日夜间没有遭到攻击 , 只有2艘掉队的船只被击沉 。2月24日 , 尽管德军潜艇又再次发现船队 , 但船队得到了从纽芬兰起飞的岸基航空兵的空中掩护 , 还得到了2艘驱逐舰的加强 , 船队因此未遭损失 。2月25日 , 德军3艘潜艇同时突破船队警戒圈 , 几乎同时发起攻击 , 但战果甚微 , 仅击沉了1艘运输船 。 随后潜艇遭到了护航舰的压制 , 遂失去了与船队的接触 , 也就结束了对ON-166护航船队的攻击 。此次保交破交战 , 德军潜艇在纵横达1100海里的广阔海域连续进行了五天五夜的攻击 , 共击沉14艘运输船 , 计8 。 5万吨 , 而仅有1艘潜艇被击沉 。2月间 , 德军共有三个艇群 , 总共42艘潜艇活跃在大西洋航线上 , 对多支护航船队实施了攻击 , 取得了击沉63艘运输船 , 共计35 。 9万吨的战绩 。进入3月 , 德军潜艇在大西洋上又掀起了海狼狂潮 。3月6日 , U-405号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SC-121护航船队 , 邓尼兹接到报告之后 , 立即调集了26艘潜艇前往攻击 。 此时SC-121船队59艘运输船 , 在1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1艘驱潜快艇和1艘救生船掩护下正与大西洋上的狂风恶浪搏斗 , 很多船只在风暴中掉队 。 U-405号在发出发现船队的报告后不久就被护航军舰驱走 , 闻讯赶来的2艘潜艇继续与船队保持接触 , 并发动了攻击 , 击沉1艘运输船 。3月7日 , 大西洋上不仅风力达到10级 , 还夹杂着雪雹 , 天气非常恶劣 , 德军6艘潜艇虽然都接近了船队 , 却因风大浪急无法实施攻击 , 只有在船队后面救助被击沉船只幸存者的1艘运输船被击沉 。3月8日 , 风暴逐渐平息 , 有4艘在风暴中掉队的船只因没有得到护航军舰掩护而被击沉 。3月9日 , 盟军从冰岛派出了航空兵和1艘驱逐舰、2艘驱潜快艇加强船队的护航力量 。 日落前后 , 有8艘潜艇接近了船队 , 但都被反潜飞机和护航军舰驱走 。 天黑后 , 3艘德军潜艇仍借助夜幕掩护突破了船队的警戒圈 , 先后击沉了4艘运输船 。3月10日 , 盟军再次派来2艘护卫舰赶来增援 。 船队也逐渐驶近冰岛 , 德军潜艇才停止了对船队的攻击 。德军在对SC-121船队的攻击中 , 共击沉了13艘运输船 , 计6 。 2万吨 , 其中5艘是因风暴掉队而失去护航军舰掩护情况下被击沉的 , 德军潜艇无一损失 , 可谓是一次完胜的破交作战 。对SC-121船队的攻击还未结束 , 3月8日德军侦察机就在北大西洋上发现了从加拿大开往英国的HX-228护航船队 , 该船队共编有60艘运输船 , 护航军舰为4艘驱逐舰和5艘护卫舰 , 3月5日起美军由“博格”号护航航母和2艘驱逐舰组成的支援大队也与船队同行 , 作为增援力量 。邓尼兹获悉发现船队的情报后 , 立即调集了13艘潜艇组成代号“处女地”的艇群 , 前往攻击 。 此外还有5艘潜艇也从附近海域赶来参战 。3月10日晚起 , 德军潜艇接连对船队实施了攻击 , 先后击沉4艘运输船 。 德军U-444号潜艇被护航舰击沉 , U-757号则被击伤 。3月11日上午 , 德军U-432号潜艇击沉了船队司令所在的运输船 , 但U-432号也随即被护航舰击沉 。 中午后德军潜艇数次企图接近并攻击船队均未得逞 , 德军的攻击遂告结束 。此次护航作战中 , 盟军继“大胆”号护航航母为船队护航后 , 再次开始使用护航航母为船队在岸基航空兵无法到达的海域提供空中掩护 , “博格”号由于一直在船队中间航行 , 难以实施灵活的机动 , 未能充分发挥出其作用 , 导致了船队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 但是随着护航航母的大量使用 , 潜艇对船队的攻击就显得越来越困难 。