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内驱力降低理论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科学家能提出一个理论并流传至今为我们所学习,这个理论要不就是新提出的、前所未有的,要不就是提出一个理论去批驳或是补充上一个人提出的理论,而赫尔的“内驱力降低理论”就是后者。
前人觉得行为是否产生,是由个体的“内驱力”所决定的,但赫尔认为,行为是否产生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这是他的理论能立足的原因,也是他要着力证明的论点,如下图蓝底色字。
怎样理解内驱力降低理论
在我解释他的理论之前,我先解释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怎样理解内驱力降低理论】 1.赫尔内驱力降低理论的公式
怎样理解内驱力降低理论
①sER(反应潜能)
反应潜能也叫“反应势能”,是指有机体在某一情景下出现某一特定反应的可能性。
②D(内驱力)
内驱力由需要产生,是机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动力
③sHR(习惯强度)
习惯是指一个刺激与行为间形成的联结,习惯强度则是指这种联结的强弱。
2.结合例子解释(文末有流程图,便于理解)
我在五楼公教自习,现在特别口渴,想喝水,接水的地方在四楼,我只要产生一个去四楼接水并喝掉的行为,就不会口渴了。
在这个例子中
行为潜能是指我有多大概率会跑去楼下接水;
内驱力就是因为我渴了想去喝水的动力;
诱因就是楼下的水;
习惯强度是:口渴-去楼下接水行为的联结的强度。
前人觉得,我之所以会产生下楼接水喝的行为,是因为口渴产生喝水需要,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促使我产生下楼接水的行为;
但赫尔认为,光有内驱力并不会一定让我去楼下接水,因为:假如我不知道楼下有水或者我不知道怎么接水,即是我还没学会能让我满足需要的行为,那我又怎么会产生下楼接水的行为呢?
而赫尔公式中的一个独特变量:习惯强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和前人的内驱力理论联系了起来。他认为,当人学会下楼接水可以止渴这一行为之后,喝水行为,使我的渴而想喝水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内驱力得到了降低,此时,我口渴-下楼接水喝的行为联结,就得到了强化,这个习惯就得到了加强,也即是我学会了:当我渴的时候,就知道,要到楼下接水喝。
所以,赫尔的理论有两点主要内容:
有机体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降低或者消除让我产生这种行为的内驱力,也即是满足需要。内驱力降低的同时,行为受到了强化,也即是,内驱力降低使我得到了满足,使我学会了这个行为能满足我的需要,那么这就会提高我下次在相同或者类似情境中产生相同行为的可能性;内驱力的降低同时也是提高我学习概率的基本条件,也即是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让我产生行为,才会在多次出现这种行为之后学会这种行为。我画了一个内驱力降低的学习行为内在机制流程图,供大家参考。以上文字,肯定会有些理解及解释不当的地方,大家提出,共同改进!
怎样理解内驱力降低理论
■网友的回复
题主问的是内驱力降低理论,我没搞错的话应该是那个赫尔的学习理论吧?
我当时看书的时候是这么想的
赫尔认为,动机就是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发有机体的行为。
就跟已有的回答一样,你觉得饿了,想要吃东西,这个饥饿感就是激发吃东西这个行为的内驱力。你吃饱了,你的饥饿感就会消失,也就是所谓的内驱力降低。
这个理论把内驱力作中间变量,它的力量大小根据被剥夺时间长短或引起的行为强度来判断。再拿饥饿来举例子就是,你的饥饿感有多大,是根据你饿了多久以及吃了多少东西来判断的。
==================================
赫尔观察动物行为得出了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激发行为,即需要产生活动的不学而会的行为。如果把这个需要还原过程作为学习系统的话......
于是当这个理论上升到学习行为的时候,提出了习惯强度(sHR)的概念,也就是说当动物有了对某种反应的习惯性行为,那这个就是学习。于是有了SER=D×sHR这条一级学习公式,即刺激-反应的学习。
但这一步的公式,无论是单凭内驱力的大小还是习惯的强度都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有机体的行为强度(反应潜能)。
于是进一步的添加了诱因(K),公式变成了SER =K×D×SHR二级学习公式,即建立在二级强化物和诱因动机基础上的学习。
举个例子就是分三组白鼠做实验,第一组通过通道到达目的地有1颗食物,第二组通过通道到达目的地有20颗食物,第三组则有100颗食物。如此反复实验20次后,三组白鼠的操作水平都不相同。在如此情况下调整了强化量,也就是食物的数量三组均改变为20颗,则发现三组白鼠的操作水平迅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一三组。
驱力(D)、习惯(强度sHR)和诱因动机(K)是赫尔公式中最主要的几个变量。但这还没完,他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很多其他的变量,比如:刺激强度的动力机制(V)、强化延迟(J)、抑制潜能(I)等等等等。(太麻烦所以后面这些不想详细了解了)
基本以上是我看书后自己查了相关资料后自己总结的一点想法,有不对的地方请务必提出。
■网友的回复
消除内驱力的过程便是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满足需要的行为被不断重复,重复的过程就是强化的过程。
因此,当内驱力消除时,就代表需要已经满足,而行为也经过足够多次数的重复,这一行为(学习)也就形成了。
■网友的回复
比如饥饿感是想吃东西的内驱力然后吃到东西后饥饿感慢慢消除也就是这个内驱力降低了然后吃东西这个行为也慢慢停止 来自一个学渣的胡说八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