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毕加索的绘画语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毕加索作品《窗前的桌子》 。
资料图片
如果说绘画是一种语言 , 那么画面呈现的形式和色彩则是画家内心的写照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毕加索在绘画艺术道路上 , 经历过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时期等多个创作阶段 , 不同时期的画作反映着画家不同的心境 。在创作著名立体主义画作《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之前 , 毕加索的风格曾经截然不同 。
在毕加索绘画创作初期 , 他的画作沉浸在忧郁的蓝色里 。这个时期 , 他的画作以蓝绿色调为主 , 极少使用温暖的颜色 。或浅蓝、或粉蓝、或深蓝、或湛蓝 , 这些以蓝色为基调的色彩 , 赋予画作忧郁的情调 , 因此 , 这一时期被称为“蓝色时期” 。之所以呈现这样的创作特点 ,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毕加索只身前往巴黎 , 孤独无依;另一方面 , 画友卡洛斯·卡萨吉玛斯的离世 , 给他心里蒙上了一层化不开的阴翳 。
1900年末 , 刚到巴黎的毕加索住进了位于克里希大街的寓所 。房间不大 , 毕加索的生活起居和绘画创作都在其中进行 , 而他的灵感却并未因此受到束缚 。《蓝室》《生活》《蓝色自画像》等画作均诞生在这间屋子里 。这些作品以蓝色为背景 , 以蓝色作轮廓 , 线条和色块也都以蓝色为主 。他认为 , 蓝色是“颜色中的颜色” 。这段时间 , 毕加索处在人生低潮期 , 他的心中仿佛有一团幽邃沉寂、闪着蓝光的火焰 , 忧郁的情绪充斥了他的生活 , 也主宰了他的创作 。
《蓝室》描绘的就是当时毕加索居住的寓所里的场景 。墙壁、浴盆及墙上的装饰画都是蓝色的 , 唯有后方那扇紧闭的窗户透出一抹白昼的亮色 。这抹亮色似忧郁中的希望 , 可见 , 毕加索的内心一直满怀希望 。后来人们发现 , 毕加索这幅画中还隐藏着另一幅画作 , 画上是一名系领巾的男子 , 戴着3枚戒指 , 笔触完全不同 。这幅画中画 , 至今依然是个谜 。
1903年 , 冬日的巴黎寒气逼人 , 辗转到这里的毕加索连取暖的钱都没有了 。为了抵御夜间的寒冷 , 毕加索不得不烧画取暖 。熊熊火焰吞噬了他的素描和水彩画 , 也吞噬了他的自信 。他陷入了沉思 , 自己的作品到底有没有价值?自己的绘画之路还能不能走下去?就在这些日子里 , 他专注于描绘普通人的生活 , 画出了《熨烫衣服的女人》《盲人的早餐》等作品 。《熨烫衣服的女人》描绘的是一位劳动妇女熨烫衣服的情景 , 画面色调昏暗 , 线条多是向下走 , 无论是她的手臂线条还是向下望的眼神 , 都是整体向下流动着 。《盲人的早餐》描绘了一位盲人坐在桌前 , 眼窝深陷 , 双目无神 , 枯瘦如柴的手摩挲着桌上的水壶和面包 。这两幅画的共同点体现在画面给人的冷峻、颓废和悲伤感 。人物的手臂细长、纤弱、乏力 , 身形清瘦单薄 , 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艰辛 。
毕加索的这些创作与他当时的际遇是分不开的 。他承受着失去好友的痛苦 , 目睹了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困窘 。因此 , 这一时期 , 他作品的主角大多是形象消瘦、目光呆滞的劳苦大众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 他的作品开始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避开光感的画面把人物整合起来 , 沉重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 又具有情感的重量 。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 , 是画家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 。这一时期 , 毕加索关注现实生活 , 置身于普通民众之中 , 他笔下的蓝色是贫穷的象征 , 既有忧郁的特质 , 又有艺术的成分 , 正契合他当时的心境 。
1904年 , 23岁的毕加索爱上了年轻模特费尔南德·奥利维尔 。尽管生活依然清贫 , 但在爱情的滋润下 , 毕加索的画风逐渐明快起来 , 柔和的粉红色调逐渐渗透到他的画布上 , 他的绘画进入了玫瑰时期 。主色调由蓝色转换为温馨的粉红色、鲜明乐观的橘红色 。人物形象的选择也逐渐多样化 , 马戏团的人、杂技演员等都开始出现在他的画作上 。
推荐阅读
- 毕加索|男子毁坏毕加索1.8亿元名画被判18个月,专家:画作修补需18个月
- 毕加索|男子撕毕加索名画被判18个月,犯案目的令人无语
- 毕加索|纽约《蓝色交响乐》展拉开东西艺术对话
- Array|加拿大龙卷风精准袭击水果摊 卷走水果和现金后消散
- Array|哥伦比亚新冠确诊超40万 首都重症病房接近饱和
- Array|中国在加拿大的熊猫告急
- Array|向太空进发!装备俄制发动机的美国火箭将于9月底发射
- Array|新西兰天维网:奥克兰机场采取限制措施:禁止非必要出行
- Array|逃离隔离酒店后杳无音讯 澳大利亚昆州警方急寻一男子
- Array|俯瞰波兰玉米地迷宫 占地约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