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扶桑|儒学思想在日本的独特展开( 三 )


获生徂徕(1666~1728年)出身于武士家庭 , 曾经在柳泽吉保(1658~1714年)手下任职 , 《答问书》是他的著作之一 , 那是针对庄内藩(今山形县鹤冈市)的家老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书信集 , 内容通俗易懂 。 荻生徂徕在该书信集中认为“仁”就是成为民之父母 , 并指出:“父母首先应该懂得一家之主之事 。 说起卑贱民家之主 , 其家中有凶狠的老母、无所事事的妻子、稀里糊涂的太郎、顽皮捣蛋的老三、未经世故的媳妇 。 另外 , 持续几代的仆人中有人因为年事已高而派不上用场 , 也有靠着自幼在主人家长大而不听使唤的年轻仆人 。 家中乱七八糟 , 欲正是非却无从着手 , 令人愕然 。 然而 , 因为家中眷属是天所授之人 , 不宜驱逐 , 故其家之主为了与家人生活 , 不顾烈日雨雪 , 耕田除草 , 勤于苦业 , 不顾受人蔑视之耻辱 , 耐心照料家中度日 。 ”那是说:处于他人之上的人应该像这种农家之长一样 , 不能将底下人限定在一定的模子里 。
一览扶桑|儒学思想在日本的独特展开
文章图片
日本的儒墓
获生徂徕另外还著有汉文著作《辩名》一书 , 他在书中指出人有相爱相助之心 , 也就是说人是社会性存在 , 谁都具有各自的才能 。 在这样的基础上 , 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圣人(先王)以“道”来治理天下 , 使人们能够发挥本性 。 “因先王有人皆相爱相养相辅相成之心、运用营为之才 , 故立此道 , 使天下后世行之 , 各终其寿 。 ”徂徕说那是“礼乐刑政” 。 在这里所说的礼乐刑政是指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 说那是“道” , 大概是因为在国家制度上 , 共同性的原理得到了实现 。 总之 , 徂徕认为如果国家制度合理的话 , 人们便能在其中各自的能力以及个性 , 相亲相助地生活 , 所以不需要像朱子学那样的道理 。
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的思想性质虽然不同 , 但在不喜欢划一的想法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 人们认为在日本社会比较容易产生划一性的弊端 , 而在伊藤仁斋以及获生徂徕所生活的时代 , 那种弊端就已经出现了 。 这是与现代日本相关的问题 。 我认为他们两人从各自的立场对朱子学进行了批判 , 认为它助长了划一性的思想 。
一览扶桑|儒学思想在日本的独特展开
文章图片
(本文节选自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阅读日本”书系之《日本文化的历史》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文章图片均来自维基百科 , 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 。 )#朱熹#儒学#日本收藏
朱子学的理论基础在对《大学》的解释中体现出来了 。 《大学》的开头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在新民 , 在止于至善 。 ”“明明德”是力图使人心所具有明显的德即人的德性或者道德方面的能力真正明显发挥作用 。 “新民”是指人上人如果加深道德修养 , 成为出色的人物 , 那么自然就会对很多人产生影响 , 使人心为之一新 。 也就是说 , 其他人也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 整个社会因此进入理想的状态 。 为了保持那种理想的状态 , 要“止于至善” , 这便是《大学》中所提倡的理想目标 。
对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 , 朱熹是这样论述的:“欲明古之明德者先治国 , 欲治国者先齐家 , 欲齐家者先修身 。 ”这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如果能修身 , 自然能齐家;能齐家 , 自然能治国;如果国家治理得好整个天下就太平了 。 因此 , 那是将个人的道德修养视为所有事物的根本 。 作为修养的过程 , 有“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 其中“致知在于格物”是根本 。 “致知”是指使自己心中所具有的知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 作为其手段的“格物”是指人的每一种社会行动都是“物” , 在“物”当中又有正确的“物”的状态 , 也就是作为人的正确行动方式 , 即“理” 。 通过体验来理解“理”便是“格物” , 朱熹说那是“穷理” 。 “理”既是每个“物”的“理” , 也是“天理” , 即支配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原理 , 同时还是人心的本性 。 因此 , 如果彻底追究“理”的话 , 那么“天理”便成为自己的东西 , 因此自己就能自主地判断在社会上应该如何行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