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战国时代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是如何出行的?

_原题是:战国时代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是如何出行的?
战国时代 , 社会生活的进步和交通设施的完善 , 为人们出门远行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 当时的社会也空前活跃 , “天下熙熙 ,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 , 从官方大道到乡间小路 , 行走着从王侯将相到贩夫走卒的各色人等 。 常言道“在家千日好 , 出门万事难” , 旅途往往充满艰辛 , 舟车劳顿之苦自不必说 , 路上饮食起居也是个难题 , 纵然锦衣华服 , 也难免风餐露宿 。 那么 , 当时人出行都需要准备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占卜、择日和祭祀
出行之前进行占卜是个非常古老的传统 , 甲骨卜辞中就有“贞:勿行出?贞:行出?”“往来亡(通“无”)灾?”等向卜问出行吉凶的内容 。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秦汉之后 , 《史记·龟策列传》是专门论述占卜的文章 , 其中也有“卜求当行不行?”“卜追亡人当得不得?”“卜行遇盗不遇?”等内容 。
如果占卜的结果显示此次出行是“吉” , 那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择日 。 当时有专门从事占卜时日的人 , 叫做“日者” , 《史记》有《日者列传》记录这类人的事迹 。 《墨子·贵义》记载 , 墨子北上前往齐国 , 路上遇到一位日者 , 这位日者对他说:“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 , 而先生之色黑 , 不可以北 。 ”墨子不听 , 后来事情也没有办成 。 不过墨子认为日者的理论是错误的 , 他指出 , 根据文献记载:“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 , 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 , 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 , 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 ”如果每逢甲日、乙日不能东行 , 逢丙日、丁日不能南行……将极大限制人们的出行 , 导致人心困蔽 , 那时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 。 不过 , 当时确实有很多出行的禁忌日 。 根据睡虎地秦简《日书》的记载 , 全年有41.3%的日子不宜出行 。 想选一个良辰吉日出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等级|战国时代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是如何出行的?
文章图片

睡虎地秦简(局部)
即使等到了能出门的吉日 , 也不能立即上路 , 临行前还有最后一道程序——行“祖”礼 , 即祭祀路神 。 据《诗经》和《周礼》的记载 , 祭祀路神是要宰杀牲畜的 , 祭祀用牲为羊或狗 。 以羊为牲的 , 先将羊的油脂与草一起点燃 , 再将羊肉烤熟作为祭品;以狗为牲的 , 驱车在狗的身上碾压过去 , 大概是用车轮上的狗血来辟邪 。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 荆轲离燕赴秦时 , 就在易水之畔行祖礼 。
总的来看 , 当时人出门之前进行的占卜、择日、祭祀等活动主要是为了寻求心里安慰 。 战国时期人口仍然相对稀少 , 山林之中毒蛇猛兽出没 , 还可能遇到杀人越货的盗贼 , 旅途充满着凶险 。 不过像墨子那样不信这一套的人也很多 , 特别是策士们常年奔走于各国之间开展外交博弈 , 不可能非得等到良辰吉日再出发 。
高官显贵出行必备——车马钱粮
马车在周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 贵族出行都是乘车的 。 孔子曾说:“以吾从大夫之后 , 不可以徒行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从大夫之后”指在正式场合跟随在大夫后面 , 也就说孔子也是大夫级别的 , 而大夫们出行都是乘车 , 孔子不可能跟在人家车队后面徒步走 。 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彭更说当时一些士人“后车数十乘 , 从者数百人 , 以传食于诸侯” 。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就是这样的名士 , 率领着由数十辆马车构成的庞大车队游走于齐、魏、滕、邹诸国 , 备受礼遇 。
等级|战国时代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是如何出行的?
文章图片

