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扶桑|儒学思想在日本的独特展开

佛教在传入日本之后 , 经历了很长的时期 , 逐渐作为适合日本人的生活宗教而实现了独特的发展 , 可以说儒学思想也经历了同样的情况 。 近世日本儒学的出发点是朱子学 。 朱子学是由十二世纪南宋的朱熹而集大成的学问 , 其基础是从北宋到南宋(十世纪后半叶之后)发展起来的宋学 , 在英语中被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 在当时 , 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 , 即便对中国人来说 , 理解古典也变得困难了 。 此外 , 由于在那期间佛教传入 , 所以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在改变 , 因此兴起了新儒学思想 。
一览扶桑|儒学思想在日本的独特展开
文章图片
朱熹
朱子学主张通过理性来控制自己 , 也就是说以自己的理性的力量将自己的精神活动 , 特别是感情和意志的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引导 , 也就是知性主义 。 另外 , 每个人必须在道德上成为出色的人 , 也就是个人主义 。 这两点值得关注 。 而且 , 与持续到唐代的贵族政治不同 , 在宋代开辟了一般庶民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高级官吏的道路 , 形成了社会平等的风潮 , 那是朱子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 基于那样的平等主义 , 朱子主张通过古典中平易的“四书”来学习儒学 ,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真正的“五经”的学问 , 那才是治学的顺序 。 “五经”是指儒学的古典《易》、《书》、《诗》、《春秋》、《礼记》 , 面“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大学》和《中庸》 , 原本是《礼记》中的篇章 , 对道德理论的论述十分精辟 。 《论语》则汇集了孔子的言论 , 与《孟子》样比较容易理解 。
朱子学的理论基础在对《大学》的解释中体现出来了 。 《大学》的开头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在新民 , 在止于至善 。 ”“明明德”是力图使人心所具有明显的德即人的德性或者道德方面的能力真正明显发挥作用 。 “新民”是指人上人如果加深道德修养 , 成为出色的人物 , 那么自然就会对很多人产生影响 , 使人心为之一新 。 也就是说 , 其他人也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 整个社会因此进入理想的状态 。 为了保持那种理想的状态 , 要“止于至善” , 这便是《大学》中所提倡的理想目标 。
对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 , 朱熹是这样论述的:“欲明古之明德者先治国 , 欲治国者先齐家 , 欲齐家者先修身 。 ”这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如果能修身 , 自然能齐家;能齐家 , 自然能治国;如果国家治理得好整个天下就太平了 。 因此 , 那是将个人的道德修养视为所有事物的根本 。 作为修养的过程 , 有“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 其中“致知在于格物”是根本 。 “致知”是指使自己心中所具有的知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 作为其手段的“格物”是指人的每一种社会行动都是“物” , 在“物”当中又有正确的“物”的状态 , 也就是作为人的正确行动方式 , 即“理” 。 通过体验来理解“理”便是“格物” , 朱熹说那是“穷理” 。 “理”既是每个“物”的“理” , 也是“天理” , 即支配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原理 , 同时还是人心的本性 。 因此 , 如果彻底追究“理”的话 , 那么“天理”便成为自己的东西 , 因此自己就能自主地判断在社会上应该如何行动 。
一览扶桑|儒学思想在日本的独特展开
文章图片
长崎孔子庙
虽然在理论上是那样 , 但在生活中进行实践的时候 ,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 。 特别是朱子学的知性主义、个人主义的性质中有与日本人的精神风貌不一致的方面 。 因此 , 在日本 , 从十七世纪中叶起逐渐出现了对朱子学的批判 。 不过 , 我认为朱子学本身的有效性并没有被否定 。 可以看出 , 朱子学具有被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所接受的可能性 。 中江藤树的“时处位”论大概就是恰当的例子 。 不过 , 中江藤树虽然对朱子学所说的理想 , 即成为进行自主判断并采取正确行动的人的观点表示了共鸣 , 但对到达那种境界的修养方法 , 即“格物”却没有具体表示关注 。 虽然朱子学的“格物”是具体实践礼法的做法 , 但结果是 , 晚年的中江藤树向阳明学倾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