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光|周雪光:大学应该如何度过——我的学思之路( 二 )


“怎么找到这个兴趣” , 我对于这一点要讲两面之词 。 第一面 , 是应该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兴趣 。 我在读研究生上理论时 , 老师给了十个选题 , 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题目去做期末论文 , 我选的是自己最不熟悉的 。 那时我对马克思等思想理论了解比较多 , 但是老师叫我去选题的时候 , 我选了社会学中已经不活跃的一个学派 , 叫功能主义 , 而不是那些我已经熟悉的题目 。 当时功能主义已经臭名昭著 , 没人想碰它了 。 但因为这个选题 , 我读了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 , 至今仍然对我思考问题有很大影响 。 我觉得 , 不是说一些知识是死的还是活的 , 有用还是没用 , 而是在于怎么去看它 , 怎么从中去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 这是一方面 , 你要主动去寻找适合你的成分 。
我们朋友聚会时 , 有时会讨论到如何教育子女的话题 。 我的一位物理学朋友提出 , 不应该任由孩子去自我寻求 , 在孩子发展路途上的关键时候 , 如果有人指点一下 , 他就可能少走很多弯路 , 避免不该发生的事情 。 我觉得他说的也很有道理 , 因此 , 第二面之词 , 是有心地去听听别人的意见 。 不是说别人说的你都接受 , 而是有心地去看怎么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 。 而不是自己闷着头一根筋地走下去 。 我碰到过一些学生 , 他们有很强的自信 , 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 但我觉得我们需要每过一段时间来反省一下自己 。
下面再讲讲关于学术研究的话题 。 我自己是个学术人 , 这么多年都在做学术 , 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 第一 , 因为学术人有最大的自主性 , 比如研究型大学的老师 , 不管是上什么课、讲什么内容、怎么支配自己的时间 , 基本上是可以自己决定的 。 我认为人有自主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那些大人物忙忙碌碌的 , 其实他们的时间都是被别人支配的 。 但是大学老师可以调整自己的节奏 ,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第二 , 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讲 , 大学老师培养人才 , 桃李遍天下 。 从研究角度来说 , 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记在你的名下 , 都是你自己想做的 。 为什么做研究的人会有那么大的动力 , 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来工作 , 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动力超越了任何其他激励 。 我可以早上四点钟起床 , 到咖啡厅去工作 。 别人看到可能说我工作辛苦 , 但我觉得这是很愉快的事情 。
不过 ,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学术 。 我女儿上大学后就发现自己不喜欢读paper , 但是喜欢动手 , 于是选择了产品设计专业 。 我带过一个博士生 , 是北大中文系本科业的 。 他读社会学phd一段时间后告诉我 , 他不想读博士了 。 他说 , 他更喜欢那种每天结束时就可以看到一天成果的工作 , 而研究工作需要很长周期才能看到结果 。 他后来转到了商学院读了MBA后到公司工作了 。 我虽然为他惋惜 , 但也支持他的这个选择 。
在大学读书需要注意的就是 , 专业的热点是在不断变化的 , 而我们的职业生涯是长期的 , 终生的 。 大学期间 , 重要的是怎么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和宽广的视野 , 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 。 现在最热的是计算机 , 非常火 , 从事这个行业的大学生创业 , 常常听到一些人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故事 。 但是你到公司后的职业生涯中 , 总是要去做管理工作的 。 硅谷工程师的平均年龄大约是二三十岁 。 过了这个年龄段以后大多会从事各种管理工作 。 你需要能够不断适应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变化 。 基本技能和知识结构是在大学里打下的 。 所以我觉得在大学的时候 , 应当尽量去补短板 , 而不是拼命发挥你的特长 。 你去把自己不知道的补好 , 就有了一个未来应对各种情形的工具箱 , 将来打开这个工具箱就能够找到针对各种情形的工具啦 。 如果只按着一条路走 , 你可能刚毕业时走得很好 , 但是将来可能变成那种只能在一类工作里生存的人 。
大学阶段正是年轻人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 。 在这个阶段 , 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 一个很小的事情 , 就是作息时间 , 需要平衡兼顾 , 有松有驰 , 有学习有锻炼 。 另外一个是培养对待工作的基本素质 。 这个说起来很难讲 。 我来举几个例子 。 斯坦福有这样一个传统 , 让本科生和老师做研究 , 培养本科生的研究兴趣 。 我也因此和本科生在研究过程中多有接触 。 我的项目需要学生有中文能力 , 所以我有一些从大陆台湾或新加坡来的会讲中文的学生做研究助手 。 不同国家地区的同学在踏实认真的素质方面 , 差别比较明显 。 从智力上面来说 , 大陆的学生聪明能干 。 要从踏实认真上来说 , 大陆来的学生总体来说不如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 。 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观察 , 其他的同事也有类似的观察 。 为什么?我没有答案 , 留给你们去观察思考 。
每年在新生入学时 , 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会邀请中国裔的教授给新生谈谈大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 有一年请我去讲时 , 我针对研究生的学业态度 , 讲了这样一个观点 。 作为一个斯坦福录取的研究生 , 你在未来职业发展的竞赛场的起跑线上 , 已经站在最好的位置上 。 但是 , 在任何在一个领域中 , 大约有10个学校的program与斯坦福program的质量差不多 , 它们也在培养优秀研究生 。 也就是说 , 在一个领域中 , 常常有数百个优秀人才竞争 , 而好的职位为数不多 。 有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就担心所学的专业将来就业机会不好 , 就开始寻找退路 。 他们一开始就担心 , 万一我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啊?所以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后路 , 而不是全力在学习途中奔跑竞争 。 当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以最大速度往前跑的时候 , 你分心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准备后路 , 结果是 , 毕业时你的学术训练和成就就不如其他人 , 所以最后一定会没有竞争力 。 这是一个self-fullfilling prophecy 。 这就是说 , 你预期自己可能做不好 , 分心为自己准备后路 , 于是不能全力去提高自己在这个领域中的学术能力 , 那么 , 结果恰恰是你在竞争中不能成功 。 所以我想说的是 , 每做一件事 , 就应该踏踏实实做好 。 这是一个基本素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