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古代中国没有银行, 朝廷怎么把工资发给各地官员呢?


作者|张嵚
在没有汇款转账等技术服务的古代 , “发工资”这桩现代人看来简单的事 , 却是桩技术含量十足的折腾事 。 放在不同经济水平的王朝里 , 这个折腾事 , 也是各有各的招数 。
首先比较简单粗暴的 , 就是汉朝 。 俸禄一年一发 , 所以叫“年俸” , 工资额以粮食来结算 。 所以汉朝形容官员品级时 , 常是“年俸XX石官员” 。 不过具体执行起来 , 也不止发粮食 。 汉朝的赋税里 , 就有收取钱币的算赋 。 所以西汉政府发工资 , 也经常把粮食折算成钱 。 到了东汉时 , 干脆改成“钱谷各半” , 京城以及各地大小官员 , 每年固定时间 , 在所在地指定仓库领取钱粮 。
比如东汉末年曾担任安喜县县尉的刘备 , 他的年俸当时是一百石 , 理论上说“半钱半谷” , 但在东汉兵荒马乱的年头 , 粮价月月飙升 , 基层官员拿到手的粮食 , 常见一半都不到 , 其他的只能用货币凑数 , 基本上发钱的速度 , 远比钱贬值的速度慢的多 。 领工资时这钱还能买一斤粮 , 转天半斤都买不上 。 在鞭打督邮出去闯天下前 , 三国枭雄刘备早年的小官生活 , 就是这么清苦 。
隋唐宋元|古代中国没有银行, 朝廷怎么把工资发给各地官员呢?
本文插图


到了晋朝时 , 工资发放就复杂了一些 , 以《晋百官注》的记载 , 晋朝县令级别的官员 , 工资已经是按月发放 。 形式和汉朝差不多 , 定期去指定仓库领 。 县令年薪四百斛米 , 折合成每月 , 变成领十五斛米外加两千五百钱 。 等于是每天领五斗米 。 大诗人陶渊明做诗人时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 , 悲愤的就是这事 。
但千万别以为 , 悲愤的陶渊明县令 , 就只有这点工资 。 晋朝发工资的另一个办法 , 是“官占田制” , 只要是官员 , 就可以按照品级领一块田 , 所有权归国家 , 田里收成归个人 。 还可以驱使衙门里的属吏给自己种田 。 陶渊明做县令时 , 也分到了三顷田地 。 所以悲愤辞官的陶渊明 , 喊完“不为五斗米折腰”后 , 却也一度赖在任上不走 , 眼巴巴算秋收的日子 。 走?那得收割完庄稼 , 结清工资后再走 。

当然 , 这种发工资的方法 , 虽说拿钱方便 , 但也杂乱无章 。 到了唐朝时 , 就变得更正规了 。 《唐六典》记载 , 唐朝的工资发放 , 改成了半年一发 , 京官工资由太仓署发放 , 地方官的工资由各州郡敖仓发放 。 除了发禄米和钱外 , 主要还是发绢帛 。 拜唐代突飞猛进的纺织技术所赐 , 绢帛在唐代已是硬通货 , 十贯以上交易就要用绢 , 一匹绢折合500钱 。 所以 , 每到发工资的日子时 , 唐朝官员家的仆人们 , 就常见大车小车 , 吃力把绢帛往家来 。
不过如果唐朝官员们肯出点钱 , 领工资也不一定这么吃力 。 长安城的太仓 , 只要官员支付“脚钱” , 就有“送工资上门”的服务项目 , 《朝野佥载》记载 , 唐朝清官李畲 领工资 , 就是由太仓派脚夫送到家里来 。 李母为表达儿子清廉品格 , 拒绝太仓讨好 , 坚持结清“脚钱” 。 而《旧唐书》更记载 , 太仓门前更有大批脚夫 , 专以“送工资上门”为业 。 领工资 , 都领出火爆产业 。
至于晋朝时的“占田” , 唐朝的规矩也变了 , 改成叫“职分田” , 且允许官员们佃租给农户耕种 , 是为官员们的另一份收入 。 到了宋代 , 又变为了更优厚的“职田” 。

而除了职田外 , 北宋官员的其他工资收入 , 看上去也十分丰厚 , 除了每月的“正俸”外 , 还有各种补贴 。 宋朝的官员们 , 可以凭着朝廷发放的“券历” , 在指定的地点领取补贴 。 比如北宋“包青天”包拯 , 开封府尹任上 , 以《宋史》统计 , 仅每年凭券领取的额外“公使钱”就有一万八千贯 。 而北宋淮南一个州的赋税 , 也不过一万五千贯 。 北宋高官的待遇 , 不算基本工资 , 就已这么吓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