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蘑菇大棚长势旺 残疾夫妇年收入增长5倍


来源标题:蘑菇大棚长势旺 助力“脱低”好“钱景”
社会|蘑菇大棚长势旺 残疾夫妇年收入增长5倍
本文插图
单景文在村里的蘑菇园照料菌棒
北湾村 , 位于怀柔区雁栖镇最北部的深山区 , 也是雁栖镇最偏远的行政村 , 距北京城区超过100公里 。 “因为没有主导产业 , 村民多以种地为生 , 村民整体收入都比较低 , 去年之前 , 这里多年都被列为低收入村 。 ”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杜文利告诉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 , 全村户籍人口294人中 , 低收入户就有157人 , 残疾低收入人员占到全村人口的19.04% 。 去年 , 北湾村经市委统战部、怀柔区残联的帮扶 , 以及村里的多方努力 , 引入食用菌种植项目 , 建起蘑菇园 , 让31户残疾村民就业“脱低” 。 穷了几十年的单景文就是其中之一 , 个人年收入较往年增加5倍以上 。
夫妻二人均为残疾
多年靠种田为生年均收入不足1万元
“几十年都在村里以种田为生 , 种点玉米、小麦 , 每个月收入也就几百元钱 , 一年下来都挣不到1万元钱 , 平时都不够用 , 更不用说攒钱了 。 ”今年63岁的单景文回想起去年之前的生活 , 不禁感慨 , 那些年真是太难了 。
他告诉北青报采访人员 , 自己的妻子智力残障 , 属于重度残疾 , 从小没上过学 , 多年来也因身体原因 , 从未出村打过工 , 一直在家种地 。 而他在2003年因右眼疾病使得视力降至0.2,2004年又因农药中毒导致智力受到影响 , 再也无法外出外出打工 。 “这么多年 , 我跟爱人就靠着家里的十几亩地生活 , 苦累不说 , 根本攒不下钱 。 ”单景文坦言 。
“我们村像单景文这样的残疾低收入人员共56人 , 残疾人占全村294人中的19.04% 。 ”该村的党支部书记杜文利告诉北青报采访人员 , 解决他们的收入问题 , 是村里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 , 也是全村摆脱“低收入村”帽子的一个重要环节 。
蘑菇园建成 残疾夫妇双双就业
经过多方考察 , 北湾村的村干部们最后决定利用村里日照充足 , 空气质量优良 , 海拔高夏季凉爽等地理环境优势 , 并结合村里低收入户多、60周岁以上老人多、残疾人多的“三多”现状 , 选择技术含量较低、市场前景好的培育食用菌项目 。 “我们村昼夜温差大 , 这最适合蘑菇的种植 。 ”北湾村蘑菇园的主要负责人李全记告诉北青报采访人员 , 当时 , 我们决定建蘑菇园之后 , 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 在北京市委统战部、怀柔区残联以及镇里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 , 首批5个食用菌冷棚很快就建了起来 , 并开始正式种植香菇 。
“雁栖镇政府和爱心企业一共为我们安排和捐助了80余万元的大棚基地建设资金 , 不到一个月 , 我们首批五个400平方米冷棚以及一个50平方米的冷库就正式建成了 , 并从承德引入4万余根菌棒开始种植香菇 。 ”杜文利说 , 大棚建成后 , 31名有基本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残疾人员被招入园里工作 。 31人中就有单景文和他的老伴 , 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质的改变 。
为了让种植基地尽快运转起来 , 村里特意请来香菇种植技术员 。 隔三差五到大棚中手把手从零开始教他们香菇种植技术 , 还请来中国农学院的专家不定期为他们指导技术 。
香菇最好的生长温度是在16℃至25℃ , 采完香菇必须用小喷头喷水三、五分钟 , 菌棒养20多天之后就得翻个个……对于养香菇的技巧 , 单景文现在聊起来头头是道 。 但他向北青报采访人员透露 , 他们这31位员工在来大棚“上班”前别说种香菇了 , 在市场上看到香菇都分不出质量好坏 。 “我们这些人年龄偏大 , 又都有残疾 , 学起来都比较慢 。 村干部和技术员们就一遍一遍地教我们 , 指导我们干活 , 才有了现在的技术” 。
更令人高兴的是 , 蘑菇园建成后 , 因为招聘的都是低收入残疾人 , 怀柔区残联将其纳入助残增收基地 , 根据《北京市助残增收基地扶持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 又为31名残疾人划拨扶持资金78.9万元 。 这让初期成立的蘑菇园员工工资有了保障 。 “工人们每个月根据工作量和工作时长的不同 , 会固定领到2000多元至3000多元不等的工资 。 ”李全记告诉北青报采访人员 。 “我们两个人都有工作了 , 而且还拿到了固定工资 , 我们之前想都没有想过 。 ”一提到如今的工资待遇 , 单景文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 两只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