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怎样做好高校“第二课堂”的供给侧改革
东北财经大学团组织育人模式的深度探索——怎样做好高校“第二课堂”的供给侧改革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 教育 , 尤其是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 。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 去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 。 而与逐年增长的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相对的 , 是依然存在的“中国式就业”顽疾——“就业难”“人才荒”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依旧严峻 。
既然是顽疾 , 背后的原因自然错综复杂 。 但对如今的高校而言 , 却始终有一道绕不开的考题——如何让大学生的“花拳绣腿”变成走入社会的“真才实学”?
今年24岁的王重阳是东北财经大学的研一学生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他曾经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 一度认为除了读书 , 自己没有其他的出路 。 但如今 , 不仅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向多了 , 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也更加清晰 。 他坦言 , 这一切的转变 , 离不开几年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经历 。
“第二课堂”真的无趣、无益、形式主义盛行 , 如同“鸡肋”吗?“第二课堂”与学生在校“主责主业”的矛盾如何平衡与把握?它究竟能为高校人才培养纾困解难带来多大的帮助?我们试图在东北财经大学寻找答案 。
“多选”效应——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年33岁的孟令峰 , 是互联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 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至今 , 这已是他创办的第三家公司 。 而让他与创业结下“不解之缘”的 , 正是当年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
在孟令峰初入大学之时 , 创业还是个“新鲜词” , 不像如今这般火爆 。 他对创业的认知也仅来源于书本上的“世界500强”案例和一些电视节目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孟令峰参加了一场名叫“激情创业沙河口”的讲座 , 虽不知创业为何物 , 但这次经历 , 却成了改变他人生的转折点 。
“学校邀请了两位创业青年 , 给我们讲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创业故事 。 ”孟令峰回忆 , “当时感觉他们的故事很新鲜、很励志 , 能感受到自己创造一份事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 ”
有了兴趣也就有了想要继续了解的动力 。 此后 , 孟令峰时刻关注着与创业相关的各种活动 , 不放过一丝学习的机会 。 不管是论坛讲座 , 还是外出走访 , “第二课堂”不仅打开了孟令峰对“创业”这个词的认知大门 , 更让他坚定了未来的创业信念 。
【东北财经大学|怎样做好高校“第二课堂”的供给侧改革】在孟令峰看来 , 大学生的专业给他们贴上了一个标签 , 但这个标签并不一定代表未来的就业方向 , 他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在大学 , 第一课堂一定是与专业相关的 , 如果只专注于第一课堂 , 那就会限制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 尤其是对那些不喜欢自己专业 , 或对未来缺少规划的学生来说 。
学化工的 , 不代表不能去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 。 学文学的 , 不代表不能成为会计师 。 而“第二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拓展兴趣 , 积累经验 , 发现更多可能的地方 。
王重阳自打小学开始 , 就有一个很明确的任务——好好读书 。 对他来说 , 大学 , 无非是换了一个地方读书 。 至于毕业了怎么办 , 他没想过 。 “我之前就是一个‘书呆子’ , 除了读书、读书、接着读书 , 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 还能干什么” 。
改变他的 , 同样是“第二课堂” 。
当王重阳作为一名大学生支教志愿者 , 站上三尺讲台时 , 他发现 , 自己不仅可以完成这样一份工作 , 甚至还能胜任“老师”这个角色 。
随着他参加的活动越来越多 , 这种未来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得多了起来 。
“比如有的活动需要我来撰写一些校园文章、活动主持词 , 我发现我不仅擅长写作 , 还很喜欢 。 那我以后是不是可以尝试去从事一些文化传播类的工作呢?”
对王重阳来说 , “第二课堂”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他 , 引导他去发现以前自己未曾发现的爱好和特长 , 从而真正地认识自己 。
今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冯子雄 , 现就职于小米北京总部 。 对此 , 他也有同样的感受 。
他向采访人员分享了一则身边的案例 。 有一年迎新 , 他恰与一新生父母同乘 。 车上 , 父母抱怨道:“这孩子太内向 , 能不能多参加一些校园活动?”他想着 , 那就让学弟跟着自己做海报吧 , 也是一门手艺 。
没想到 , 学弟从此爱上了设计海报 , 一发而不可收 。 由于技艺高超 , 他的作品遍布校园 , 十分抢手 。 凭着这手“绝活儿” , 他现在也获得了到小米实习的机会 。
“事实证明 , ‘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 让他们在择业期更从容 。 ”东北财经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隋晶说 , “同时 , ‘第二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已知兴趣领域继续深耕 , 为以后就业增添底气 。 ”
平台效应——发现“千里马”的“伯乐”
要说“第二课堂”对孟令峰的帮助 , 远不止把他“领进门”这么简单 。
在立志创业后 , 为了“恶补”创业知识 , 孟令峰每日奔波于专业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 , 废寝忘食 。
大二那年 , 他代表东北财经大学参加了大连市最具创业潜质大学生选拔赛 , 并成为入选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 这让他有幸能够出门拜访那些“活在书本里”的商界大佬、创业精英 , 向他们取经求教 。 孟令峰回忆起来 , 至今仍感觉受益匪浅 。
一年的时间里 , 他跟着师兄师姐们先后拜访了80余名企业家 。 他们有一个特殊的拜访模式 , 每拜访一位 , 就让这一位给他们推荐下一位 , 以此类推 。 多年后的一天 , 创业刚刚起步的孟令峰遇到了融资难题 。 他来到北京 , 希望得到国内一线基金的支持 。 但无奈人生地不熟 , 处处碰壁 。 一筹莫展之际 , 他回想起了当年的这段经历 , 那时候的拜访经验不是正好适用于现在的自己?
