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的“两山”实践样本:小山城如何融入大市场?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梅关国家森林公园丫山景区 , 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形而得名 。 高达92.6%的森林覆盖率和多样的旅游产品 , 让这里成为赣粤地区生态旅游的“热土” 。
“方圆200公里范围内过来的游客大多是一日游 , 200公里外的基本上是度假游 , 而度假游效益更好 。 ”7月30日 , 丫山景区总经理韩磊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说 。
他介绍 , 今年初 , 丫山景区旅游受到疫情影响 , 游客量下滑 。 但从“五一”节开始 , 游客量快速增长 , 特别是7月中旬放开跨省游之后 , 到目前已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 , “疫情期间 , 景区的基础设施依然在建设 , 说明投资方对未来充满信心” 。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看到 , 在玻璃栈道、A哆乡村活动中心、花海民宿、农商街等景点 , 游客人数不少 , 沿街店铺生意红火 。
“大余县已开发2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地 , 46处县级森林旅游地 , 定位就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 ”大余县委副书记李秋平说 。
7月29日 , 赣州市林业局局长肖年生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2019年 , 赣州市生态旅游接待游客4470.12万人次 , 生态旅游实现总收入469.5亿元 , 同比增长25.73% 。 目前 , 赣州生态旅游等正加快复苏 。
7月30日 , 江西省大余县丫山景区 。 游客们正在玻璃栈道上行走 。 摄影/章轲
“小山城”融入“大市场”
赣州是全国首批命名的“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 , 融合了丰富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 , 既有苏区红色文化、客家文化 , 又有绿色生态文化 。
赣州市的大余县、崇义县和上犹县都是“小山城” 。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在这里采访时发现 , 近年来江西省推进的生态旅游美景推广计划、森林旅游节等 , 让这些“小山城”融入了“大市场” 。
在丫山景区A哆乡村活动中心 , 57岁的村民刘小平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休息 , 旁边放着一担干柴 。 “欢迎游客过来挑一下 , 拍个照 , 这是免费的 。 ”刘小平对采访人员说 , 这样做也是为了给景区增加人气 。
刘小平所在的大龙山村原先房屋破旧 , 村民们靠种地为生 , 曾是有名的贫困村 。 2007年 , 章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投资近8亿元 , 在当地开发森林生态运动与养生项目 。 不拆房、不破路 , 大龙山村被整体改造成生态休闲旅游地 。
刘小平也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 变身为每月拿工资的企业员工 , 每年的收入有3万多元 。 “在景区里 , 有什么活干什么活 , 没有固定的岗位 。 ”他说 。
像刘小平这样的村民 , 可以从景区开发的土地流转、林地流转、建设施工、景区岗位、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产品销售等方面获得收益 。 贫困户蔡厚榕爱唱歌 , 一边卖着小吃 , 一边拿着话筒放歌 , 吸引游客 。 农商街上的这些摊位 , 都是景区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们使用的 。
7月30日 , 江西省大余县丫山景区 。 特色小吃的摊位大多免费提供给当地贫困户来经营 。 摄影/章轲
大余县林业局给采访人员提供的资料介绍 , 近年来 , “旅游+”战略为森林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 目前 , 大余县已经创出了五种“旅游+”模式:
“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 , 帮助贫困户获得自主经营、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特产销售等方面的收入;“旅游公司+贫困户” , 通过扶贫补贴资金或“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 , 入股旅游公司获得分红;“旅游协会+贫困户” , 景区景点门票收入的10%补助给土地流转户;“景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 , 优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 , 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基地+贫困户” , 通过创意引导、包装设计、宣传扶持 , 引导贫困户发展不同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
推荐阅读
- 【】江西湖口:人民子弟兵战高温斗酷暑清子坝 助力灾后重建
- 南昌市|江西餐饮业回暖 本土企业扩张门店
- 江西晨报|台风“黑格比”来了 江西大部分地区今明两天有阵雨
- 江西|江西: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
- 凌厚祥|江西: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
- 江西晨报|江西大部分地区今明两天有阵雨,台风“黑格比”来了
- 江西晨报|南昌“萌宠经济”开启营销新模式,万元柯尔鸭成揽客“法宝”
- 陈毅|1988年,一位江西老太来到北京,亮明身份:我是元帅夫人!
- 大数据技术|江西运用大数据技术监管涉企收费行为
- 央视|江西防汛应急响应由Ⅱ级调整为Ⅲ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