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脉动|西汉与东汉,同样是刘氏王朝,对匈奴、西域的战略有什么不同?
两汉(西汉与东汉)皆是刘氏王朝 , 刘氏江山 , 而匈奴边患 , 贯穿着两汉历史全过程 , 双方恩怨日久 , 你来我往的冲突持续时间之长 , 历史少有 。
西汉初年 , 承秦末的天下战争虚耗 , 国力不足 , 只能采取守势 , 进行屈辱和亲 。 维系了六十年被动的状态 , 汉武帝时代 , 改“和亲”为进攻 , 经二十余年战争 , 损耗了国力 , 也重创了匈奴 , 使匈奴势力被压缩到西域一带 。
昭宣时代 , 西汉继续对匈奴用兵 , 匈奴内部出现分裂 , “五单于并立” , 内忧外患之际 , 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降 , 匈奴分为“北匈奴”与“南匈奴”两部分 。
西汉王朝并未给北匈奴机会 , 在西域设置都护府 , 派军队屯田驻守 , 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 , 直到王朝灭亡 。
在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时期 , 天下再次陷入大乱 , 归降的南匈奴发生叛乱 , 他们当中有许多部落与原来的北匈奴进行联合 , 只有一部分匈奴人选择继续归附汉朝 , 这样就形成了新的“北匈奴”与“南匈奴” 。
东汉王朝初建 , 国力也不足 , 但比起西汉初年要强得多 。 但东汉皇帝从刘秀开始 , 对西域并不重视 , 或者说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并不坚决 , 刘秀将并州、幽州边民迁至内地 , 使边地空虚 。
“渐徙幽、并边人于常山关、居庸关东 , 匈奴遂复转居塞内” 。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 汉安帝时代 , 更是放弃西域都护府 , “永初元年六月 , 诏罢都护”(《汉书.孝安帝纪》) , 改设长史府 , 军事力量被削弱 , 后期更是将长史府也放弃 , 全面退出西域地区 。
尽管两汉的对外战争 , 重点之一都在匈奴身上 , 但仔细分析后 , 我们会发现 , 西汉与东汉在对匈奴的军事行动上 , 还是存着较大的差异 。
两汉君臣在对匈奴的攻守战略的运用不同 。
总体来看 , 西汉是始终坚持进攻的 , 在西汉初期 , 国力不济 , 实行了数十年屈辱的“和亲” 。 武帝即位后 , 采取全面进攻的战略 。
后来因连续近二十年的战争 , 汉朝国力吃不消 , 尽管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 , 仍然不忘记战略准备 , “修马复令 , 以补缺 , 毋乏武备” , 即在暂时停止对匈奴战争的时候 , 还要让官民继续坚持饲养军马、补充骑兵 , 不忘记武备 。 昭、宣时代 , 充分理解武帝的战备意图 , 在经济恢复之后 , 继续武帝未竟事业 , 对退至西域的匈奴继续采取进攻战略 , 直到将其征服为止 。
文章图片
东汉的君臣远没有西汉君臣那种进攻的气魄 。 他们虽然也有主动的进攻 , 并且也取得过重大胜利(窦固、窦宪北伐匈奴) , 但他们常常想到的是防守与退却 。
【历史的脉动|西汉与东汉,同样是刘氏王朝,对匈奴、西域的战略有什么不同?】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始 , 开创了撤退防守的先例 , 将边郡百姓内迁 , 放弃部分边郡地区 , 在西域诸国多次请求汉朝派军队进驻西域对抗匈奴时 , 光武帝都给予拒绝 。 诚然 , 刘秀考虑的是内地的统一和安宁 , 但对外的武力 , 以当时东汉的国力 , 完全可以主动一些 , 尤其是完全没有必要将边郡放弃 。
但刘秀还是这样做了 , 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
以后汉军在对匈奴的战争中 , 在西域地区 , 多次出现该战时不战 , 不该撤时而撤的事件 , 给匈奴以喘息机会 , 由此给东汉边民带来更大的苦难 。
两汉对军事战略研究的成果不同 。
两汉由于同样面临匈奴边患 , 都出现了对军事战略的研究者 , 但效果各不相同 。
在西汉 , 有贾谊、晁错、董仲舒等 , 他们对战略、战术的研究 , 深入而细致 , 成为西汉对匈奴、西域战争最初使用的指导原则 。
东汉也出现了对匈奴的有价值的研究 , 但深度与广度都远不如西汉 。 况且 , 即便是正确的战略 , 东汉的皇帝、背后的太后、身边的宦官也不会同意 , 使得东汉对匈奴的战略研究成果 , 更加肤浅 。
对屯田战略重视程度的不同 。
