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直面质疑,回应争议,坦言自己不是“喜剧演员”,最期待去影院看《八佰》 徐峥:作为创作者 我的初衷是让观众受惠

新京报|直面质疑,回应争议,坦言自己不是“喜剧演员”,最期待去影院看《八佰》 徐峥:作为创作者 我的初衷是让观众受惠
文章图片
新京报|直面质疑,回应争议,坦言自己不是“喜剧演员”,最期待去影院看《八佰》 徐峥:作为创作者 我的初衷是让观众受惠
文章图片
电影《人在囧途》剧照新京报|直面质疑,回应争议,坦言自己不是“喜剧演员”,最期待去影院看《八佰》 徐峥:作为创作者 我的初衷是让观众受惠
文章图片
电影《疯狂的石头》剧照新京报|直面质疑,回应争议,坦言自己不是“喜剧演员”,最期待去影院看《八佰》 徐峥:作为创作者 我的初衷是让观众受惠
文章图片
电影《泰囧》剧照新京报|直面质疑,回应争议,坦言自己不是“喜剧演员”,最期待去影院看《八佰》 徐峥:作为创作者 我的初衷是让观众受惠
文章图片
电影《我不是药神》剧照新京报|直面质疑,回应争议,坦言自己不是“喜剧演员”,最期待去影院看《八佰》 徐峥:作为创作者 我的初衷是让观众受惠
文章图片
《我和我的家乡》中徐峥执导的《最后一课》 。新京报|直面质疑,回应争议,坦言自己不是“喜剧演员”,最期待去影院看《八佰》 徐峥:作为创作者 我的初衷是让观众受惠
文章图片
2020年的贺岁档影片《囧妈》最终选择在线上上映 。五组导演联合执导的喜剧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定档2020年国庆节上映 , 作为导演之一的徐峥一直在筹备自己的部分 , 同时也处理着公司的各个监制项目 。
这次专访是继《囧妈》上映之后 , 新京报采访人员与徐峥的第一次对话 。从热闹的春节档到30%上座率限制的影院复工 , 电影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 , 也给徐峥的创作和心态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对话的主题从徐峥的新片、即将进行的公益直播卖电影票、喜剧创作 , 到无可避免的 , 直面那些曾经的质疑 。徐峥很坦然 , 他觉得尽管已经做好了面对不同立场言论的准备 , 但彼此的交流还是太少了 。
从《疯狂的石头》到“囧系列” , 似乎徐峥出现在观众面前 , 就必须让观众笑 。直到《我不是药神》上映 , 才让观众重新看到一个严肃又专业的演员 。
新片计划
用简单方式 , 记录疫情小人物
徐峥说 , 去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他就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 , 那时正在同期拍《囧妈》 , 进度比较慢 , 因此到了《我和我的家乡》 , 就希望能早一点开始 。原本计划是3、4月刚好可以拍到油菜花 , 但赶上疫情发生 , 拍摄计划一直拖延 。到了可以开拍的时候 , 拍摄地浙江千岛湖又碰到洪水 , 徐峥只好把其他部分先拍完 , 等着天气好转再去补拍 。“所以我又变成了最后一个交的 。”
这次创作被徐峥称为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国家文化输出的结合 , 他觉得能够在这样的题材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很荣幸 , 但难点是怎样把专业度的认知和主题有机结合好 。
做了多年电影 , 徐峥说最大的体会就是创作者应该尽力去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 这种满足在于让观众感受到温度和暖意 。“观众笑着离开影厅是满足 , 流着泪离开影厅也是满足 。说明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希望获得心理的满足感 , 也就是感受到爱、温暖和情怀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能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则 。”
与此同时 , 徐峥还计划做一个以疫情为背景的电影短片集 。疫情期间每当有人被困到车上、被困到医院里的新闻出现时 , 总会有网友在微博@徐峥 , 说他应该去把这些人的故事拍下来 。当更多小人物的故事和他们真实质朴的情感出现时 , 徐峥觉得自己应该开始制作了 。
虽然还没有完整的构想 , 但徐峥先梳理了一下哪些故事的版权是可以做的 , 并已想好以短片集的形式出现 , 是全景式的描述 。徐峥觉得 , 长篇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间重点讲述一个人物 , 承载的内容会更复杂和沉重 , 但新闻里的这些普通人 , 能够清晰看到核心的点 , “很多人想挖掘英雄人物是怎么想的 , 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 , 善良本身就是很简单的 , 所以我也想用相对简单的方式呈现 。”
直播卖电影票
助力影院 , 让同行看到初心
疫情改变了原来的生活 , 有一段时间明星带货突然变得很热 , 一起吃饭的时候有朋友问徐峥 , 你怎么不去带货卖点东西啊 , 徐峥回答说算了 , “我的抖音号也没有流量 , 对直播也不熟” 。但是回家之后徐峥开始考虑 , 这段时间院线太艰难 , 电影院迟早要复工 , 总要做点什么帮他们 。徐峥想那不如就卖电影票吧 , 策划一场公益直播 。
有了想法之后徐峥挺兴奋 , 但随着不断推进 , 他发现要联合各家平台 , 协调好院线、制片方、主管部门 , 全部整合起来非常复杂 , 技术团队则为了新功能要开发一个多月 , 测试一直要持续到直播当天 。无可避免的 , 这次帮助影院复工的活动话题又落到了徐峥与院线方的关系上 。“会担心到时院线方有一些不理解的声音出现吗?”
