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66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中国是怎么回事 外来入侵物种是如何进入我国的( 二 )


谈及如何遏制外来物种入侵 , 刘玉升认为 , 对此问题应引起关注但不必过度恐慌 。 首先要加强海关防控 , 提高检疫水平 , 将生物入侵者阻拦在国门之外 。 其次 , 要通过建立电子档案等技术手段 , 随时跟踪掌握外来物种的动态 , 做到严格登记、审查、跟踪管理 , 针对可能出现的有害趋势 , 及时采取集体扑灭等防控措施 。
此外 , 针对水葫芦、美国白蛾等自身生命力强 , 危害性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 , 要建立常态化机制 , 像对待本土有害生物一样研究其发生规律、天敌等 ,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 慢慢遏制灾害发生 。
界面新闻注意到 , 国务院早在2003年就协调过环保、林业、农业、海关等部门开展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工作 。 2003年 , 农业部成立了"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 , 制定了《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在立法方面 , 界面新闻梳理发现 , 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 , 但涉及与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和监督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多部法律 。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于文轩表示 , 我国目前与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相关的立法大多并非以外来物种入侵防治为直接目的 , 存在目的偏离、监管体制不顺畅、法律责任缺失等问题 。
2019年9月 , 农业农村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1743号"关于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的建议答复中透露 , 2016年以来 , 该部已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外来物种管理条例》 , 拟对外来物种引入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等作出规定 。 目前 , 全国人大已启动生物安全立法工作 。
界面新闻注意到 , 正在制定中的《生物安全法》二审稿草案明确 , 国家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其中包括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相关名录 , 加强对名录所载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评估、清除以及环境修复等工作 。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 , 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 。
北京联盟_原题是:中国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 成遭受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延伸阅读
警惕外来物种入侵危险!超95%保护区有外来动物适宜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基石 。 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免受外来物种的侵害是保护区的主要职责 。 评估保护区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性 , 揭示保护区内外来物种的入侵格局 , 探索影响外来物种建群的驱动因子 , 以及确定保护区及其周边缓冲带外来物种的扩展风险 , 对发展保护区的生物安全策略至为关键 。
采访人员今天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悉 , 该所研究员李义明团队和伦敦大学学院教授Tim Blackburn合作研究发现 , 在不同类别的保护区中 , 国家公园入侵的物种数最高 。 保护区建立越早 , 防控外来物种的效果越好;当地物种多样性越高 , 保护区抵抗外来动物的能力越强 。 超过95%的保护区有外来动物建立野生种群的适宜栖息地 , 预示未来很高的潜在入侵风险 。 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
研究团队研究了全球11个类群共计894种外来动物 , 在全球19万个陆地自然保护区的入侵现状、驱动因子和潜在挑战 。 这些保护区分布于215个国家或地区、涵盖了全球主要的陆生生物群落 。
结果显示 , 外来动物只入侵了9.1%的保护区 , 表明保护区抵御了部分外来动物的入侵 。 同时 , 89.4%的保护区周边10公里地带已出现外来动物的野生种群 , 已经对保护区构成巨大威胁 。 入侵保护区的动物呈现"多源性"特点 , 东/南亚和非洲是主要输出地区 , 而欧洲和北美是主要输入地区 。 在不同类别的保护区中 , 国家公园入侵的物种数最高 。 保护区建立越早 , 防控外来物种的效果越好;当地物种多样性越高 , 保护区抵抗外来动物的能力越强 。 超过95%的保护区有外来动物建立野生种群的适宜栖息地 , 预示未来很高的潜在入侵风险 。 研究结果为制定全球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安全对策提供了科学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