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海底捞张勇“捞”金离场?( 三 )


此前 , 中信建投曾就疫情对海底捞的影响做出分析 , 称这次疫情将会对海底捞2020年的营收带来约50.4亿元的损失 , 归母净利润损失约为5.8亿元 。
然而 , 在7月6日 , 海底捞发布2020年上半年盈利警告 , 称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约20% 。 次日 , 海底捞再次发布补充公告 , 称海底捞预计净亏损介于人民币9亿元至10亿元不等 , 这已经远超出了中信建投此前对海底捞的损失分析 。 对于亏损的原因 , 海底捞则归咎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 。
海底捞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 来源:海底捞公告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主任任国征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 , 银行贷款资金成本低 , 风险由银行承担 , 利润再投资风险则由股东承担 。 “海底捞为了应对疫情风险 , 选择从银行贷款资金 , 能否按期偿还是以海底捞未来的经营情况为准 , 这属于企业行为 。 而创始人团队出售的是个人股票 , 也就是说 , 是否将这部分原始股票收益投入企业扩大再生产或者救急都属于个人行为 。 ”
海底捞终将“去张勇化”
受新冠疫情影响 , 中国餐饮业受到重挫 , 无论是餐饮收入还是商家数量都大幅下滑 。 据艾媒咨询《2020年“新冠疫期”中国餐饮业运行状况与变革创新研究报告》显示 , 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为6026.3亿元 , 与2019年同期全国餐饮收入10644.1亿元相比下跌44.3% , 呈现断崖式下跌的局面 。 该报告还指出 , 2019年餐饮商家1107.5万家 , 艾媒咨询表示2020年餐饮商家预计降至941.4万家 。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 , 中小餐饮企业具有资金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的特点 , 需要持续的现金流维持自身正常运转 , 线下业务的停滞增大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 , 使得正常经营难以为继 。 但由于对餐饮行业的消费需求长期保持稳定状态 , 餐饮业恢复正常经营后 , 将有一批新餐饮企业进入市场 , 疫情将推动中小餐饮企业洗牌 。
除了预计今年新开232家海底捞火锅门店 , 海底捞在去年年末已悄然入局快餐领域 。 目前 , 海底捞共有4个快餐面馆品牌 , 分别是位于北京酒仙桥的“十八汆(cuān)”、成都金牛区的“捞派有面儿”、西安的“新秦派面馆”以及郑州的“佰麸私房面” 。 4家面馆虽然分属于4家不同的公司 , 但都隶属于新派餐饮有限公司 , 也就是海底捞全资子公司 。 值得一提的是 , 上述4家快餐面馆在开业时十分低调 , 无论是在品牌设计还是店内装修 , 均没有海底捞风格的影子 。
结果 , 高速扩张下问题重重 。 今年以来 , 海底捞可谓负面事件缠身 。 7月14日 ,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一期不合格食品通告显示 , 海底捞火锅富春新天地店使用的1批次筷子检出大肠菌群;7月12日 , 有消费者在济南海底捞连城广场店就餐时在乌鸡卷中吃出硬质塑料片;1月3日 , 陕西宝鸡的海底捞店铺内 , 有顾客称在火锅汤底发现一个烟头 。
今年4月的“涨价”事件以及频频发生的卫生事件都把海底捞推到风口浪尖 。 而张勇则一边宣布10-15年内退休 , 一边用家族信托套现离场 。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 , 作为餐饮品牌的头部企业 , 海底捞在享受中国的银行贷款支持下 , 却没有践行中国的“三保”政策 , 即保品质、保供应、保价格 。 除了“涨价门” , “塑料门”“大肠杆菌门”等负面卫生事件也透露出海底捞在质量体系方面存在潜在风险 。
“张勇团队的套现行为属于个人行为 , 此前张勇也表示了退居幕后的想法 , 但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创始团队的责任感和担当感是分不开的 。 对于海底捞来说 , 刚上市两年 , 创始团队就选择套现离场 , 扩张过程中卫生事件频发 , 这都让原本寄予厚望的消费者感到遗憾 。 ”朱丹蓬称 。 (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海底捞张勇“捞”金离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