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百名记者进百村 | “姥姥”支书和她的“韭仙子”

三农|百名记者进百村 | “姥姥”支书和她的“韭仙子”
文章图片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于晴 李倩
在家里 , 李爱玲最疼爱的是上学的外孙女 , 而在村里 , 她现在最关心的是她的“韭仙子” 。 李爱玲是通许县冯庄乡陈庄村党支部书记 , 今年已经58岁 , 有时候大家会打趣地称她“姥姥”支书 。 “韭仙子”是她从扶沟县韭菜研究所引进的新品种 , 长得快、抗性强 , 1颗种子能持续生长、反复收割5年 。 8月9日 , 天刚擦亮 , 李爱玲就带着村民赶到了韭菜地 。 “这几天下雨 , 移栽得推迟了 , 要注意排水 , 可不能让刚育好的苗被雨水泡了 。 ”想了想 , 她又补充道 , “等天晴温度高了 , 还要记得多浇水 , 旱了也不行 。 ”李爱玲照顾这百来亩韭菜苗就像对待自家外孙女一样尽心 , 改良土壤、排涝防旱、防治虫害 , 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 。
三农|百名记者进百村 | “姥姥”支书和她的“韭仙子”
文章图片

▲李爱玲在大棚里查看豆角生长情况 蔡伟/摄
“韭菜苗移栽后 , 到10月份就能开始收割 , 预计这一项能让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0万元 。 种韭菜的土地是从村民手里流转来的 , 以后村民还能享受分红呢 。 ”驻村第一书记祁永强说 , 为确保销路稳定 , 陈庄村的大棚韭菜采取订单种植模式 , “韭仙子”还在地里 , 就已经有了买家 。
        “俺村依靠种植大棚豆角、番茄 , 2016年就脱贫了 , 但想要日子过得更好 , 必须再加把劲 , 继续在大棚绿色蔬菜上做文章 。 ”李爱玲说 , “咱是农民 , 致富还是要以农业为本 , 但路一定得选准 , 要学新技术 , 种新品种 。 ”
        别看李爱玲已经年近六旬 , 但她抓住一切机会接触新事物、更新知识结构 。 “乡里办的乡村振兴学堂 , 我每次都去 , 这次正好讲水果番茄的种植 。 村里太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了 , 大棚种植不断有新技术、新品种出现 , 我可不能掉队 。 ”李爱玲说 。 从最初的番茄、豆角 , 到现在的五彩番茄、水果番茄、绿宝瓜、“韭仙子” , 陈庄村跟着市场需求走 , 跟着消费趋势走 , 不断更新、丰富大棚蔬菜的品种 。
“种番茄 , 刨去各项成本 , 1个棚1年能赚六七万元 。 ”该村脱贫户康秀建告诉记者 。 2016年开始 , 村里将已建成的大棚出租给贫困户 , 让贫困户种大棚蔬菜脱贫;有了租金 , 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 此外 , 村里还通过集体经济分红、安排公益岗位等方式 , 确保脱贫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 2017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不到5万元 , 2019年已经达到11万元 。 说话间 , 李爱玲的电话铃又响了 , 是建棚施工队的催款电话 。
今年 , 陈庄村计划投资600万元 , 再建设大棚100座 。 由于之前的作为得到了村民的信任 , 村里在只付给村民青苗款的情况下 , 3天就完成了所需28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 。 但现在建棚和韭菜移栽同时进行 , 又要花钱又要费力 , 筹款问题和技术问题时常让李爱玲作难 。
“李支书忙坏了 , 但大事小事还都管得清楚 , 村民说她像俺村的大家长 。 ”驻村工作队队长蔡伟说 , “这些作难的事儿啊 , 都是她自己给自己找的 。 ”
李爱玲笑了笑:“这难啊跟这雨一样 , 总有停的时候 , 咬牙挺过去 , 咱村就又上新台阶了 。 ”
远处 , 一排排大棚屹立在雨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