徐峥很坦白的说 , 有朋友在疫情期间发给他一些文章和负面说法 , 他觉得自己肯定不是为了这些声音来做这件事情的 , 反而是希望能为在艰难时期默默承受并报以理解的人们做些什么 。“互联网舆论下 , 没有十全十美的评论 , 我希望同行看到的是我的初心 。”
《囧妈》院转网
这仅仅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徐峥微博发布的影院复工新闻下面 , 网友留言第一条是“继续拍好片 , 下一次我们想在影院看你导演的电影” 。春节档影片《囧妈》选择“院转网”在当时受到不少争议 , 甚至有院线方表示今后会抵制徐峥的其他电影 , 徐峥当时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 。
提到此事 , 徐峥很坦然 , 他觉得当时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立场 , 别人做出什么样的反馈自己都可以理解 , 但似乎一直都没有交流的空间 , 这才激化了矛盾 。
“首先 , 《囧妈》上线只是这一部电影的决定 , 不可能把电影产业改变 , 也不可能把院线搞垮 。这是特殊时期才产生的特殊方式 , 从更大的范畴来看 , 你不可能做出多么离经叛道、逆转运行的事情 。我一个人起不到那么大的决定作用 , 我只是一个创作者 。其次 , 即便这是我们当初共同的决定 , 最终的核心还是让观众能看到电影 , 让观众受惠 。”
选择网络上映后 , 徐峥觉得只有一件事对《囧妈》这部电影来说稍微有点遗憾 。
当时被誉为近几年最强春节档的电影纷纷撤档 , 网络平台免费放映也让《囧妈》在最短时间内被更多的人看到 , 用现有的观看数量换算成对应票房 , 徐峥觉得对于这样一部电影 , 这个数字是不正常的 。“电影本身还是有门槛的 , 你喜欢它才会推荐给所有人 , 最终吸引来的都是它本身的观众群 。但是网络放映后大家都在议论 , 正好是过年期间 , 很多人都是拿着手机放映 , 边炒菜边看 , 没法专注于电影想要表达的感情 。”
喜剧背后
《药神》之后 , 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尊重
与质疑的声音同时出现的 , 是部分关于囧系列“穷途末路”的讨论 。在之前的采访中徐峥也表示最开始并不想把新片片名定为《囧妈》 , 而是更想叫《开往莫斯科的妈妈》或《妈妈要去莫斯科》 。
徐峥觉得 , 并不是自己对这个系列感到疲惫或者创作上遇到困境 , 而是作为创作者 , 对于这个系列的认知和大部分观众的固有期待产生了变化 。大部分观众受到《泰囧》《港囧》的影响 , 把“囧系列”看成有充分喜剧基因的传统公路喜剧片 , 当大家讨论“囧系列”的时候 , 其实想看到的就是主角在不同国家闹出不同的笑话 。但是徐峥眼中的“囧系列”早已不仅如此 , “我在主题里植入了很多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 拿同行的话来说就是在公共IP里植入私货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部分观众能理解并觉得挺好 , 另一部分理解不到的就觉得怎么不好看或者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了 。”
虽然“囧系列”带给过徐峥巨大的成功 , 但他不想用地名再去消费这个品牌 , “不做‘囧系列’之后 , 我甚至可以不做公路喜剧;如果我做公路喜剧 , 也可以不叫‘囧’ 。”
从最初的《疯狂的石头》到“囧系列” , “喜剧大师”成了徐峥的标签 , 似乎他出现在观众面前 , 就必须让观众笑 。直到《我不是药神》 , 才让观众重新看到了严肃又专业的演员徐峥 , 这部电影更多收获的是观众和同行给予的尊重感 。
与徐峥合作过的人都说生活中的他并不是个喜欢搞笑的人 , 甚至还略带严肃 , 时常焦虑 。怎样做喜剧 , 做更不一样的喜剧 , 徐峥比别的创作者付出了更多的研究和尝试 。他也不觉得自己是个喜剧演员 , 而是把自己定义为可以演喜剧的演员 , 希望用喜剧的方式让观众打开、放松 , 然后再开始讨论 。
在徐峥看来 , 喜剧并不是消解表达或力量 , 而是提供了一种第三方的视角 , 用喜剧的方式可以稍微轻松、调侃、抽离一些 , 大家会更容易接受 。
新鲜问答
网络喜剧片想成功 , 要找对出路
新京报:影院复工后 , 最想看的一部电影是什么?
