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央行披露上半年贷款流向,未来投资将向这几个领域倾斜( 二 )


对此 ,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对采访人员称 , 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回归到灵活适度 , 不再要求降准降息等政策 , 取而代之的是“精准导向” , 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将以结构性操作为主 , 信贷投放更多向中小微、制造业等领域倾斜 。
伍超明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表示 , 与今年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直接点名“降准、降息”相比 , 这次会议的表述 , 表明阶段对冲性货币政策将继续退出 , 未来结构性政策将担当重任 , 在“量”和“价”上同时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倾斜 。 年内创新直达实体经济政策储备充裕 , 如目前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和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额度均剩余一半以上 。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向企业合理让利 , 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 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
小微企业始终是政策关注的重点 。 支持实体经济 , 特别是制造业、小微企业是政策扶持的重点领域 。 作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 今年上半年 , 普惠金融服务迈上新的台阶 。 截至二季度末 , 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达19.72万亿元 , 同比增长20.7% , 增速比上季末高3个百分点 。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 , 下半年 , 普惠领域信贷增速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 唐建伟就提及 , 一来 , 大型商业银行将持续落实高于40%的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要求;二来 , 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拓宽将缓解资本约束;再者 , 普惠领域金融服务监管评价有所完善 , 再加上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 , 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提质的局面仍将优化 。
未来投资重点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 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新型城镇化建设 , 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 今年以来 , 新基建的重要性频迎政策红利 , 各地也在集中加码新基建项目 。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刘哲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新基建是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 5G、大数据等建设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 , 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尤其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 能够对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起到带动效应 。 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硬缺口” , 短期通过新基建投资虽难以完全弥补 , 但其对稳就业、稳预期仍起到积极作用 。
海通证券认为 , 新基建主要聚焦科技 , 与我国产业结构向信息化调整的方向一致 。 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 , 新基建虽然相比老基建较小 , 但是增速很高 , 预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达3万亿元左右 , 几大领域同比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甚至过百 。
当前 , 各地都在加紧部署新基建 。 比如 , 上海市发布的新基建行动方案显示 , 首批重大项目3年投资2700亿元;福建省公布的2020年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中 , 数字新基建项目52个 , 总投资729亿元 。
赛迪智库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 , 从长期来看 , 新基建是未来规划的重点方向 。 到2025年 , 5G基建、特高压等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 , 带动投资累计或将超过17万亿元 。
不过 , 业内专家也提醒 , 地方积极发展新基建的同时 , 也要注意“新基建”的发展不能简单地走“老基建”之路 。 要避免一哄而上 , 考虑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实际 。 要根据财力和债务情况循序渐进推进 , 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风险 。
与此同时 , 大力加快新基建 , 并不意味着忽视“铁公基”等传统基建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强调了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 中泰证券认为 , 投资中的发力重点仍然是基础设施投资 , 制造业受下游需求压力 , 短期难以修复 , 房地产开发投资难以出现明显回升 , 基建投资仍是发力重点 。
发改委日前表示 , 交通方面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的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水利方面 , 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计开工146项 , 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