大西洋上双方军舰斗智斗勇 , 陆地上双方密码破译机关也在斗法 , 德军潜艇所取得的很多战果都归功于德国海军代号为B机关的密码破译机构杰出工作 , 因为很多护航船队的行踪都是根据B机关密码破译的情报被发现的 , 而英国海军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事同样的工作 , 其中设在布莱奇利公园的“X站”破译德军潜艇司令部与大西洋上的潜艇之间的无线电通讯 , 特别是1941年5月英军从俘获的德军U-110号潜艇上所缴获的密码机和密码本为此项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一旦掌握德军潜艇位置后 , 立即通知附近船队改变航向以规避潜艇攻击 。 这种较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西洋上的战斗 。如3月初的HX-228护航船队之战 , 德军B机关破译有关船队航线的密码 , 随即调集潜艇前往截击 , 英军察觉了德军的调动 , 便改变了航线 , 德军又及时发现了 , 再进行相应部署调整 , 不料英军通过无线电侦听和破译 , 也及时掌握了德军的动态 , 将计就计恢复了船队原航线 , 结果规避了潜艇的预设截击 , 最后只是因为德军侦察机发现了船队 , 才引导部分潜艇前来攻击 。再以3月13日开始的SC-122船队和HX-229船队护航战为例 , 德军B机关破译了SC-122船队改变航向的电报 , 邓尼兹立即在船队新航向前方组织力量 , 总共调集了“掠夺者”、“攻击者”和“逼迫者”三个艇群共计37艘潜艇组成三道巡逻线 , 以实施截击 。人算不如天算 , 邓尼兹的精心计划被大西洋上的狂风恶浪所摧毁 , 德军潜艇因受风暴阻碍 , 还来不及到达预定巡逻线 , SC-122船队就已安全通过了巡逻线所在海域 , HX-229船队也已通过了两道巡逻线海域 。3月16日清晨 , 因发动机故障而返航的U-653号幸运地发现了HX-229船队 , 便立即向邓尼兹报告 , 邓尼兹马上命令附近海域的21艘潜艇火速赶来 。 当天下午“掠夺者”艇群的8艘潜艇发现并接近了船队 , 夜幕降临后对船队实施了集群攻击 , 先后击沉8艘运输船 。 同一晚 , “攻击者”艇群又发现了SC-122船队 , 由于该船队护航力量雄厚 , 并大都装备高频测向仪 , 德军潜艇难以接近船队 , 只有两艘潜艇实施了攻击 , 击沉4艘运输船 。3月17日 , 邓尼兹获悉在大西洋上同时发现两支船队 , 便命令当时在大西洋上的三个艇群共计37艘潜艇悉数投入攻击 , 准备大干一场!由于当天英军从冰岛起飞了3架“解放者”反潜机为SC-122船队提供了有力的空中掩护 , 共发现了11艘潜艇 , 并对其中6艘实施攻击 。 在这11艘与船队保持接触的潜艇中 , 除U-338号潜艇外 , 其余潜艇都被护航舰和反潜飞机驱走 , U-338号也受到护航舰的压制 , 无法实施水面攻击 , 只得在水下进行了鱼雷攻击 , 击沉了1艘运输船 。同一天 , 德军潜艇还对HX-229船队进行了攻击 , 同样由于盟军岸基航空兵的有力掩护 , 大多数德军潜艇都被驱走 , 只有3艘潜艇借助夜色掩护实施了攻击 , 先后击沉了3艘运输船 。3月18日 , 德军潜艇由于受到盟军航空兵的强力压制 , 失去了与HX-229船队的接触 。 因此都赶来集中围攻SC-122船队 , 但在反潜飞机和护航舰的协同反击下 , 参战的30余艘潜艇只有9艘能接近船队 , 最终只有U-221号和U-666号进行了攻击 , 取得击沉3艘运输船的战果 。3月19日 , 由于岸基航空兵的出色掩护 , 只有1艘掉队的运输船被击沉 。3月20日 , 英军反潜飞机将所有与船队保持接触的潜艇全部驱走 , 并击沉了U-384号潜艇 , 邓尼兹见船队离冰岛越来越近 , 空中掩护的强度也逐渐加强 , 如果继续强行攻击 , 必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 便下令停止攻击 。此次护航战 , 是二战期间德军最大规模潜艇破交战之一 , 尽管德军潜艇在后期遭到了反潜飞机和护航舰的有效压制 , 但是仍取得了巨大的战绩 , 总共击沉21艘运输船 , 计14万吨 , 仅损失1艘潜艇 。