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入夜不知在深山——秦巴山区夜生活走笔

:原题为_新华网|入夜不知在深山——秦巴山区夜生活走笔。
新华社西安8月1日电 题:入夜不知在深山——秦巴山区夜生活走笔
【新华网|入夜不知在深山——秦巴山区夜生活走笔】新华社采访人员陈晨、李浩
夜晚8时 , 两山之间的陕南小城汉阴 , 天色渐暗 。 霞光在秦岭和巴山间招了招手 , 悠然散尽 , 带走一日喧嚣 。
移步换景 , 忽闻人声鼎沸 。 高耸的照明灯让社区广场夜如白昼 , 欢快的音乐响起 , 人群翩翩起舞 。 58岁的周红艳一袭长衫 , 裙摆飘飘 。 三两孩童不时挤入舞者方阵 , 手舞足蹈 , 有模有样 。
这是陕西省汉阴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点紫云南郡社区里的寻常一幕 。 过去几年间 , 2688名贫困群众从全县10个乡镇陆续搬迁而来 。 广场舞成了夜间最流行的休闲方式 。
过去 , 秦巴深山里的乡亲们 , 是没有夜生活的 。
“一到夜里 , 大家聊聊天 , 打几圈麻将就去睡觉了 。 人一散 , 静得可怕 。 ”老家在汉阴县铁佛寺镇的高山上 , 除了同院住的3户人 , 周红艳到最近的邻家串门也要走20分钟山路 。 她爱热闹 , 2008年 , 等3个孩子大了些 , 一家5口南下深圳 , 在电子厂一待就是8年 。
家乡没有霓虹灯 。 下班后 , 她最爱看深圳的夜景 。
打工攒下些钱 , 2016年 , 周红艳正盘算着在汉阴县城买套房子 , 丈夫突发疾病 , 半身瘫痪 。 因病致贫 , 夫妻俩重回深山 。 医疗扶贫政策让丈夫的后续治疗有了保障 , 周红艳苦中寻乐 , 学起了跳舞 。 但山里人观念封闭 , 笑她“穷畅快” , 她只敢在夜深人静时 , 在院坝中独舞 。
如今 , 这般场景已成往事 。 搬入新居、找到工作 , 周红艳每月收入3000多元 , 一家人挥别贫困 。 十里八乡的搬迁户离开大山聚在一起 , 从陌生到熟悉 , 社区里的夜 , 渐渐热闹起来 。
“搬迁群众过去都住在大山里 , 要么出门打工 , 要么土里刨食 , 天天都是愁日子 , 哪里还有夜生活?!”紫云南郡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红霞最懂老乡的心 , “现在大家搬进新居 , 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就能打工 。 日子跟城里人一样 , 夜间的文化活动也就越来越热闹 。 ”
月如钩、夜如常 , 但生活境遇已是大不相同 。
夜晚9时 , 秦巴小城平利 。
老县镇锦屏社区的一间美容店内灯火通明 。 33岁老板吴静正在为顾客做面部护肤 , 手法娴熟 。 从大山搬到这座集中安置社区后 , 她瞅准商机 , 开起这家小店 。
“越到晚上生意越好 , 顾客从社区工厂下班 , 照顾完家人就来做美容 。 ”吴静手一扬 , 指了指货架上的一排排护肤品盒 。 “喏 , 那些都是老客户买的产品 。 我当时就想 , 从农民变市民了 , 肯定愿意为美丽花钱了 。 你看 , 没错吧?”
跳舞、健身 , 扭秧歌、看电影、做美容……秦巴山区深处 , 越来越丰富的夜生活背后 , 是一个个走向小康的鲜活故事 。
夜晚10时 , 秦巴小城石泉 。
古香古色的老街里 , 正在和面的小吃店主唐祖莲又卖出一袋炕炕馍 。 在这里生活多年 , 她对夜间的变化最有感触 。 “过去天一黑就没人了 , 不像现在 , 早晚都有游客 。 要到夜里12点 , 人群才渐渐散去 。 ”
踏着古街青石板路拾级而上 , 明清时的古建筑雕梁画栋 , 大红灯笼沿街挂起 。 茶社、火锅店、摄影工作室、手工艺品店……一家家特色店铺前 , 三五成群的游客嬉闹留影 。
“深山中的小县城夜里这么繁华 , 真是没想到!”老城根下 , 几位从河南三门峡市来的游客不住赞叹 。 身旁 , 一位送外卖的小哥快步走过 。
秦巴腹地、汉江之滨的石泉 , 用绿水青山吸引着每年600多万游客的到来 。 汉江江风习习 , 吹不尽小城月夜的热闹 。
夜渐深 , 志愿者王敏还在古街巷道内做当地农产品的直播带货 , 一位身着汉服的姑娘撑着油纸伞 , 翩然入镜 。 不远处街角的琴行里 , 少年正敲着架子鼓 。 广场上 , 刚刚结束中考的几个学生 , 轻声唱起民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