于是 , 他用当年积攒下来的人脉 , 辗转见到了北京第一位投资人 , 他相信有一个就能有十个、百个 。 此后一年 , 他往返北京、大连77次 , 最终成功渡过难关 。
为了让自己的所见所闻影响更多的人 , 在大三时 , 孟令峰创办了东北财经大学首个“创业协会” 。 创办社团本是一件“麻烦事” , 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 他的“创业协会”创造了全校有史以来社团成立的最快纪录 。
从参与者变成组织者 , 孟令峰的“干劲儿”更足了 。 因为有了搞活动、办比赛的“主动权” , “近水楼台先得月” , 他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汲取营养 。 同时 , 还能聚集起一批像他一样有志创业的青年 , 互相学习 , 共同奋斗 。
去年 , 孟令峰被聘为东北财经大学兼职团委副书记 , 负责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 在他看来 , 这是他对母校、对“第二课堂”的一次回馈 。 作为受益者 , 他希望更多的学生也能从中受益 , 在这个难得的平台上 , 抓住机遇 , 收获成长 。
吕惠子是东北财经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 , 与其他人不同 , 她一早就有明确的就业方向 , “我就是想进华为!”
可这个想法在当时看起来是那么“遥不可及” , 她解释道 , 她的竞争者 , 不是清华就是北大的 , 还都是硕士学历 , 拿什么跟他们比?更何况 , 她的专业是物流管理 , 跟自己想从事的市场营销“八竿子打不着” 。
那怎么办?市场营销这样的岗位 , 只闷头看书自然是不够 , 吕惠子便把目光投向了“第二课堂” 。 小到辩论比赛、主持人大赛 , 大到“挑战杯”“创青春”等全国性创新创业大赛 , 这些“真刀真枪”的实战 , 不仅锻炼了她的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 , 更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
一次创业比赛 , 吕惠子参与了有关市场营销的项目 。 原本以为市场营销既是与人打交道 , 那能说会道即可 , 但其实不然 。 市场营销还需要用到很多专业课本之外的东西 , 比如 , 如何做商业策划案、如何做客户画像、怎么融资、什么是商业模式管理 , 等等 , 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要掌握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如果没有这次经历 , 她不会知道市场营销还要学这些 , 不会有自己主动学习知识的需求 , 更不会有平台和机会去接触各个专业领域 。
这样的平台多了 , 自身的专业技能自然也就驾轻就熟 。 在当年的“华为销售精英挑战赛”上 , 吕惠子从校园海选到京津东北赛区再到全国总决赛 , 一路过关斩将 , 进军全国八强 。 这也就意味着 , 她已经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华为面试通行证 。
在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娄道凯看来 , 现在的大学里不缺少人才 , 缺的是“伯乐” 。 学生能够找到就业方向只是第一步 , 还要有能让他们在已知方向学习、锻炼的机会和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 。 而“第二课堂”正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 。
实践效应——绝知此事要躬行
曾经 , 孟令峰问过自己的专业老师 , 同时也是MBA课程老师一个问题:在学校本硕连读工商管理专业和MBA有什么区别?
老师答:“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是有区别的 , 但更重要的区别是人 。 ”
见孟令峰一脸疑惑 , 老师进一步解释道:“一些完全没有社会经验的人来上这个课 , 和一群有经验、在商场打拼多年 , 带着问题来听课的人 , 是完全不一样的 。 ”
孟令峰大悟 , 这背后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
东北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赵枫表示 , 对于“第二课堂” , 经常有人持质疑态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你把精力放在了“第二课堂” , 那专业知识还有精力钻研吗?这岂不是不务正业?
