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徐星:讲述恐龙化石里的中国故事( 二 )


古生物学家徐星:讲述恐龙化石里的中国故事
文章图片

他和导师赵喜进共同完成了对当时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角龙类“朝阳龙”和最早的镰刀龙类“峨山龙”的研究 , 论文最后分别发表在美国的《古脊椎动物学报》和英国的《自然》杂志上 。这是徐星第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 , 而这样重量级的认可也给了他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和鼓励 。
“在‘外面的世界’转了一圈 , 最后还是回到原本的人生轨道上来 。”回忆往事 , 徐星感慨 。
探寻
徐星一直觉得自己与古生物学专业是“先结婚后恋爱” 。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 , 徐星几乎每年都和团队去野外考察 , 足迹遍布新疆、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山东、云南和湖南等地 。
在野外 , 翻车、毒虫咬伤 , 各种事故风险暗藏途中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 , 徐星经历了一次“有惊无险”——载着他和另外两名外国科学家的汽车从山坡上驶下来后 , 不到半小时 , 刹车管就断了 。“幸好当时我们已经到达山下 , 如果提早30分钟丢了刹车 , 后果不堪设想 。”
虽然研究者会根据地质条件和已有研究的分析和判断来进行野外考察选址 , 但挖掘化石的过程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徐星坦言 , 在历次野外采集中 ,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野外考察没有发现具有明显研究价值的化石 。
古生物学家徐星:讲述恐龙化石里的中国故事
文章图片

徐星采集过体积最小的恐龙化石是散落在地表的小牙齿 , 小到肉眼无法看清 。在微体化石较多的区域 , 野外队员通常伏在地面寻找 , “脑袋、眼睛都快贴着地了” 。论体积庞大的化石 , 徐星曾采集到一个蜥脚类恐龙化石 , 包裹着化石的岩石单个重达六七吨 。“那个化石还不完整 , 完整的话 , 光龙的脖子就接近15米长 。”
他乐此不疲地寻找着“恐龙进化”的答案 。
古生物学家徐星:讲述恐龙化石里的中国故事
文章图片

“亿万年前 , 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 , 飞向蓝天 , 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随着越来越多相关化石的发现 , 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
徐星撰写的《飞上蓝天的恐龙》被收录入人教版小学4年级的语文课本 。他用短短千字 , 介绍了恐龙的一支向鸟类进化的过程 。正是这篇科普文章 , 唤起了许多孩子对恐龙的兴趣 , 而寻找“飞向蓝天的恐龙”的同伴也越来越多……
野外寻找恐龙化石 , 存在“新手运气”和“最后一天运气”的说法 , 无论哪种运气 , 都是这个行业的神秘传说 , 更是科学的精神与远古生命的沟通 。
理想
徐星 , 不仅是世界上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古生物学家之一 , 主要从事中生代恐龙化石及相关地层学的研究工作 , 这个冷门专业背后的他也是一位儒雅而细腻的学者 。
“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 , 全世界都很关注 。”徐星认为 , “古生物学不是实用性强的学科 , 但不把实用当目的 , 找到未知世界的可能性反而更大 。”
这些年 , 徐星赴美国、英国、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参加学术会议 , 共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250篇 。“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要公开发表论文 , 让同行来评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