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见闻|银行理财真的安全吗?我们扒出了5个大坑


全文3511字 , 细读需约7分钟
扒出以下大坑:
不止卖银行理财
收益率的障眼法
固定收益不保本
存款也会有风险
风险级别靠谱吗?
以及 , 银行理财更适合的配置方案 。
嗨 , 今天是为大家避坑操碎了心的麦麦 。
最近有一件大事儿 , 估计很多小伙伴都忽略了——《资管新规》延期到2021年底才实施 。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 , 要数银行理财了 。 本来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 放弃对“保本保收”的执念了 , 这下又有了最后一年的曙光 。
还不了解《资管新规》的新朋友 , 可以回顾下我们之前写过的这篇 。
新规发布以来 , 感受最直观的 , 就是高收益的保本理财越来越少 。
本来去年还有一大批年利率远超4.5%的产品 , 现在能看见一款预期收益率3.8%、投资门槛还只要1000元的短期定存 , 眼睛都要放光了 , 激动地口口相传 。
但银行理财 , 别看它挂着银行金字招牌 , 就以为能够闭眼买 , 实则可是神坑重重 , 所以这篇 , 就来完完整整的扒一下 。
华尔街见闻|银行理财真的安全吗?我们扒出了5个大坑
本文插图

一、不止卖银行理财
现在的银行 , 不再是传统品牌专卖店 , 自产自营自销 。
它更像一个经销商 , 除了自身发行的产品以外 , 还会代销自己的理财子公司、市场其它机构的产品 , 基金、保险、信托甚至商品期货都有涉及 。
比如我们之前写过的睿远基金 , 虽然购买渠道少 , 但也有合作的银行 。
碰上睿远这种优秀产品还好 , 如果是像我们先前扒过的新基金代销 , 很难说 , 他们的推荐是真的适合你 , 还是为自身利益 。
如果运气不好 , 甚至还会碰上写进刑法的操作 。
前两年 , 民生银行北京的一家支行行长 , 伪造了款假产品 , 卖给了150多位私人客户 , 金额有30亿 , 合同还盖了公章 , 结果碰巧有人去查 , 发现根本不是民生银行发行的产品 , 就是“飞单” 。
去年招行也暴雷了 , 他们旗下的钱端APP , 出了一款理财产品 , 收益也不高 , 5%左右 , 宣传也说是低风险理财 。 结果到项目逾期、没有兑付 , 才发现是P2P , 9000户加起来有14亿 。
华尔街见闻|银行理财真的安全吗?我们扒出了5个大坑
本文插图

你以为在银行买了个心安 , 结果这一遭 , 堪比送上门来的诈骗 。
如何避免呢?
就像正品会有一个防伪编码 , 银行自有的理财产品也会有个14位的登记编码 , 一般藏在产品说明书 , 或者合同里 , 大写C开头 , 后面是13个数字(注意不是产品代码) 。
只有在监管部门登记过的银行理财产品 , 才有这个编码 。
华尔街见闻|银行理财真的安全吗?我们扒出了5个大坑
本文插图

华尔街见闻|银行理财真的安全吗?我们扒出了5个大坑
本文插图
如果查询出来 , 显示“您查询的……理财产品 , 未在我中心‘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等级系统’进行登记” , 就说明这不是银行自营的公募型理财产品 。
【避坑指南】
查看产品说明书 , 找到C开头的14位登记代码 , 在官网鉴别真假 。
二、收益率的障眼法
上半年 , 由债基暴跌引发的种种事件 , 无疑给大家“科普”了一个事实——银行理财也是会亏钱的 。
《资管新规》以前呢 , 银行理财是一群新贵圈的富二代 , 就算是不小心亏了钱 , 也有老爸兜底 , 刚性兑付足额足数的、把本金+利息还我们 , 所以最终的成绩单依然好看 。
但《资管新规》以后 , 银行理财不得不加入日考大军 , 收益净值化 , 每天都能看见涨没涨、跌没跌 , 跌了老爸也不帮忙兜底了 , 自负盈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