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光|周雪光:大学应该如何度过——我的学思之路( 三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 。 他们的问题是 , 在常青藤大学读书 , 从收入回报来看 , 对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到底有没有作用?他们比较了两类学生 , 他们都被常青藤大学录取了 , 一类学生去了常青藤大学读书 , 另一类学生去了公立大学读书 。 这个研究发现 , 这两类毕业生的毕业起薪有显著不同 , 常青藤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明显高于后一类毕业生 。 但工作五年以后 , 这两类人的工资没有显著差异 。 为什么?一个人的大学经历固然重要 , 但是他的能力和素质实际上最终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
我最后要讲的一点是 , 我们应该永远抱有学生的心态 , 总是有好奇心 , 总是想学习新知识 , 不断提高自己 , 知识上的或者能力上的 。 我们周围有许多颇有成就的人士 。 但成就是相对的 。 如果你把周围同事作为参照群体 , 或把自己的领域定义的足够小 , 你可能是最有成就的 。 但如果你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领域中 , 拿我自己来说 , 如果不是把自己放在社会学的一个领域 , 而是社会学这个学科、社会科学这个更大的范围 , 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巨大的努力空间 。 选择合适的参照群体来比较 , 你才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
学术是一个生活之道 , 学术生涯不是一个早九晚五的工作 , 而是一种让你持续思考的工作和生活 。 要不要选择学术 , 要看你是不是从这种学术工作里得到快乐 , 是不是愿意做这件事情 。 有一个说法 , 学术有三个功能:追求真理 , 追求美感 , 追求正义 。 当然 , 一个人不可能平均用力同时追求这三个目标 。 在更多的情形下 , 我们通过自己在学术活动中的选择来有所侧重地追求其中的一个目标 。
具体问题
【关于读书】
要看出一个作品的高低起伏是要需要长时间积累的 。 我觉得读书 , 第一是要有耐心 , 坚持下去;第二 , 需要有一个精读和泛读的区别 。 有些书籍或论文 , 我会看好多遍 , 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启发 。 其实有时候我们反复阅读一个作品 , 并不是因为每次阅读这个作品都会发现新意 , 而是我们带着自己新的想法去阅读 , 让自己的思考与作品中的文字碰撞 , 产生新的感悟 。 所以我们反复阅读一些作品 , 是制造一个机会来启发自己的思想 。 大量的作品属于泛读之列 , 匆匆翻过 , 有所印象 , 大致知道它说了什么 , 将来你觉得这个作品与你的工作有关时 , 在回头找来仔细阅读 。 怎么样区分哪些作品应该精读或泛读呢?一个渠道是借助课程指导 。 在具体课程中 , 老师会指点哪些作品、章节或想法是重要的 。 任课老师通常熟悉这个领域 , 可以看到这个领域的整体和各个作品之间的关联 , 可以给予阅读方面的指导 。
【关于田野】
我是在04年05年的时候决定去做田野的 。 在此之前做了好多年数据 , 但感到数据分析与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距离很远 。 我从事田野研究十年 。 如果没有这十年的田野研究 , 我不可能达到自己现在学术高度 。 回头看自己以前的定量研究 , 不太满意 。 因为这些研究工作是其他好的学者都可以做出来的 。 我从田野观察中观察、认识、提炼的研究发现和认识更有原创性 , 是我的独特贡献 , 是建立在我的知识结构和心得体会之上的 。 做田野是我学术生涯中一段特别珍贵的经历 。 我自己不善于社交 , 并不适合田野研究这种风格 , 每次去做田野时都需要鼓起勇气 , 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
_原题为 《周雪光:大学应该如何度过——我的学思之路》
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