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烽烟|三十八天干掉法国的闪击战,怎么就对战斗民族无效呢?

那年烽烟|三十八天干掉法国的闪击战,怎么就对战斗民族无效呢?

文章图片

那年烽烟|三十八天干掉法国的闪击战,怎么就对战斗民族无效呢?

文章图片

那年烽烟|三十八天干掉法国的闪击战,怎么就对战斗民族无效呢?

文章图片

那年烽烟|三十八天干掉法国的闪击战,怎么就对战斗民族无效呢?

文章图片

那年烽烟|三十八天干掉法国的闪击战,怎么就对战斗民族无效呢?

文章图片


二战期间 , 纳粹德国用闪电战横扫整个西欧 。 但同样的配方 , 同样的味道 , 在面对苏联时却遭遇到失败?原因何在?我们要知道 , 闪电战的精髓就在于利用提前动员、战略欺骗等手段 , 让己方的常备军在开战的第一时间就拥有压垮对方常备军的实力 , 之后再利用各种战术手段(装甲集群快速推进和前线航空兵突击对方指挥部、后勤交通枢纽等)打乱对方的动员步骤 , 阻止对方发挥战争潜力从而最后扼杀对方 。

这一战略在波兰和西欧之所以能够成功 , 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国力差距不大——波兰在常备军数量上略占优势 , 但总体实力很明显不如德国 。 英法方面 , 法国单独拿出来国力也是逊于德国的 , 加上英国才能勉强压德国一头 。 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纵深不足 , 德军能够在短时间内穿透对方防线直捣黄龙 , 对方的动员能力在发挥出来之前就被希特勒的钢铁洪流彻底粉碎掉了 。

而苏联的情况就和西欧和波兰有着本质不同 。 德军在战争的前六个月势如破竹打到了莫斯科城下 , 消灭了大量苏军有生力量(基辅和维亚济马两个大饺子) , 自己损失轻微 。

但这六个月时间德国人是否彻底扼杀了苏联人的动员能力改变了国力对比呢?我们先来看看如下事实:苏联战前组建的几个机械化军 , 包括西部边境五个军区的常备军几乎损失殆尽 , 能够撤下来的部队寥寥无几;战前建造的大部分先进作战飞机(同样主要部署在西部军区)一夜之间损失殆尽;白俄罗斯、乌克兰 , 包括俄罗斯西部的大片土地落入敌手 , 而这一地带是战前苏联主要的工业区之一(记住“之一”这个关键词) 。 但实质上即使如此 , 苏联仍然没有失去抵抗的能力 。

苏联是一个陆地大国 , 他的常备军不止部署在苏德交界的西部边境上 , 也同样部署在高加索(与土耳其和波斯交界)、中亚、蒙古和远东地区的边境线上 。 就算西部五个军区的部队近乎全灭 , 苏联仍然能够将其他地区部署的常备军调上西部前线节节抵抗为后方争取时间 , 偶尔还能发动一两次反突击(和波兰、西欧的龟缩防守抱头挨打不同 , 苏联人特别喜欢发在战略防御的情况下动大规模的反突击 , 虽然己方损失很大 , 但能够有效地阻滞德国人的推进) 。
而工业方面 , 苏联虽然丢失了西部领土的大片工业区 , 但乌拉尔山一带以塔吉尔为核心的工业区以及南部以斯大林格勒为核心的工业区仍然能够为前线提供充足的装备 。 巴库、秋明等战略资源要地也依旧掌握在苏联人手中 。

在指挥方面 , 尽管在战争初期犯下了一大堆失误 , 但拜大清洗所赐 , 斯大林仍然是苏联无可动摇的政治核心 , 苏军在整体上依旧拥有一个完整的指挥体系(前线部分经常会遭到切割 , 但不影响整个军队指挥体系的完整) 。 也就是说 , 在德军第一波攻击从开始到顶点的这个阶段(从6月22日到台风行动失败) , 德军有效地削弱了苏军的战争潜力 , 但只是部分改变了力量对比 , 没有彻底扼杀苏军继续进行战争动员的能力 。 但仅仅是第一阶段战果也是很可观的:苏军要用残破的领土来对抗已经拥有了东欧一片仆从国同时掌握了法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工业生产能力的第三帝国 。 实际上从实际控制区来看 , 虽然没有一口气干掉苏联 , 但41年年底德国所能掌握的工业能力是要压倒苏联人那残破的工业生产能力的 。

