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数字资产、数字支付及跨境活动——以美元数字化为例( 四 )


与其相较 , 数字资产只是部分替代的选择 , 其劣势在于 , 往往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银行头寸的支持 , 简单说就是数字资产的跨境变现渠道远不如银行支付便利 。 数字资产事实上充当了跨境支付中的一段“桥接” , 两头仍然是银行支付 , 中间是数字资产的“交易” 。 因此 , 加密资产的国际流转只是局部性地替代了部分银行跨境支付 , 缺乏整体性替代的跨境支付流程 , 是附着在银行跨境支付上的“补丁”而已 。
总之 , 以资产来参与支付活动 , 特别是跨境支付 , 并不能完全独立于银行账户活动 , 更不会自我形成一个有效的财务流程的“闭环” 。 即便是数字货币交易所强化其支付清算功能 , 依然受制于商业银行的货币头寸和财务流程 。 所谓“币币”交易自身不需要银行头寸的支持与安排 , 但是 , 仍然需要所谓“法币”交易来作相互的补充 。
以资产的角度来看 , 全球私人财富仍主要集中在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两个方面 。 前者透明度低 , 监管要求弱;后者透明度高 , 监管要求强 。 私人银行业务主要立足于确保客户的匿名保护 。 数字资产交易需求能够挤占部分私人银行业务需求 , 但是 , 并没有改变私人银行业务的总体机构和需求走向 。
数字支付平台不排斥跨境支付
脸书(Facebook)推出Libra , 在创建数字货币和确立数字支付两个方向上 , 起初是有所犹豫的 , 但他们很快发现 , 两者是不可兼得的 , 需要有所取舍 。 经过白皮书和两次听证会 , 脸书最终明确谋求全球跨境数字支付的发展路线 , 并以锚定美元来谋求稳定而可靠的商业银行头寸的支持 , 以及监管当局的“宽容” 。
作为单一币种美元的稳定币 , Libra在性质上仍是数字资产 , 但它无需依靠交易所模式 , 这是一个巨大进步 。 这也有类似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特征了 , 然而 , 后两者并非是“数字资产” , 而首先以“支付工具”来定位 , 进而“矮化”为“支付指令” 。
这种看似简单而模糊的策略很好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商业银行头寸的包容性支持 , 财务账户体系的有效兼容对接;二是监管当局的包容性监管 , 其财务流程操作是透明的 , 可以实施有效监管的 。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跨境支付方面的状况如何?作为两大网络数字支付商 , 跨境支付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 也不存在操作上的阻碍 , 监管也不是主要问题 , 其主要问题仍然是商业银行的头寸支持问题 。
比如 , 日本和加拿大的居民能够开立微信账户 , 但当地商业银行不开放账户端口 , 那么两国居民微信支付的本币货币来源就成了阻碍 , 使用人民币充值也需要当地人民币业务账户端口的接入 。
如果日本、加拿大的数字支付账户体系不接入商业银行账户端口 , 而直接从既有账户体系内“余额调剂”呢?这当然可以 。 这就意味着 , 微信支付账户体系内的余额要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增长 , 以满足国际账户方面的支付需求 。
在纽约法拉盛华人社区 , 就出现了美元充值支付宝与微信账户的交易活动 , 有了市场需求 , 银行头寸的安排有着各种各样的解决途径 。 问题是 , 从银行监管等视角来看 , 并没有发生跨境的银行支付 , 往往是所谓的“平行操作” , 即美国当地发生了美元流动 , 中国当地发生了人民币流动 ,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映射性关联 , 但没有发生所谓的资金跨境 。
跨境支付需要银行头寸
在商业银行资金国际划付的操作中 , 通过“平行操作”作为银行头寸安排并不罕见 。 对此 , 监管当局往往严厉管控 , 要求其业务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 以杜绝规避监管 。 但因长期存在市场需求 , 这种平行操作的安排屡禁不止、日趋隐蔽 。
网络数字账户体系直接间接地参与跨境支付领域 , 是否形成了监管漏洞?以银行监管的视角来看 , 这个过程并没有发生国际汇兑或跨境支付;从数字支付平台的立场看 , 这部分数字支付账户活动的性质也难以判定 。 即便从总的结构上 , 或可在后台发现涉及境外数字支付账户的活跃频次、规模总量等 , 但没有干预的依据和手段 。 具体来说 , 数字支付商很难干预具体某一笔的支付活动是否合规 , 其证据取得和干预依据往往都不充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