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局|张荆教授:好的企业,创新是员工的一种生活方式


编者按:
2020年7月29日 , 在大午集团干部·骨干培训会上 , 集团特聘法律顾问张荆教授就部分学员的发言 , 围绕企业创新做了点评 , 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知史局|张荆教授:好的企业,创新是员工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插图
科研的殿堂是神圣的 , 若被功利左右也会堕落
刚才的发言种禽的宋彦涛、酒业的肖珊学员等 , 至少有三位学员发言都谈到大午集团起诉国家畜禽资源委员会和农业农村部一审败诉的事儿 , 都说“正义也许会迟到 , 但绝不会缺席” , 表现出对“大午金凤”自主知识产权的坚信 , 和对法院一审裁定的不满和失望 。
作为大午集团的法律顾问 , 开始我也有过疑问: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大午畜禽研究院在科学研究上 , 怎么可能与顶级科学家抗衡呢?怎么可能被顶级科学家仿造呢?经过近一年对“大午金凤”案件的调研 , 我才打消了疑虑 。 大午畜禽研究院的年轻科研人员是了不起的 , 他们有良好的科研设备 , 离生产实践最近 , 随时发现问题 , 积累资料 , 团队团结 , 集体攻关 , 可以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 当然也离不开集团对科研的投入和支持 。 “十年磨一剑” , 最终研发出新品种——“大午金凤” 。
人们问:大午集团用十年时间 ,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筛选培育 , 科学家用两年时间就复制出来 。 他们怎么会这么做了呢?我是大学老师 , 也在科研院所干过 , 我了解那里的管理体制:不切实际的指标压力 , 只重现实不重长远的“杀鸡取卵”式的绩效体系 , 外行评价内行的“计件”形式 , 职称、荣誉与经济利益的紧密结合等 , 出现这类事情也不足为奇 。 就是说 , 科学家的殿堂应该是神圣的 , 如果被功利左右也会堕落 。
知史局|张荆教授:好的企业,创新是员工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文插图
好的企业科研创新应是员工的一种生活方式
“大午金凤”的培育成功 , 给大午集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 监事长经常说:我们每年孵化出一亿多只母雏鸡 , 每只年产蛋320枚 。 如此计算 , 大午种禽直接或者间接地为全国供应了320亿枚鸡蛋 , 摊到全国每个人头上就是20余枚鸡蛋 。 如此可观的数据和贡献 , 除了员工的努力工作外 , 更离不开企业的科研创新 。
通过“大午金凤案”和对企业的逐渐了解 , 我也在想:科技创新不一定非得在实验室完成 , 也不是研发部门的专有活动 , 很多科技创新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 。 如果我们的员工或者相当一部分员工 , 能把创新创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话 , 这样的企业一定是了不起的 。
几年前 , 我参加公安系统的“万众创新”评审活动 。 有一项发明是在消防带上贴上一条一条的荧光带 , 当火灾烟雾大的状态下 , 荧光条可以引导民众和消防人员逃生 , 可拯救灾难中无数生命 , 因此它获得了那届“万众创新”一等奖 。
可见 , 创新发明并不是很难 , 只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认真观察、记录和思考 , 就会产生出创新的亮点 。 比如 , 我很爱看“集团三会群”里的《驻外采访人员汇报》 , 《汇报》经常提出许多问题 , 像客户反映鸡蛋的蛋壳薄与饲料配比是个什么关系 , 就是很好的研究课题 。 《汇报》中还提到饭店的地漏返臭问题 , 除了用“潜水艇”堵臭外 , 有没有净化管道的新方法 。 餐厅用餐客人太多 , 自助取餐有人顺时针走 , 有人逆时针走 , 像是在抢饭 , 感觉很不好 , 能否通过地上画箭头、设指示牌 , 或使用伸缩隔离带等 , 创造出优雅的就餐环境 , 我想这也是管理上的发明创造 。
当然 , 企业对员工这些小发明、小创造 , 要有前期投入和后期的物质、精神奖励 , 才会使发明创造可续 。 意见也是创造力的源泉 , 大午意见箱设置很有创意
刚才食品公司的王芳学员发言时谈到大午意见箱 , 她是负责开意见箱 , 总不见人提意见 , 作为领导的她很着急 , 她觉得大家不关心企业了 。 最近 , 她发现意见箱里有了一封匿名信 , 她很开心 。 这种心态很好!要让职工广泛地发表意见 , 意见是创造力的源泉之一 , 如果企业没有了意见 , 并不能说企业办得好 , 更可能是人们不再关心企业 , 或是认为批评了也没用 , 人们心灰意冷了 。 没有了意见 , 企业将失去活力和创造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