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济半年报出炉,这颗“双子星”为何分外闪耀( 二 )


这瞬火光,照亮了西部广袤的战略腹地 。凭借东西南北四极牵引、长江上下游首尾呼应、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新格局的擘划,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将充分释放 。
关键是,西部地区能否担起这份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拓展经济的回旋空间 。
【经济|经济半年报出炉,这颗“双子星”为何分外闪耀】且把目光锁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业内人士早已分析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不是20年前战略的一次复制,从着力点来看,国家明确把首位度放在成渝 。存量博弈的时代,“肉有多有少,汤有浓有淡”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拿下了最“肥”的那块肉,这是成都在十三届七次全会上首提“极核城市”的机遇 。
历史上,成都不是没有过“扬一益二”的辉煌,也曾以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向世界输出蜀锦和茶叶 。如今成渝“双剑合璧”,迈向极核,昔日荣光有望再度点亮 。
坦率地说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布局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不是从天而降的政策大礼包
在区域发展格局中
成渝这对“双子星”
属于“很争气”的一个板块
研究表明
成渝城市群是世界十大城市群中
唯一人口和经济总量实现正增长的城市群

2019年成渝经济总量分别为1.7万亿和2.36万亿元、相当于全球国家经济总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成渝双城在川渝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比从1997年的52.1%已提升至2019年的57.8% 。
成渝自宋后归统一体,一直是引领川渝乃至西部地区发展的“双子星” 。
新变局下成渝携手
对于首位度本身就很高的两座城市而言
将推动“双子星”做强极核功能
也将带动区域的能级跃升
3
如何当“极核”?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 。成都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十三届七次全会上首次提出“极核城市”的定位 。必须加强成渝合作,强化极核效应,加快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
无论成都还是重庆,都必须通过加强合作,强化极核效应,加快形成双核驱动、全域共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从某种意义来说,做“极核城市”,谋的是全局下的枢纽功能,谋的是时代大势下的永续发展 。
就成都而言,一直以来,困扰其发展的难题在于群山环绕的地形地势,影响交通的畅达和市场的拓展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走深走实,成都以中欧班列(成都)打通向西向南开放的壁垒,首先冲出桎梏;随即,以旅客吞吐量全国第四的双流国际机场为依托,全球撒网国际航线,离欧洲最近的特大城市意味着比沿海城市更短的运输距离、更低的飞行油价,吸引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 。
开放大局下,成都故事沿着“一带一路”讲到海外,唱响全球 。最大的短板在于成都无大江大海,大批量的制造业零部件无法通过低成本、高装载量的水运直达成都 。但这恰恰是重庆的擅长之处,位于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连接点,重庆上衔四川下接湖北,是联动跨区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 。将视野放大,在区域战略格局中观察成都的谋篇,便能发现成都与重庆携手聚焦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打造,将补上水运短板,实现空水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 。
这对于成都而言,既是借来武器也是输出内功 。以天府国际机场为例,以此为圆心,“一小时经济圈”向西辐射整个成都西部城区,向东辐射成渝“中部塌陷”城市群,最远处抵达重庆,它所服务的人口和市场是整个川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 。成都的半径,从“两山夹一城”的平原城市,往外辐射到了西南 。如果以原材料供应距离和市场销售距离来衡量,它的服务半径可以覆盖半个地球 。以此来观察成都的辐射能力和要素统筹能力,它不应当继续被视为一座区域性城市 。
当然,这一设想首先基于成都能变革县级要素聚集方式,有能力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协同配置资源要素,并形成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集聚 。以此,成都将借成渝机遇完成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释放最理想的极核效应,引领成渝地区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新高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