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不找死的办法
人们针对技术创新的观点是充满矛盾的 。
有的要求思想开放、有的要求做事严谨;有的强调技术 , 有的强调管理;有的强调常识 , 有的强调方法;有的时候要求勇于创新 , 有的时候要求善于创新 。 下面 , 我想用一张图 , 把一些矛盾想法串起来、解释一下 。
我们首先要知道:创新的风险很大 。 国外统计 , 3000个创新想法中 , 平均只有一个最终取得成功;十多个创新项目中 , 平均只有一个能够取得成功 。 所以 , 柳传志先生才会说:守成是等死 , 创新是找死 , 我们应该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矛盾 , 就要使用“分离原理” , 把创新的过程展开来 。 我们来看如下的一个图:创新的过程 , 是从上千个想法中找到一个成功的过程 。
文章图片
创新有一个“先大胆思考 , 再认真收敛”的过程 。 我们说创新要大胆 , 主要是指的前期、即产生创意的过程;说创新要谨慎 , 主要是指的后期 , 即筛选、策划和实施的过程 。
杨振宁教授非常欣赏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教授 。 杨教授说:泰勒每天都有许多想法 , 有了想法就主动和别人去交流 。 遗憾的是:他的想法几乎都是错的 。 但杨振宁教授却说:如果他每天有半个想法是对的 , 对科学的贡献会有多大呢?科学家是这样 , 技术创新工作也是这样 。 大前研一先生就发现:善于创新的企业 , 一定是有了很多想法之后 , 再进行创新;有了不多的想法就去创新 , 一般是不善于创新的企业 。 所以 , 企业想搞创新 , 就要鼓励大家有想法 , 要鼓励大家去交流;把创新想法的“基座”做大、做到数以千计 , 这是企业走向创新的第一步 。
下面一个过程 , 是一个筛选的过程 。
如前所述 , 不是所有项目都值得去做 , 要把值得做的项目挑选出来 。 我意识到:这个筛选过程 , 其实并不是只有一步 , 而是至少有2~3步 。
第一步是常识性筛选 。 通俗地说 , 要把1000个想法筛选掉900个 。 我研究了多年创新 , 主要就是针对这个过程的 。 对于这个过程 , 我提出了3个小问题:用户和利益相关者是谁?用户是如何使用这个技术的?为什么别人不来研究这个项目?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 “常识关”就可以过了 。 我经常讲的“人择难题”、“潜在需求”等也是针对这类问题的 。
我曾经感到奇怪:为什么国外有关创新的著作没有提起这样的方法?后来终于想明白了:重要的东西一直都能得到满足时 , 人们往往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 。 这就好比:空气很重要 , 人们却感觉不到;粮食很重要 , 农民却不赚钱 。 国外善于创新的企业都是有常识的 。 国外的创新理论 , 针对的是有常识的人 。 所以 , 作者会忽视这些“小儿科”的问题 。 但是 , 我国的科技界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常识 , 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
我亲眼见过的项目中 , 大多数都过不了“常识关” 。 一些国家级项目、“大师”级的人物 , 经常犯尝试性错误 。 事实上 , 我们国家的很多学者 , 没有从事真正技术研究的经验、是靠论文起家的 。 不懂常识 , 也就正常了 。
在不懂常识的地方 , 最容易犯常识性的错误 。 所以 , 最初的1000个想法中 , 900个会犯常识性错误 。 我感到上述三个问题特别有用 , 也就有道理了 。
第二步筛选 , 是找出企业适合做的项目 。 通俗地讲 , 就是要把100个符合常识的项目中 , 找到10个适合企业自己做的 。
现实中 , 有些项目A企业适合做、B企业就不一定适合做 。 项目的选取 , 必须结合自己企业的特长和战略 。 国外的很多创新理论 , 都是针对这个环节的 。 这个环节的项目选取 , 是有技术性的 。 比如 , 做SWOT分析 。 再如 , 第三代研发中提出了三个原则:技术和业务的结合、长期和短期的兼顾、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 根据这样的原则 , 促进企业创新投资的收益最大化 。
第三步的筛选 , 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筛选 。 如前所述 , 十个创新项目中 , 真正成功的不到一个 。 面对这样的困惑 , 需要在过程中把握 。 对企业来说 , 创新是企业的投资行为 , 投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 。 过程中筛选的目的 , 是要把创新的资金向能够成功的项目倾斜 。 让失败的项目尽快失败、花最小的代价失败 。 从投资的角色看 , 如果只花了很少的钱就不做了 , 就不算真正的失败 , 而是“不成功也不失败” 。 我曾经反复强调:“善于创新的人 , 不能保证成功 , 但可以保证不失败” , 就是这个道理 。
【让创新不找死的办法】我谈到的创新项目的策划原则 , 如“以终为始、需求驱动”、“全面思考、逐步深入”、“先做成、后做好”、“先研究、再开发”都是这个原则 。
第四步是针对最终成功的那个项目 , 对方法和路径的筛选 。 即便是对能够成功的项目 , 也要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考虑问题 , 要让投入尽可能少、收益特别大 。 这里也有很多的办法 , 如采用数字化仿真方法、原型方法、分步实施小步快跑原则、知识重用、开放式创新等 。
所以 , “柳传志之问”很容易回答:要通过创新管理 , 在上述每一个步骤中提高投资的投入产出比;让企业创新投入的收益大于支出 , 创新就不会找死 。
推荐阅读
- 科学探索|为什么科学会在需要时让我们失望?
- IG能否站稳脚跟?LPL的5局4胜制,让人怀疑世界赛是否还有机会
- 提供“让兴趣成为职业”的可能 “微经济”有大宝藏
- 相处时间越久,越让人心生欢喜的星座
- 中超第5轮最差11人:国安上港让人失望,热内西奥毫无作为
- 石泉县法院|别让寻衅滋事罪变成口袋罪
- 推出|大连推出“网格员 公益诉讼”创新举措
- 流动|“创文”路上 一起精彩丨让文明出行成为流动风景
- 唯美低发髻盘发,让头发如花朵般绽放
- 湖北武汉|7月武汉“双评议”出炉 :这些单位让人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