汉初对边境地区的军需供应都是从内地运输来解决 , 这种运输方式在途中的损耗量很大 , 成本自然很高 , 内地运往边地 ,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 景帝时代 , 晁错提出《制匈五策》中 , 详细提出应把屯田当作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 此后 , 武帝时代 , 对匈奴的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 汉朝陆续在朔方、新秦中、河西四郡、西域进行屯田 , 如此一来 , 既解决了军需供应 , 又建立了后勤基地 , 减少了百姓负担 , 还提高了军事行动的效率 。 后期的军事良才赵充国在《屯田十二便》中 , 更是将屯田的益处详细述 。 值得肯定的是 , 西汉的皇帝 , 从武帝时 , 直到西汉灭亡 , 都非常重视西域屯田 , 保证西域驻军存在 。
文章图片
再看东汉 , 有前汉的良好示范作用 , 按理说应该做得更好 , 不过 , 很遗憾 , 东汉对边区和西域的屯田重视并不够 , 甚至更为过分的是 , 东汉还放弃了西域屯田 。 如窦固北伐匈奴后 , 汉朝本应该趁追击 , 但正值章帝新立 , 汉朝就不肯出兵西域 , 援助西域都府 , 反倒主张放弃屯田 , 舍掉西域 , 著名的“耿恭二十六勇士”的故事 , 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 如果朝廷能够及时发去救兵 , 更多的西域都护府战士就能生存下来 , 只可惜 , 当战士们在西域奋勇作战、抵抗匈奴时 , 东汉朝堂之上 , 皇帝与重臣们就是否派援兵、是否强化西域军事存在之事 , 争得不可开交 , 贻误战机 。
到汉安帝初年 , 东汉就“罢西域都护” , 放弃西域正式驻军 , 改派长史管理西域 , 军事影响力大大降低 。
练兵与选将标准不同
西汉晁错在《制匈五策》中提出 , 军队行动步调不一致 , 是军官不会练兵之过 , 那样的士兵缺乏战斗力 , “安边境 , 立功名 , 在于良将 , 不可不择也” , “士不选练 , 卒不服习 , 起居不精 , 动静不集 , 趋利不及 , 避难不毕 , 前击后懈 , 此不习勒兵之过也” 。 (《汉书.晁错传》)西汉对主将的选拔不拘一格 , 骑奴出身的卫青 , 未满二十的霍去病 , 贫民出身的赵充国、赵破奴等 , 都是皇帝大胆提拔起来帅才、将才 , 在《史记》、《汉书》中 , 将星云集 , 选择范围较为广泛 。 《后汉书》中记载的东汉对匈奴作战的将领 , 能封侯的 , 得到重用的 , 大多是出身豪族世家的外戚 , 能力强如班超者 , 到老了还是西域都护 , 立下赫赫赫战功 , 受到的奖赏也不及功劳 。
文章图片
结语
同样面对匈奴这个敌人 , 为什么西汉与东汉会有这些不同之处呢?其实 , 这也不难理解 。 之所以西汉对匈奴“除恶务尽” , 那是匈奴彼时十分强大 , 对汉朝边境 , 直至王朝心脏部位长安城都靠成了威胁 , 而西汉的定都位置又偏在西北地区 , 离匈奴实际控制区太近 。 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境地下 , 在国力允许时 , 西汉必定要对匈奴“赶尽杀绝” , 以防他死灰复燃 。
也许正是生存环境比较艰难 , 西汉皇帝都保持着对匈奴的警惕 , 不肯轻易放弃数千里之外的西域之地 , “多争一寸土 , 多建一分功” , 西汉皇帝骨子里都多少充斥着血性 。
反观东汉王朝 , 就有所不同 。 东汉定都洛阳 , 远离边境 , 远离西域 , 也就是远离匈奴 , 匈奴人给王朝的心脏地带没有造成什么压力 , 也就促使王朝上上下下 , 对匈奴的征伐始终都存在着争议 。
或许还有一点 , 刘秀出身前朝皇室 , 虽说到他一辈儿 , 家道中落 , 但比起普通百姓 , 他的生活条件就好太多了 , 相对汉高祖刘邦 , 刘秀骨子里威武少了一分 , 温厚多了一些 , 这些直接遗传到他的子孙后代身上 , 哪怕是国力最强的明章两帝时代 , 他们对匈奴人也没有想过要斩草除根 。
推荐阅读
- 腾讯控股的保险代理平台“微保”被深圳银保监局处罚
- 成龙的功夫是杂技,洪金宝胖的不灵活,周比利评价两人实战能力
- 凉茶|凉茶最大的问题不是添加西药,而是冒充饮料
- 台风|里弗斯谈独行侠:不会忽视有联盟前五球员的球队
- 高考遇洪水,交警铁骑送 景德镇考生的"国宾待遇"
- 未来的大学生活“长啥样”? 来看学长为你写下的万字指南
- 不起眼的朗姐|和老人出去旅游,为什么会觉得心累?网友:只要老妈身体允许以后还要带她去,哈哈哈哈
- 粤游记|旅游就该诗酒趁年华,带你一起到东京,我们玩点不一样的!
- 三分钟游世界|云南新走红一座公园,门票高达100元,但去过的游客都说好
- 识别“95”号段中的“李鬼” 这些小技巧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