但事实并非如此 , “第二课堂”的实践经验 , 本质上是为“第一课堂”服务的 , 它可以帮助理论知识的理解 。 同样 , “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 , 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 二者相辅相成 , 互不矛盾 。
今年硕士毕业的杨础瑞 , 是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 。 对于“第二课堂”的实践意义 , 他颇有感触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杨础瑞认为自己的专业犹如“空中楼阁” , 有些空洞 。 因为 , 当时跨境电商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 大学生很难接触国际经济贸易 , 见都没见过 , 也就有一点“纸上谈兵”的感觉 。
杨础瑞说 , 类似这样的财经类专业 , 在课堂上普遍缺少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内容 , 那“第二课堂”也就成了难得的实践机会 。
杨础瑞第一次外出实践是在大三时 , 彼时辽宁自贸区刚刚获批 , 他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大连港参观学习 。 在大连港 , 他看到了港口和海关的运作模式、海关与企业的合作模式 , 还有一些贸易活动、贸易数据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 他第一次把所见和所学“对上了号” , 觉得很新鲜 , 也很有意义 。
当然也有“对不上号”的 , “很多东西特别复杂 , 当时也不懂” , 这让他发现了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差别” 。 原本打算“本科毕业了就工作” , 现在看来不行 , 对国际经济贸易杨础瑞要补的课还很多 , 还要继续学习下去 。 只在学校学习也不行 , 得多出来实践 , 在社会中学 。 他打算 , 研究生毕业了继续读博士 , 希望以后能为家乡大连 , 为辽宁的发展振兴作贡献 。
在吕惠子看来 , “第二课堂”的实践经历是一个让学生褪去“学生气” , 逐渐由“校园思维”向“社会思维”转变的过程 。
她向采访人员分享了一则案例 。 一次 , 吕惠子和她的小伙伴们带着创业项目信心满满地找到投资商 , 希望能得到支持 。 投资商问了几个很基础的问题 , 却没有人答得上来 , 项目也就此夭折 。 吕惠子事后分析 , 问题出现在双方关注的重点不同 。 “我们关注的是创意 , 投资商关注的是落地 。 即使我们认为成熟的项目 , 在投资商看来 , 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
她进一步解释道 , 以自身感受为例 , 学生坐在教室里闷头搞创新 , 难免会“想当然” , 没有实操 , 落地自然无从谈起 。 再者 , 学生理论钻研得久了 , 有时会“眼高手低” , 总喜欢关注一些“高大上”的概念 , 越“高深莫测”越好 , 以示博学 。 殊不知 , 再“牛”的概念也是由最基础的理论组成 。
这样的现象同样会出现在职场上 , 很多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初 , 如若领导安排“稍有不妥” , 便会心生不满:我是大学生 , 我在学校里那么优秀 , 为什么让我干这些打杂的活?于是 , 深感“珠沉沧海”“怀才不遇” 。
但上述案例让吕惠子明白 , 任何“独当一面”的人才都是先从“打杂”干起的 , 就如同再“高大上”的创意都离不开基础的理论支撑一样 。 所以在面临同样“境遇”之时 , 吕惠子要做的就是高质高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
吕惠子告诉采访人员 , 在理论与实际之间横亘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 想跨过这道鸿沟也并非一日之功 。 只能在一次次的实践、一盆盆“冷水”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不足 , 逐渐将这种“理想化”“学生气”的思维褪去 , 更贴近业务本质和社会现实思考问题 。 否则 ,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求职就业 , 都会事倍功半、南辕北辙 。 在这个过程中 , “第二课堂”的作用不言而喻 。
“改革”效应——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在校园里 , 文体活动普遍都很受欢迎 , 热闹非凡 , 原因在于有趣、好玩 。 而讲座论坛或志愿服务类活动与前者相比就冷清不少 , 门可罗雀 , 原因也很简单 , 无趣 , 不好玩 。
由此 , 一些学生和老师对“第二课堂”便产生了偏见:要么 , 浪费时间 , 虚度光阴 , 不如自己看书学习;要么 , 枯燥乏味 , “走形式”听报告 , 去了也是玩手机、开小差 。 这便给高校“第二课堂”提出了一道难题 , 如何在“育人”与“乐趣”之间找到平衡点 , 让学生既乐在其中 , 又能“满载而归”?
