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摆拍逼停火车,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
【新闻随笔】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这句世界摄影史上的名言,曾影响了无数摄影者,也成就了无数经典摄影佳作 。但在今天,这样的摄影理念在某些场合并不合适 。
最近,一则关于“厦门大学生铁轨上摆拍逼停火车”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随后,媒体调查发现,在北京,为了拍出“大片”,有轨电车西郊线、东交民巷等地点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追捧之地 。而在拍照过程中,很多影响安全的危险动作频频“上演” 。近些年来,类似的事情在全国各地都不少见 。
这些行为无疑是不正确的 。透过大量类似事件能够发现,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希望通过拍摄这样富有日系风格、欧美风格的场景照片,来完成其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生活展示 。这些场景照片其实都有着共同特点,看起来“很文艺” 。与之相应,当下各类修图软件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各种风格的滤镜功能,这也是年轻人社交心态的一种投射 。
这种想法并非不可取,但问题在于,当生活的状态呈现“表演化”趋势,当网络社群的重要性超过了现实社群,很多基于网络开展社交生活的年轻人,便容易混淆虚拟与现实,从而产生了现实规则也要服从于社交习惯的错觉 。
不是吗?比如发自拍合影,按社交媒体习惯——“P图”不能只修自己,不管认不认识,都得帮图里的其他人顺手“P一下” 。这样的社交新“规则”不仅体现在合影上,也体现在交流上:聊天需要用“嗯”代替“哦”、“嗯嗯”和“嗯”的意思不一样、发大段语音是不礼貌的行为等 。
不能说这些社交习惯不对,它们是与新的媒介和新的群己关系伴生的 。只不过,越来越多的社交媒体习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年轻人的行为认知,他们能够如鱼得水地生活在互联网上,却很难理解现实生活中很多言谈举止并不得当,甚至是违法的 。
这是因为在互联网上,人们不用为绝大多数的行为承担任何实质性后果,而没有实质性后果,自然也难以让屏幕前的年轻人真正意识到某一行为的真实影响 。基于社会常识认知,进入正在运营中的铁轨,很容易造成行车事故和人身伤亡,这一点本不需要被反复提及和强调 。诸多年轻人在这些场合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幼稚和“钝感”,本质上就是已经不懂得应该如何按照现实规则来参与社会生活 。
怎么办?当然可以通过处置和传播这样的典型案例,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规则的刚性、现实的因果 。但更深层要解决的问题是,被家庭保护、网络哺育,完全可以隔离现实生存的一代人,到底如何才能进一步社会化 。前者是简单的,后者则是互联网生存时代的一个需要长久探索的命题 。
【规则|摆拍逼停火车,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作者:陈城)
推荐阅读
- 新资讯|中国新说唱芮雪被规则淘汰,张靓颖做法引争议,只会选年轻弟弟?
- 家长|定规则 给空间……上海家长共听“开学第一课”
- 公平|《乘风破浪的姐姐》出道规则被批不公平,万茜被质疑就是内定选手
- 规则|《浪姐》投票规则看不懂,这么复杂,就差把内定打在公屏上了!
- 更新|Steam更新支付规则 不同货币充值或出错误
- 大众评审|《浪姐》总决赛公演,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成团规则让观众傻眼
- 成团|《乘风破浪的姐姐》决赛规则分析,哪些姐姐成团的可能性更大?
- 学生票|教育部回应!大学生国庆假期能否离校?买学生票规则改了
- 光学|光学计算有望改变游戏规则的AI性能
- IT|C-NCAP管理规则发布:碰撞难度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