是什么原因让德国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拉锯中一点一点丧失了突然袭击带来的优势呢?
德国在工业转产和国家整体动员上与苏联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 第一 , 由于纳粹的意识形态限制 , 被德国征服的广大地区 , 除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工业能力之外 , 基本无法为德国所用 。 第二 , 资源匮乏 。 虽然夺取瑞典让德国的铁矿砂供应紧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 但钼、锰、镍、硒等稀有金属的缺乏仍然是德国人工业机器的硬伤 。 缺油这一点就更不用提了 。 第三 , 动员时间晚 。 实际上 , 迟至1942年 , 德国人仍然没有举国进入战时体制 , 远征苏联的国防军将士爬冰卧雪饥一顿饱一顿的时候 , 后方仍然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 第四 , 需要对抗英美的战略轰炸 。 这一点要和第三点合起来看 。 德国人开始意识到工业转产重要性是在1943年 , 而此时战略轰炸已经开始 。 也就是说 , 实际上德国的工业能力从始至终就没有得到过完全发挥 。

【那年烽烟|三十八天干掉法国的闪击战,怎么就对战斗民族无效呢?】实际上我们从苏德战争的进程可以看到 , 现代战争中两个国家比拼国力的进程就是一个动员和反动员的过程 。 一方面 , 要通过各种战术战略手段 , 尽力阻止对方的动员 , 破坏对方的战争潜力;另一方面 , 要尽量动员起自身的力量 , 将整个国家、整个工业体系都化为一台战争机器 , 压榨出每一份力量 , 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胜利 。 闪电战之所以成功 , 是因为他成功抓住了“动员时间差”这个工业国的软肋 。
一方面 , 战前准备的常备军虽然说是“常备” , 但平时状态和战时状态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 如果能够让对方的常备军在补充编制、分发燃油弹药、进入预设阵地之前就被拖入战斗 , 就能够大大削弱这些常备军的战斗力 。 而对于后方的预备部队 , 补充兵员、装备 , 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 , 乃至运动到前线 , 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

利用好这段时间差 , 以充分动员的己方部队攻击没有充分动员的敌军 , 实际上是以少击多的不二法宝 。 另外一方面 , 闪电战之所以强调高速向敌方纵深突击 , 不只是为了打乱对方部署、切割各部队之间联系 , 从而大量消灭敌方已经被拖入战斗的部队 , 同样也是为了破坏敌方的战争潜力 , 主要是破坏交通枢纽、夺取重要资源产地以及夺取或破坏主要工业区 。 夺取了重要资源产地 , 对方的工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典型例子比如苏联人在苏德战争前期失去电解铝产能之后 , 不得不用更消耗工时的胶合木材料制造战斗机 , 以及德国人在失去了海外的稀土供应之后后期装甲质量大幅下降 。
而破坏了对方主要工业区 , 则能够彻底消灭敌方的一部分军工生产能力 。
我们前面说过 , 对于体型过于庞大无法一击致命的对手 , 闪电战的先手优势也能有效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 , 改变敌我实力的对比 。 实际上 , 通过苏德战争初期的一系列打击 , 国力的天平已经很明显地开始向德国人倾斜 。 但德国人并没有真正抓住这个机会!实际上 , 到了43年战争迎来关键点的时候 , 当装甲兵们在库尔斯克与苏联人浴血厮杀 , 保卢斯的部下们在斯大林格勒爬冰卧雪的时候 , 德国的国内仍然是一片歌舞升平 , 因为德国压根没有进入战时动员体制!

打个比方 , 两个武林高手比武 , 德国通过耍手段突袭成功砍掉了苏联一只手 , 但两手健全的德国人一直在用一只手和只有一只手的苏联人打!这就叫自作虐不可活啊……而等到德国人意识到不对劲 , 开始进行军工转产全面动员的1944年 , 苏联已经从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中缓过劲来——战争开场损失的大量常备军已经被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经过战火考验的指战员所弥补 , 北极航线的建立使得一些苏联短板的工业门类能够得到美英的有效补充(比如汽车 。 苏联摩托化步兵很大程度上依赖美援) , 乌拉尔和图拉的工业区也得到了恢复 。

也就是说 , 苏联在战争初期被砍断的手已经长回来了 。 而此时德国人则要面对英美的战略轰炸以及稀有金属的短缺 。 国力此消彼长 , 错失良机的德国人也只有眼睁睁看着苏军“十次打击” , 一路推进到柏林 , 最后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