同盟国自战争爆发以来一直采取的护航船队体制在此次护航战中受到了挑战 , 几乎船队中每一艘运输船都遭到过潜艇的攻击 , 而且损失占船队的21%!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对抗潜艇最有效的护航船队体制开始受到质疑 , 不少人认为护航船队已经无法对付德军的狼群攻击战术 , 主张放弃这一方法 。 然而放弃同盟国海上运输体系的基石的护航船队体制后 , 再用什么方法对抗德军潜艇呢?3月 , 德军共击沉108艘运输船 , 共计62 。 7万吨 , 几乎已经彻底切断了英国与美洲的海上联系!照此发展下去 , 英国军事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燃料和粮食等战略物资的供应将会断绝 , 毫无疑问 , 德国潜艇将成为德国取得战争胜利的利器!英国海军部在战后总结中特别指出:“德国人的破坏程度从来没有像1943年3月前20天中那样达到最高峰 , 几乎把新旧大陆之间(指美洲与英国本土)的交通切断了 。 ”就在同盟国开始感到绝望的时候 , 转机也同时降临了!由于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首脑会议的各项措施逐渐得到落实并发挥作用 , 同时1943年3月 , 大西洋护航会议在华盛顿召开 , 同盟国决定集中统一使用反潜兵力 , 其中英国和加拿大负责北大西洋上的护航 , 美国负责中大西洋和美洲海岸的护航 。英国研制出新型的厘米波ASV-Ⅲ雷达 , 这种雷达保密代号为“硫化氢” , 不仅性能大为提高 , 甚至能够发现海面上的一个罐头!而且所发出的雷达波束是德军梅托克斯雷达接受装置无法接受的 , 这样德军潜艇就无法及时接受到英军飞机发出的雷达波束 , 也就无法及时下潜躲避打击 。同盟国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改进舰载声纳和高频测向仪 , 以准确测定潜艇位置;加紧生产对潜艇威胁极大的反潜“刺猬弹”、机载航空火箭弹、反潜自导鱼雷等新型武器;战略空军加强了对德军潜艇基地、修理船坞和生产厂家的轰炸;加大密码破译的投入 , 以掌握潜艇的动向;合理组织岸基远程反潜飞机和舰载反潜飞机 , 扩大航空反潜力量 , 消除大西洋上的“黑窟”;改进护航船队的兵力配置 , 优化运输船队的运量调配 , 以节约兵力增加运量等等 。 在所有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反潜战斗群 , 又称反潜支援大队或反潜特混舰队 , 反潜舰队总司令是英国海军上将马克斯 。 霍顿勋爵 , 他足智多谋 , 坚毅果敢 , 是与邓尼兹同样出色的潜艇战专家 , 反潜战斗群由护航航母、驱逐舰、护卫舰等军舰组成 , 这些军舰上均配备最先进的探测设备和威力最强劲的武器装备 , 武器、雷达、声纳等部门的骨干均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手 , 这样的战斗群不担负护航任务 , 其使命只有一条 , 那就是消灭德军潜艇!这就改变了以往护航军舰遇到了潜艇后 , 如果不能一举将其击沉 , 那就不能与之周旋到底的两难境地 , 因为一旦追踪时间过长 , 船队的警戒圈就会出现缺口 , 容易让其他潜艇乘虚而入 。 而反潜战斗群则没有保护船队的后顾之忧 , 只要发现潜艇就穷追不舍 , 直到将其击沉为止 。 这种攻击性反潜手段彻底改变了过去同盟国防御性反潜手段 , 易守为攻 , 满盘皆活!这些措施逐渐开始发挥作用之后 , 1943年3月德军潜艇的辉煌胜利 , 如同昙花一现 , 又如垂死之人的回光返照 。 同盟国3月间所经历的惨重损失 , 就像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 在这之后就是光明!因此1943年3月也就以大西洋反潜战的转折点而彪炳史册!准备就绪的刺猬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