徐峥:想去看看《八佰》 。那天官宣上映时间后 , 所有电影人都在朋友圈刷屏转发 , 这样的电影凝聚了电影人巨大的创作力和心血 , 也因此才有了这么多人的关心 。即使不评判最终的票房 , 光是准备和拍摄工作 , 都值得业内和观众的尊重 。中国有一群特别有热情的电影人和观众 , 只是我们需要经历一些困难时期 。我希望大家都能早点回到正常 , 压抑的能量能够释放 。
新京报:《囧妈》之后 , 会怎样与网络平台合作?
徐峥:还是会根据内容特性来选择介质 。疫情后可能大家更需要喜剧片 , 娱乐层面也需要影院里有一些笑声 , 像《我不是药神》这类更加有社会热点 , 更加关注现实的电影 , 我相信未来也会更受欢迎 。也有一些内容大家在选择时会更加谨慎 , 会往网络转化 , 目前我也判断不好 。国内的流媒体发展相对还是比较传统的 , 选择流媒体还是进院线的探讨也容易极端 。其实很多媒介的特质是无法取代的 , 各有各的空间 。刚发明电影的时候 , 有人担心舞台剧没人看了 , 等发明了电视 , 又担心电影要死了 , 互联网来了又担心电视要没了……现在不都还存在吗 , 我也常去看话剧、舞台剧 。
新京报:近年有很多高成本知名喜剧演员出演的喜剧 , 也有不少低成本的喜剧 , 你觉得喜剧电影市场今后会有怎样的发展?如何看待网络电影中喜剧类型的缺失?
徐峥:我觉得一定会有人制作出中国式的喜剧 。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喜剧形态 。中国的创作者迅速产生内容的能力是很强的 , 所以它会随着潮流不断去更新喜剧的形式 , 再加上电影这种比较综合的艺术形式 , 一定会吸收精华做出中国式的喜剧 。而且中国人口足够多 , 创作者甚至不太需要去思考怎样照顾国外的观众 , 只要让中国观众爱看就基本足够生产和消化 。对于新人导演这是个优势 。至于网络电影中的喜剧片 , 因为愿意看喜剧的人比较多 , 大家也更挑剔 , 相声和小品都是免费让大家看到的 , 付费的院线喜剧电影制作也比较成熟 。所以 , 网络喜剧电影要找到自己的出路 。
新京报:事业上的成功与你作品中的中年小人物似乎越来越远 , 如何靠近这些角色?
徐峥:观众关心的永远是自己能够共情的部分 , 哪怕你拍一部名人传记 , 也是可以挖掘到他与普通人共情的部分 , 否则观众就会远离你 。有个很俗的词叫做挖掘人性 , 讲的就是这个部分 , 因为观众永远想在看别人故事的时候看到自己 , 这个故事要跟他有关 , 哪怕是再奇幻的电影 , 内核也是在找这些点 。
新京报:与这种精准相对应的 , 也有不少观众会觉得你非常的精明和聪明 , 拍摄电影有种商人式的精准 , 是“产品经理型的导演” , 你接受这样的说法吗?
徐峥:产品经理或者说为观众服务从来都是创作当中的一种艺术标准 , 艺术难的就是既要有自己的技艺 , 也要有方法完成传播 。很多艺术家很有气节 , 坚持自己的表达不去附和 ,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不同的选择 。还有一种是 , 我希望你能够解读到 , 那怎样去解决这个通道 , 其实也很难 , 这是不同的选择而已 。把商业片做好 , 也需要很高的技艺 。
采写/新京报采访人员李妍
【新京报|直面质疑,回应争议,坦言自己不是“喜剧演员”,最期待去影院看《八佰》 徐峥:作为创作者 我的初衷是让观众受惠】新闻推荐
三十年前 “大气层消失”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提起导演冯小宁 , 人们多会想起他的代表作 , “战争与和平三部曲”——《红河谷》(1996)、《黄河绝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