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爆火的背后:柠萌影业是如何看透观众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爆火的背后:柠萌影业是如何看透观众
本文插图

这一次 , 在更加集中的品类、以及在剧集名称上主动靠拢的选择下 , “类型剧”的整体感受、现实题材的制作方法论等回溯性问题 , 更直接地摆在了柠萌面前 。
作者 | 周亚波
采访 | 周亚波 王亦璇
设计 | 关喆
直到“三十而已和二十不惑串场”的话题成为了两部剧的又一个热搜 , 有一部分观众才知道 , 两部热播剧《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以下简称“《二十》”、“《三十》”)均出自柠萌影业这一家公司 。
登上热搜的片段是《三十》当中一段不影响主线的插曲:三位女主回到大学校园 , 潜入了大四答辩预热现场 , 坐在她们前排的 , 正是《二十》的四位主角 。 交头接耳中 , 两个年龄层女性各怀心事却表达迥然的心理状态 , 以彩蛋的形式得到了比对 。
彩蛋在侧面体现了柠萌对这两部剧集品控的自信 。 “在拍摄期的这个串联创意既发自趣味性的‘玩梗’本能 , 也完成了两部作品作为女性系列的互文和联动 。 ”柠萌影业总裁陈菲告诉《三声》 。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爆火的背后:柠萌影业是如何看透观众
本文插图

  • 柠萌影业总裁陈菲
一方面是完全独立的两部作品 , 创作手法也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剧名的靠拢明显意有所指 , 在表达风格上也有相同之处 。 于是 , 在当下的阶段 , 两部剧如何承载柠萌影业在内容生产上的寄托 , 便更值得从共性和个性两个角度去解读 。
2019年夏天 , 柠萌影业也曾面临过《九州缥缈录》、《小欢喜》、《全职高手》等几部剧集互相“撞档期”的问题 。 此次《二十》、《三十》的开播时间更相近 , 同样非柠萌的本来计划 。 但这一次 , 柠萌的应对要从容不少 。 热度和口碑回应了题材乃至剧名上的呼应 , 排播的劣势反成合力 。 在这背后 , 柠萌在“系列剧集”当中的路径探索、现实题材的创作方法论回溯 , 也成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 。
在行业内 , 成立近6年的柠萌影业已成长为剧集市场的头部力量 。 相比一些传统影视同行 , “出生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柠萌 , 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变化下 , 确立影视内容公司的定位与需求 。
反过来 , 定位的调整和需求的变化 , 也在柠萌身上有着鲜明的呈现 。 “超级内容连接新大众”是柠萌成立以来笃行的产品战略 , 在此之下 , 以现实题材剧集为“旗舰”的大考中 , 一种平衡正在呈现 , 一种能力也在沉淀 。
01 | 三重标准
“一是好故事、好人物作为基础;二是人设背景、话题内核的新颖;三是有情怀 , 符合当代价值观 , 这三点对内容的评判标准 , 我们是没有变的 。 ”柠萌影业执行副总裁徐晓鸥在接受《三声》专访时表示 。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爆火的背后:柠萌影业是如何看透观众
本文插图

  • 柠萌影业执行副总裁徐晓鸥
这构成了《二十》和《三十》两部剧的创作基础 , 同时也导出了从各自特点出发的、截然不同的筹备过程 。 时间线上 , 两部剧从立项到播出都十分相近 , 但《二十》的项目萌芽点比《三十》要早 , 剧本的准备周期也更加长 。
原因来源于多个方面:首先 , 《二十》是市场上几乎没有出现过的、聚焦于“大四毕业生群像”的题材内容 , 相比之下 , 《三十》的“都市女性群像”则更需要在已经形成的市场中突围;其次 , 《三十》更多地来自柠萌签约编剧张英姬的独立创作 , 而在确立了“写故事的人”要尽可能接近剧集人物年龄的原则后 , 集体创作贯穿了《二十》的剧本阶段 , 创作主体则是一群年龄贴合、但经验有所欠缺的“新鲜血液” 。
徐晓鸥透露 , 《三十》最初源自张英姬迈过30岁后的思考表达 , 片名“三十而已”也是她的创意 , “在2018年上半年拿到第一版大纲后 , 我们就相当满意 , 后续的剧本创作也相对顺利 。 ”
相应地 , 立项更早的《二十》初期筹备则相对曲折:集体创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 , 许多故事、情节、人物的设定是一遍遍的讨论磨出来的 。 “二十不惑”的片名 , 诞生在最终决定两剧要在剧名上形成呼应之时 , 时间偏向中后期 。
《二十》的编剧团队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 , 想要组建并用好这样一支编剧团队本就不是易事 。 年轻这一特质的“双刃剑”摆在明面上:思维的无缝衔接是优势 , 但写作者本身的“不成熟”成了劣势 , 在发挥优势的同时 , 写作技巧、创作手法上的不足就需要通过团队和流程来补足 , 团队中相对成熟的编剧、先期充分的调研都构成了补足的具体要素 。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爆火的背后:柠萌影业是如何看透观众
本文插图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爆火的背后:柠萌影业是如何看透观众】

“这其实是一个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过程 。 ”徐晓鸥表示 , “比如《二十不惑》 , 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做调研 , 用问卷、访问等各种方式采访大四学生 ,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则确定在他们身上承载什么样的表达和主题;至于桥段的设置、人物的勾画这些技巧问题 , 则是最后实操的编剧技能问题 。 而前期的定调是比较重要、比较难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