战国时期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
战国时期策士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扰动天下大势 , 出行往往肩负着重要使命 , 出于政治目的和安全考虑 , 他们出行的排场往往很大 。 秦武王派张仪出使魏国 , 准备了“革车三十乘”;楚顷襄王派景鲤出使秦国 , 带了五十乘车 。 使者的马车越多 , 说明对出使的国家越重视 。 苏秦曾以燕国使者的身份带了一百五十乘车出使齐国 , 齐国也以接待诸侯国君的高规格礼仪来迎接苏秦 。
众多的出行随员意味着巨大的花销 。 所谓穷家富路 , 旅途中需要花钱的地方是很多的 。 比如 , 虽然驿站能提供饮食 , 但要想改善伙食就得自己购买酒肉 。 据《孟子》记载 , 孟子离开宋国时 , 宋君赠给他黄金七十镒作为盘缠;孟子在薛国时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 薛君赠送给他黄金五十镒购买武器用以自卫 。 另外 , 像策士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还要公关 , 花费更加巨大 , 所以他们在出使时会携带大量钱物 。 公孙衍作为魏国使者出使齐国 , 要拆散齐、燕、赵、楚的会盟 , 带了五十乘车和黄金一百镒;楚国新城令派策士城浑游说楚王将新城升级为边关主郡 , 给了他黄金五百镒;策士郑强替楚国游说秦王伐韩 , 带了黄金八百镒 。
粮食和炊具也是出远门必须要携带的 。 驿站虽然可以免费提供食住 , 但时长却有限制 。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就规定 , 如果公差在一处驿站滞留超过十天 , 驿站就不再提供饮食 。 西汉初年的这条律令应该也是沿袭战国时期的 。 万一因事在某处耽搁时日 , 就需要自己生火做饭了 。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 , 就是走到既无驿站又无逆旅(民营客栈)的荒郊野外 , 也得自己做饭 。 当年孔子一行被困于陈、蔡之间 , 子贡想办法弄到了米 , “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 。 (《孔子家语·在厄》)策士蔡泽在韩、魏边境时 , “遇夺釜鬲于凃(通“途”)” , (《史记·蔡泽列传》)说明他也是自带炊具的 。
除了车马钱粮这些必需品外 , 达官贵人出行还会带一些生活用品 , 比如夜里照明用的灯具——行灯 。 甘肃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了一盏行灯 , 闭合状态下高16.7厘米 , 开启之后高30.2厘米 , 口径11.3厘米 。 收合时 , 为三足圆鼎 。 构造精巧 , 设计科学 , 使用方便 , 封口严密不溢油 。 当然 , 更多的生活用品可以沿途购买 , 战国时期商业还是比较繁荣的 。
等级|战国时代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是如何出行的?
文章图片

甘肃省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的行灯
官吏出行必备——符节印信
战国时期官吏出行是住驿站的 。 驿站在当时叫做“遽”或“传” , 驿卒被称为“遽人” , 《周礼》称之为“遗人” 。 在《周礼》构造的理想化制度中 , 官道应该每隔一段距离就有驿站:“凡国(国都)、野之道:十里有庐 , 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 , 宿有路室 , 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 , 市有候馆 , 候馆有积 。 ”即每隔十里就有提供饮食的餐馆 , 每隔三十里就有住宿的地方 , 每隔五十里就有市场 。 路室和候馆都是驿站 , 候馆的规模和级别更高 。 这从两者储存物资的多寡也能看出来——委和积是指粮食和草料 , 《康熙字典》说两者的区别只是数量的多寡:“少曰委 , 多曰积 。 ”当然 , 现实中驿站未必如此密集 , 吃住条件可能也不尽理想 , 但驿站依然是大小官吏出行的重要保障 。
当时大多数官吏出差都是徒步而行 , 少数高官可以乘车 , 此外就是负责传递紧急情报的人员可以乘车 。 南越王墓出土的虎节上有“王命命车驲(读rì)”五个字 , 驲是驿传的专用车 , 说明持此虎节者是奉命驾车出差 。 乘车者可以在驿站免费保养车或修车 , 根据睡虎地秦简记载 , 驿站一般都备有车辆的零部件 , 还有脂(用来给车轴润滑的动物油脂)和胶(用来粘合车辆部件) 。
等级|战国时代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是如何出行的?
文章图片

