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何镜堂:一生勤勉,用作品记录时代

央视网消息:“好看的直线不一定要像尺子那样笔直 , 你细看 , 它有戏的 。”不少建筑设计师常随身带着纸笔 , 一有灵感就拿出来画房屋结构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就是如此 。
建筑师何镜堂:一生勤勉,用作品记录时代
文章图片

已是“80后”的他 , 依然身姿挺拔、气质儒雅 。在他80岁生日宴上还可以表演“两只手耍三个苹果”的绝活儿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钱学森图书馆、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地……何镜堂的代表作遍布大江南北 , 何镜堂常说“我的建筑生涯是从45岁开始的” 。也因为如此 , 他经常用来鼓励年轻人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努力 , 永远不迟 。
积累半生 , 深圳科学馆项目“一鸣惊人”
何镜堂60岁那年 , 才平生第一次正式过生日 。弟子们为他定制的生日蛋糕很是别致 , 造型酷似深圳科学馆 。对何镜堂来说 , 深圳科学馆的确意义重大 , “我人生中第一个成名的作品就是它” 。
1983年以前 , 何镜堂一直在北京工作 。后来 , 他带着全家从北京回到广东 , 回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重新开始奋斗 。
刚从北京调回来时 , 火车托运的行李没有到 , 何镜堂和妻子李绮霞只能先在招待所里安顿下来 。据李绮霞回忆 , 招待所的条件非常差 , 蚊子很多 , 一打开柜子门 , 蚊子迎面扑来 , 孩子身上被咬了很多包 , 浑身是疤痕 。
建筑师何镜堂:一生勤勉,用作品记录时代
文章图片

调到广州的第三天 , 何镜堂的老院长告诉他 , 现在有一个深圳科学馆的项目 , 要作为深圳的八大文化设施之一即将招标竞赛 , 不知道何镜堂能否参加 。
“机会来了!”这是何镜堂的第一反应 。他和李绮霞一商量 , 两人马上开始着手准备 。
那时候 , 何镜堂每天骑着单车带李绮霞去学校的测试中心 , 夫妻二人就在那里做方案 。没有空调 , 依然是铺天盖地的蚊子 , 在这样的环境中 , 两人加班加点20天 , 最后一天晚上更是忙碌了一个通宵 , 终于完成了设计方案 。
第二天一早 , 何镜堂和李绮霞马不停蹄地坐车赶往深圳 。下午两点多将设计稿提交 , 六点便接到中标的通知 。这是何镜堂回广东之后的第一个作品 , 也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有影响力的设计 。
何镜堂与妻子李绮霞在工作上的合作也一直延续了下来 , 几乎所有的大工程都是夫妻二人一起参与:何镜堂构思大方案 , 李绮霞把关施工图和具体构造 。
那一年 , 何镜堂45岁 , 距离退休还有15年 。他暗下决心 , 一定要用这15年的时间 , 做出突破与革新 。
铭刻历史 , 用建筑书写时代
在何镜堂的所有作品中 , 有一座建筑显得尤为沉重 。
1937年12月13日 , 南京沦陷之后 , 侵华日军进行了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的惨绝人寰的血腥杀戮 , 超过30万同胞不幸罹难 。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的尾厅 , 何镜堂及其团队设计安放了一个独具匠心的装置:幽暗的角落里 , 每隔12秒就有一颗“水珠”落下 , 与此同时 , 旁边的墙壁上亮起一张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照片 , 然后消隐 , 寓意每隔12秒就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 , 滴滴答答的钟摆声昼夜不停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