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半月谈丨汉字探源见证中华多元一体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半月谈丨汉字探源见证中华多元一体
传说汉字是仓颉创造的 。 许慎《说文解字序》说:“黄帝之史仓颉 , 见鸟兽蹄迒之迹 ,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 初造书契 。 ”仓颉是黄帝史官 , 从鸟兽足迹中悟出道理创造文字 , 也就是说文字起源于黄帝时期 。
直至19世纪末 , 一个偶然的机会甲骨文被发现 , 人们终于找到了最早的中国文字系统实证 , 汉字溯源由此确切上衍至殷商时期 。
新华社|半月谈丨汉字探源见证中华多元一体
本文插图

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扁壶 , 其上为朱砂书写的“尧”字
传说并不可靠 , 常被史家疑辩 , “见鸟兽蹄迒之迹” , 突然创造出文字 , 也不合常理 。 到商代出现的甲骨文 , 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体系 , 显然也非一蹴而就 , 势必经过漫长发展演变而来 。
谁创造了汉字 , 于是成为一个探究不息的课题 。
刻画符号初步具备原始文字特征
今天的湖北天门石家河 , 是长江流域一个小镇 , 而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间 , 这里却是长江中游的文明中心 。 考古发现 , 以石家河为中心 , 密集分布着40多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 其中石家河古城遗址面积120万平方米 , 是迄今所见长江中游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 , 使用时间长达1000多年 。
在石家河文化遗存中 , 考古人员发现了神秘的套缸遗迹 , 数十件大口陶缸首尾相连 , 相互套接 , 排成一线 。 这种独特的遗迹 , 出现于祭址附近 , 研究人员认为应与祭祀有关 , 但为何这样套接排放 , 却是未解之谜 。
更令人不解的是 , 部分套缸的上腹部刻画有神秘的符号 。 这些符号大多以简单的直线和弧线勾勒而成 , 看起来以象形为主 , 但又颇有点写意的味道 。 出现最多的一种符号 , 由上、下两条弧线与左边一条斜弧线相交而成 , 形似号角 , 又如鸟之一翼 。 还有一种由两个圆圈构成的符号 , 大圆圈中间有一个小圆圈 , 看似太阳 , 又像是在石家河遗址中经常出土的陶纺轮 。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石家河肖家屋脊出土的一件陶罐上 , 刻着一位头戴花翎、腰系短裙、脚着长靴、右手高举一把石钺或是玉钺的人物 , 俨然一位军事首领 。
石家河遗址群的刻画符号最早发现于1987年 , 迄今已在肖家屋脊、邓家湾两个遗址点共发现约55个 。 对于这些符号的意义 , 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猜测和揣摩 。 有专家认为 , 有的像号角 , 或像石钺或玉钺的 , 似与军事有关;有的像石镰 , 当与农事有关;还有像高柄杯或红陶杯中插一小棍的 , 似乎与祭祀有关 。 军事、农事与祭祀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 , 反映于刻画符号也在情理之中 。
一些学者还认为 , 石家河发现的刻画符号与文字有密切联系 , 已初步具备原始文字的特征 。 从笔画来看 , 主要是直线、弧线;从形状来看 , 出现了一些比较固定和规范的符号;从结构来看 , 出现了单体符号之间的组合规律;从表现手法来看 , 不少符号颇似正视图 , 同时还以竖线、圆孔等指代一些不易绘出的东西 。
新华社|半月谈丨汉字探源见证中华多元一体
本文插图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摄)李安 摄
其实 , 石家河的刻画符号并非孤例 。 自上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被引入中国后 ,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墓葬里 , 发现了不少这样的原始符号 , 刻在或绘在陶器和陶片上 。 每一次发现 , 都会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争论 。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 , 对于遗址中发现的刻画符号 , 就有学者认为是人们有意识刻画 , 代表一定的意义 , 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
20世纪70年代在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发现的符号 , 也引起激烈的讨论 。 这些符号形体更为复杂 , 以象形为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