相信每位老师都信奉着一句“至理名言”:学生一届比一届难带 。 东北财经大学团委副书记韩非的感受是 , “学生一届比一届品位高” 。 当“第二课堂”的“旧酒”难以满足学生们日益提升的口味 , 上述“偏见”也就成了事实 。 破解之法 , 唯有改革 。
怎么改?韩非向采访人员讲述了近年来东北财经大学“第二课堂”的改革心得——
首先是扩大覆盖面 , 既要覆盖学生 , 也要覆盖活动 。 一定要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拉郎配”这种现象——管你感不感兴趣 , 先把人拉来再说 , 恨不得整个学院的学生都去参加一个活动 。 应该把“必修课”变成“选修课” , 把“单选题”变成“多选题” , 学生和“第二课堂”是双向互动关系 , 学生可以自选感兴趣的活动参加 ,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可供选择的活动 , 只有想不到 , 没有找不到 。
其次 , 是要让活动系统化、常态化、品牌化 。 如果每年组织一次志愿服务 , 一次俩小时 , 草草了事 , 学生谈不上能有什么收获 , 更像做任务 。 在东财 , 我们把志愿服务定期定点、分层次分类别开展 , 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整合到一起做成体育文化节 , 舞蹈比赛、合唱比赛等文艺活动做成大学生艺术展演 , 每一系列的活动贯穿全年 , 让学生可以长期、稳定、持续地参与其中 , 形成品牌集聚效应 。
当然 , 也不能单纯追求数量 , 重点在质量 , 活动本身要“高端大气上档次” 。 以讲座类活动为例 , 如果找的都是学生没听说过的授课嘉宾 , 他自己心里就会“轻视” 。 这些年我们常年会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知名学者 , 组织了像“之远讲堂”“师语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 , 效果很好 , 学生“挤破脑袋”来参与 , 站着也要听 。
活动“档次”上来了 , 吸引力也就上来了 , “第二课堂”的育人效应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
杨础瑞告诉采访人员 , 曾经自己是一个自理能力很差的人 , 但是在今年 , 他主动报名加入了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 , 这是多年来参与“第二课堂”志愿服务给他带来的改变 。
同样在志愿服务中收获成长的 , 还有今年22岁的金合志 。 大三时 , 他参与了一项为期3个月的关爱孤独症儿童活动 , 那时的收获让他印象深刻 。
他回忆 , 有一次运动会 , 一个比赛项目是组织孩子们打篮球 。 第一个环节是拍球 , 拍够50次后运球 , 最后是投篮 。 可是他负责的那个孩子一直拍不够50下 , 看孩子可能有困难 , 金合志说 , 差不多就行了 , 咱们进行下一环节 。 可孩子不听 , 必须要拍足50次 , 哪怕其他孩子都去玩别的了 , 他依旧在拍篮球 。
“很多时候 , 遇到困难我都会对自己说 , 差不多就行了 。 但是面对同样的情况 , 连一个小孩子都知道坚持下去 , 我还有什么不能坚持的呢 。 ”金合志感叹 , 从那之后 , “差不多”三个字就被他从他的字典里删除了 。
对于“第二课堂”讲座 , 工商管理学院硕士学生王凯铭原本是持“偏见”看法 , 但他坦言 , 用心参与过后 , 确实会有别样的感受 。
在他看来 , “第一课堂”传递的是“硬知识” , 可能当下就能用得着 , 也“看得见” 。 “第二课堂”更像是“软知识” , 既不一定在短时期内用得上 , 也看不见、摸不着 。 但这些“软知识”是“雁过留痕”的 , 需要不断地积累和体悟 。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发现 , 这些知识是隐形的财富 , 是人生智慧 。 他觉得 , 这才是“第二课堂”最大的魅力 。
今年大三的依帕热是一个维吾尔族姑娘 , 一堂书法讲座让她爱上了原本并不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 , 此后 , 诸如国画、京剧、历史等与传统文化沾边儿的活动她都会参加 , 用她的话说 , 是欲罢不能、“越陷越深” 。 在业余时间 , 她还买了笔墨纸砚 , 练习书法 , 把自己的作品和心得讲给身边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小伙伴 , 成了一名传统文化的“义务宣传员” 。
不难发现 , 从某种意义上讲 , “第二课堂”这张“成绩单”既是在考察学生 , 也是在考验高校 。 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 , 组织活动想要“蒙混过关”“滥竽充数” , 学生自然不买账 。 反之 , 活动“货真价实” , 也就会让学生纷至沓来 , 让育人润物无声 。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毕克贵告诉采访人员 , 今后 , 学校将进一步深化“第二课堂”的“供给侧改革” ,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致化 , 切实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 把“第二课堂”这块“招牌”擦得更亮 。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 金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 未来的大学生活“长啥样”? 来看学长为你写下的万字指南
- 多所在京大学录取线来了 各校设置多条投档线
- 央视财经|朋友圈骂人?他被判在朋友圈道歉10天,不屏蔽的那种...
- 绿色通道|乌鲁木齐:绿色通道救助困难大学生 新生迁户可“不见面”办理
- 不愧是北大学霸:将高中历史6本书整成“49页纸”,3年历史未下98
- “庞贝病”男孩高考662分,报考南开大学,爱与坚强是人生通行证
- 大学生活费多少合适?阔别网贷,这3点一定要留意!
- 浙江大学女博士被教授骚扰后跳楼!母亲:噩梦从做他弟子开始!
- 东北路小学名不虚传,实力派球星遍布各大赛场,老中青皆有
- 大学|95后大学生为山区孩子打造“梦想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