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青春年华|赵王迁为何要自毁长城杀了李牧?

时代背景
赵国自“长平之战”失败之后 , 在国力大不如前的情况之下 , 依旧能抵挡虎狼秦师的数次灭国战争 , 李牧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 李牧数次利用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 抵挡了秦国发动的一次次的灭国战争 。 但是李牧最终却因为赵王迁误中秦国的反间计被赵王迁杀害 , 那么赵王迁是真的看不到李牧的作用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你会发现 , 赵王迁杀害李牧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 如何会这么讲呢?原因如下:
平淡的青春年华|赵王迁为何要自毁长城杀了李牧?
文章图片
(一)在赵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下 , 赵王迁做此决定也在情理之中;那么咱先来看下赵国当时是处于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 然后再来分析李牧之死 。 我通过阅读史料可以大致的将赵国当时的社会环境总结为以下两点:
赵国民风彪悍 , 奉行“不服就干”的处事原则 , 历史上曾数次爆发政变;赵国地处中原与游牧民族的中间连接地带 , 长期与西北游牧民族战斗混居 , 其国民受周礼影响较少 , 反而受游牧民族的影响较大 。 所以当时的赵国国民民风彪悍 , 侠义之风盛行 , 赵民奉行“不服就干”的处事原则 。 下至百姓 , 上至王孙 , 一向如此 。 尤其明显的就是对赵国造成毁灭打击的“沙丘之变” , 废太子赵章为抢夺王位发动政变 , 公子成、李兑等人率军赶来镇压 , 杀死赵章之后 , 一不做二不休的还将赵武灵王困死于沙丘宫 。 后来还发生了三朝元老廉颇一怒之下率军兵变之事:二十一年 , 孝成王卒 。 廉颇将 , 攻繁阳 , 取之 。 使乐乘代之 , 廉颇攻乐乘 , 乐乘走 , 廉颇亡入魏 。 ——《史记·赵世家》
以上事件在赵王迁的内心里留下了阴影 , 君主与臣子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 , 信任危机的产生 , 就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 , 这就为之后李牧之死埋下了伏笔 。
2.赵国末期朝堂佞臣当道 , 君主也并非明主;纵观赵国的历代君主 , 赵武灵王可以算是创业之主 , 虽然后期出了些决策性的错误 , 但是好歹也创下了一片基业 。 赵惠文王可以说是守业之主 , 在渑池之会上依靠蔺相如好歹也表现的可圈可点 。 再到后面 , 赵孝成王一系列的操作 , 长平之战惨败 , 赵国国力跌落谷底 , 赵王迁就更别说了 , 昏聩透顶 。
平淡的青春年华|赵王迁为何要自毁长城杀了李牧?
文章图片
再看朝堂之上 , 郭开之流受到重用 , 守旧势力当道 , 使得一代代忠臣良将被排除于权利中心之外 。 朝堂昏暗 , 庸主佞臣 , 为之后赵王迁中计自毁长城提供了条件 。 在赵国当时的这种社会背景之下 , 可谓是君臣离心 , 佞臣当道 , 良将李牧生在这个时代不得不说也是他本人的一种悲剧 。
(二)李牧之死也尤其自身的内部原因在里面;李牧最终死于“不尊君命” , 为了当时大局着想 , 未遵从君主命令 , 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 总结李牧自己的原因 , 主要是以下两点:
性格高傲倔强 , 宁折不弯;有才之人多半会恃才傲物 , 假如李牧是一个有才能并且还会见风使舵的人 , 那么我断言他不会遭到杀身之祸 , 但李牧恰恰不是一个处事圆滑之人 。 当年他在雁门关抵挡匈奴之时 , 他施行的是“休养生息 , 伺机而动”的战略 , 国内众臣和赵孝成王对此表示不认可 , 催其与匈奴交战 , 李牧仍不为所动 。 赵孝成王感觉很没面子 , 将他换掉 , 但新上任的将领对匈奴作战频频失利 , 逼得赵孝成王拉下老脸去求李牧继续走马上任 , 镇守雁门关 。 李牧直接托病不去 , 直到赵孝成王认可李牧原来的战术之后 , 才再次走马上任 。 这么搞就让君主很没有面子了 , 虽然表明上君主没有怪罪他 , 但内心无疑是非常不爽的 , 当君主看着你不爽的时候 , 那肯定是越看越不爽 , 加上低下大臣一忽悠 , 就容易酿出祸事 。
平淡的青春年华|赵王迁为何要自毁长城杀了李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