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被指晦涩难懂 阅卷组长四字回应

_原题是: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被指晦涩难懂 , 阅卷组长:得分“恰如其分”)
【高考|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被指晦涩难懂 阅卷组长四字回应】新京报讯 因为大量引用冷门的名人名言和冷僻字词 ,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对外公布后 , 引发舆论争议 。

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称 , 上述文章经过三次打分 , 最终阅卷组决定给出满分的成绩 。 关于争议 , 陈建新表示 , 尽管存在晦涩和难懂的情况 , 也不希望学生模仿 , 不过其仍然认为 , 这篇文章所获得的分数“恰如其分” 。
3日下午 ,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表示 , 已介入处理上述作文评分事宜 。
满分作文引发争议
2日 , 浙江《教学月刊》杂志社通过官方微信 , 将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作文对外公开发布 。 文中称 , 上述作文是今年浙江高考的满分作文 。
新京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 , 要求考生围绕一段主题为“人生坐标和现实变化”的材料 , 自行选择角度写作 。
要理解《生活在树上》一文并不容易 。 新京报采访人员看到 , 文中大量引用哲学家的名言 , 并夹杂冷僻字词 。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 。 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 。 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 , 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 ”文章开头写道 。
上述文章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 一种声音认为 , 《生活在树上》超出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理解范围 , 用词典雅 , 是一篇佳作;另有不少人指出 , 文章实际内容空洞 , 没有主题思想 , 偏离人生主题 , 且令人费解 。
新京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到3日下午 , 《生活在树上》一文已经被《教学月刊》杂志社删除 。 上述杂志社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 , 其文章来源是作文阅卷组 , 原计划持续发布满分作文系列 , 但因为考虑到浙江高考招生工作正在进行 , 以及一些技术原因 , 决定将文章删除 , “以后是否继续更新现在不确定” 。
浙江省招生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上 , 浙江省语文科目评卷组组长楼含松介绍称 , 语文科目试题主观性较强 , 按照流程 , 评卷组先进行试评 , 统一评分标准并制订细则 , 其他教师学习后进行试评和讨论 , 其中主观性最强的作文试评达到2天 。 “评卷阶段 , 系统还会对教师评卷进行质量监控 , 评卷组组长实时掌握 。 ”
阅卷组长:得分“恰如其分”
争议在舆论场产生 , 而在高考阅卷组内部 , 争议同样存在 。
按照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评分规则 , 每一篇作文需要两位老师评分 , 如果出现分差较大 , 则会由第三位阅卷老师介入 。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介绍 , 在阅卷期间 , 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生活在树上》一文39分 , 第二位阅卷老师给到55分 。 按照规则 , 作文将由第三位阅卷老师再次评判 , 第三位阅卷老师同样给出55分 。
在最终的复审中 , 作文审查组给《生活在树上》打出60分的满分成绩 。
陈建新表示 , 在自己几十年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 , 《生活在树上》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 , 文字老到 , 思维深刻 , 整个文字逻辑严谨 , 说理到位 , 没有废话 。 ”
在陈建新看来 , 与许多考生生硬引用不同 , 《生活在树上》所有的引证 , 并非为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
关于文章晦涩和难懂的质疑 , 陈建新毫不避讳 , 并表示不希望学生模仿 。 不过其仍然认为 , 这篇文章所获得的分数“恰如其分” 。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消息 , 今年浙江省高考和选考评卷量达到167万余份 , 共有2700余名教师被选调参与高考评卷 , 被选调的老师均为有较高本学科业务水平的大学教师 , 或教龄三年及以上、具有中学一级教师及以上职称的在职在编高中现任教师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长熊丙奇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 , 语文作文阅卷和评分是专业领域内的事务 , 上述作文能够获得满分 , 是尊重个性化表达的体现 。
今日下午 , 新京报采访人员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获悉 , 针对上述文章 , 教育考试院目前已介入处理 。
高考|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被指晦涩难懂 阅卷组长四字回应
文章图片

《生活在树上》全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