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设计|最大威胁来了!美国在这个领域,正式宣战……( 二 )


总体而言 , 像科技日报这样列单项技术 , 是能列出不少卡脖子的 , 值得重视 。 但对中国的威胁没那么大 , 一是随时被突破 , 二是单项技术影响的领域小 , 三是主要的单项技术掌握在日本、德国等国企业手中 , 和美国无关 。 即使找出更多细分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 性质上也差不多 , 不会忽然发现一个让人冒冷汗的东西 。
这些单项技术 , 中国产业链齐全 , 基本没有空白 , 都有对标的中低端技术 。 有实际在运作的生产线 , 有研发基础 , 随时取得突破是符合规律的 。 中国各种单项生产技术 , 可以说每天都有突破 , 一年年下来成果已经非常可观 。
美国为什么单项技术感觉还不如日本、德国?并不是美国技术不行 , 而是和美国选择的产业技术发展路径有关 。 美国可以说是系统级控制的大师 , 对单项技术就没那么在意 。 美国会注意核心领域的控制力 , 一些单项技术由日本德国这些盟国来搞 , 只要美国控制力足够 , 不怕日德等国和美国对着干 。

事实说明 , 用单项技术来控制产业很不现实 , 产品做得好受到市场欢迎 , 但要想控制产业 , 那还差远了 。
美国对全球的控制有政治、军事、金融层面的 , 但是技术层面的控制也很重要 。 美国的技术控制路线主要有两个 , 一个是以软件为代表的应用生态控制 , 一个是以芯片业为代表的产业链控制 。 二者结合在一起 , 体现为美国对IT业的控制 。

IT业正是美国相对日本欧洲最大的技术优势 , 也代表了国际产业技术潮流的先进方向 , 从美国60-70年代黄金发展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 仍然在蓬勃发展 , 是美国国力最大的技术支撑 。
所以 , 科技日报去找卡脖子的项目 , 关于美国的就是系统级别的 , 芯片业、软件业、航空业 , 这种控制是真正厉害的 , 比日本德国那些单项技术对中国的威胁要大得多 。
2
美国通过芯片业进行产业控制的技术背景

为何美国选择芯片业与软件业来进行产业控制?这是有深刻技术背景的 。 可以用摩尔定律来解释 。
▲摩尔定律: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24个月增加一倍摩尔定律好的方面是 , 芯片的元器件数量与性能不断翻倍提升 , 价格还越来越便宜 。 从消费者角度看 , 芯片产业的技术进步好到和做梦一样 , 性价比的提升简直逆天 , 和其它行业完全不一样 。 几乎没有消费者直接买芯片来用 , 使用芯片开发要一定技术 。 但是芯片的间接消费者迅速扩展到所有地球人 , 人均芯片数量还在急剧上升 。
芯片的直接消费者 , 是海量的电子产品商家 。 产品设计者将通用或专属芯片加入产品设计中 , 就能实现种类繁多的各种功能 。 如一度火爆的测温枪 , 其实能生产的厂家很多 , 核心器件就是测温芯片 , 行情好的时候能采购到芯片就发财了 。
华为在90年代早期也在这个层面 , 将程控交换机的功能做进板子 , 把芯片用起来 。 当时没多少公司在琢磨这事 , 但现在已经成了白菜化的技术了 , 光深圳能做这类开发的公司就不计其数 。 绝大多数中国消费电子公司都在这个层面 , 也足够了 , 能把芯片用起来水平不低了 。这个层面的通用技术可能是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制板 , 把芯片、电阻等各种元器件在板上实现电气互连 。 虽然在中国是白菜化了 , 但能搞PCB设计的 , 就能算是高科技企业了 , 发展中国家不一定玩得起来 。 在这个层面搞开发 , 已经是潜力无穷 , 是中国科技主要的竞争力表现形式之一 。
▲PCB板大多数中国搞技术的 , 搞来搞去就是在这个框架里 。 要么就是软件 , 要么就是这个软硬件架构 。 很多不是学计算机的 , 最后也转来这个框架里 , 变成搞IT或者软硬件开发的 。

这个架构的意义非常大 。 日本以前就是靠一套架构发财的 , 电子产品横扫天下 。 但是后来芯片性能快速进步 , 软件越来越强大 , 开发技术大规模扩散 。 本来以为是大公司才能搞的 , 山寨小厂也能玩起来了 , 这事就变味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