战国时期楚国的虎节
因公出差的官吏出门一定要带好符节印信等官方凭证 , 这样才能住进驿站 。 不同身份的人所持符节印信也各异 , 据《周礼》 , 符节中最贵重的是玉节和角节 , 材质分别为玉石和犀牛角 。 考古文物中还出现了青铜材质的金属节 , 目前出土有三件“龙节”、两件“虎节”、两件“鹰节”;此外 , 还有“雁节”、“马节”、“熊节”等 。 这些节并不大 , 两个虎节的厚度不过0.3厘米 。 有的节上会有字标明持节者的身份和待遇 , 如一件龙节上就有“王命命传赁 , 一担食之”字样 。 李家浩先生指出“赁”就是租赁、雇佣的意思 , 即持节者是国君雇佣来专门从事驿传的人员 。 一担是持节者一个月的口粮 , 按每月三十天计 , 则驿站需要给持节者的口粮为一天四升 , 约合今900毫升 , 折合为大米的话是一斤半左右 。 出土的秦简《传食律》还详细规定了不同级别官吏每天的口粮 , 以及每个人能获得的盐、酱、菜数量和给马的草料 。 这些详细的标准也反映出当时各国驿站系统的发达 。
平民出行必备——干粮和绑腿布
平民百姓出门无法住驿站 , 吃住都需要自理 。 为了省钱 , 平民远行往往自带干粮 , 叫做“糗(读qiǔ)糒(读bèi)” 。 准备多少干粮需要视行程远近而定 , 《庄子·逍遥游》说去城郊的人 , 只需要带一日三餐;去百里之外的人 , 要在出发前连夜舂米准备干粮;去千里之外的人 , 则需要用三个月的时间筹备粮食 。 不过 , 准备的干粮过多会增加行李的重量 , 并不利于远行 , 这三个月时间应该主要是用来筹备盘缠 , 因为干粮还可以在路上购买 。 道路沿途会有民营旅店 , 叫做逆旅 , 价位不同 , 条件各异 。 当然 , 还可以选择借宿民宅 。
平民远行一般都是徒步 。 在文献中 , 平民和徒步是紧密结合甚至可以通用的两个词 。 如《墨子·鲁问》:“上说王公大人 , 次匹夫徒步之士 。 ”《淮南子·泛论训》:“苏秦 , 匹夫徒步之人也 。 ”
当然 , 家境殷实的平民在出门时是可以乘坐马车或牛车的 。 《列子·力命》有一则寓言 , 说贫穷的北宫子外出时只能“徒行” , 富有的西门子外出则“结驷” , 就是乘坐四匹马拉的车 。 《史记》记载 , 大商人陶朱公派他的儿子带着大量黄金去楚国 , 为了安全起见 , 将黄金藏在不值钱的器皿中 , 用牛车拉着去 。
徒步远行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 一篇托名苏秦的文章“自述”贫穷的苏秦出门远行时“无罢车驽马、桑轮蓬箧 , 羸縢负书担橐 , 触尘埃 , 蒙霜露 , 越漳、河 , 足重茧 , 日百而舍” 。 (《战国策·赵策一》)“桑轮蓬箧”指用桑树木料做的轮子和用草编织的车箱 , 是最便宜的造车原料 , 但苏秦连这样最便宜的破旧马车都没有 。 “羸(léi)縢(téng)”指用布绑腿裹足以利于远行 。 苏秦背着书籍和装行李的口袋 , 满面灰尘 , 风餐露宿 , 脚上长了一层又一层的茧子 , 每天要赶一百里的路才投宿 。 《淮南子·氾论训》则说苏秦在远行时携带有“靻(读z?)蹻(读qiāo)嬴(读yíng)盖” , 清代学者王念孙指出 , “靻”当作“靼(dá)”是指用柔软皮革制作的鞋子 , 蹻则是草鞋;“嬴”通“籝(读yíng)” , 竹编的箱、笼;“盖”是绑在竹筐上遮阳用的布盖 。
徒步远行对人的腿和脚是个考验 。 《吕氏春秋·爱类》记载:“公输般为高云梯 , 欲以攻宋 。 墨子闻之 , 自鲁往 , 裂裳裹足 , 日夜不休 , 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 ”所谓“裂裳裹足”就是撕裂衣服去包裹小腿和脚 。 这样做能缓解腿部酸痛和脚部磨损、预防蚊虫叮咬 , 还能防止荆棘、岩石等刮伤皮肤 。 绑腿布可以说也是徒步远行的必备品 。
【等级|战国时代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是如何出行的?】关于战国时期出门远行的细节当然还有很多 , 本文也只是简要叙述了一些注意事项 。 无论古今 , 出门远行都是一件大事 , 提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 至于在途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 就需要人们随机应变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