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只会安排的快乐的结局|“神秘涂鸦”有玄机——迷彩服背后的故事

【上天只会安排的快乐的结局|“神秘涂鸦”有玄机——迷彩服背后的故事】7月27日 , 中国第16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举行出征誓师大会 , 誓师大会上 , 维和官兵身着新式迷彩服威武列阵 , 让人眼前一亮 。 而在6月24日 ,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证实: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官兵身着的就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亮相的新式迷彩服 。 下一步 , 将按计划陆续配发全军部队 。 本期视点将走入历史、重返战场、解构战袍 , 回顾迷彩服的前世今生 , 带您了解我军迷彩服背后的故事 。
上天只会安排的快乐的结局|“神秘涂鸦”有玄机——迷彩服背后的故事
文章图片
从“头”开始的迷彩起源迷彩作训服 , 是指具有和作战环境相适应的颜色、图案和光谱反射特性的作训服 。 设计原理 , 主要是通过图案(色块)来分割破坏目标物轮廓 , 通过颜色来融入背景降低识别度 , 最终利用面料上存在的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色斑 , 使人的形体融汇于背景环境 。 军人在执行侦察、潜伏、冲锋和穿插等战斗任务时 , 身着迷彩服可以降低人和物的识别特征 , 具有隐真示假、降低发现概率、减少伤亡的作用 。 军服的色彩应满足隐蔽行动的需要 , 这是基本的战场法则 。 1899年第二次英布战争中 , 身着红色军服的英军 , 在南非森林和草原中格外醒目 , 布尔人尽管兵力弱小 , 却及时把服装和枪炮染成草绿色 , 打得英军措手不及 , 伤亡高达9万多人 , 这一战给欧洲军队敲响了警钟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 随着各种光学侦察器材的投入使用 , 着单色军服已难以适应在战场环境中生存 。 在西线战场 , 德军士兵为缓解因钢盔反光引发的战场暴露问题 , 经常用泥土、树叶或油漆自行对钢盔进行喷涂 。 1918年7月 , 德国总参谋部发布命令 , 规定了钢盔伪装的正式标准 , 要求士兵根据不同的季节、作战区域地理环境 , 相应地用绿色、棕色和黄色等油漆 , 在钢盔上喷涂几何形状的斑块 , 各斑块间用手指宽的黑线分隔 。 这种迷彩喷涂不仅防止了反光 , 而且在战壕阵地战的环境中 , 视觉效果上扭曲了钢盔外形轮廓 , 对敌方狙击手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 。 一战后 , 各种光学侦察手段对军服的战场伪装提出了更高要求 。 在新的挑战面前 , 迷彩服横空出世 。 从一战到二战爆发前 , 各国迷彩服的图案设计还停留在手工迷彩阶段 , 主要是以用户自己或美术专业人士参与 , 以奇思妙想的设计人工喷涂迷彩为主 。 1929年 , 意大利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迷彩服 , 意大利的首款迷彩服采用了棕、黄、绿和褐黄4种颜色 。 这种迷彩服被称为“Telomimetico” , 在意大利语里的意思是“迷彩布” 。 之后 , 世界各国军队也纷纷研发出了迷彩服 。 德国在1937年就开始配发迷彩罩衫 , 其颜色以绿色、黄色、茶褐色为主 , 适用于橡树叶、棕榈叶、悬铃木等植被条件下的伪装 。 很多二战历史照片、影视剧中 , 都经常能看见在毛料军服外套着迷彩罩衫造型的德军士兵 。 除了罩衫外 , 德军也生产过迷彩的背包、装具 , 还有迷彩跳伞服 。 1941年 , 德军入侵克里特岛时 , 专门为伞兵部队配发了分体式的迷彩跳伞服 。 到了战争后期 , 非罩衫式的迷彩作战服也开始在德军中出现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 世界各国军队的迷彩服设计摆脱了手工绘制 , 从涂装改为印染成品布料来制作军服 。 其中 , 苏联、英国和美国的迷彩服开始在少数特殊军兵种率先使用 , 随后逐渐流行起来 。 苏联的双色大叶迷彩、英国的丹尼森迷彩和美国的猎鸭迷彩 , 就是二战中盟军迷彩服的经典之作 。 二战后 , 迷彩服在世界各国军队中越来越常见 , 后来逐渐引入计算机设计 , 衍生出了诸多不同的派系和类别 。 经过近百年发展 , 迷彩服已经成为世界上各国军队最主要的军服式样 。 一套优秀的迷彩服 , 不但要起到在白天迷惑敌人肉眼的作用 , 还要有防仪器侦察的能力 。 一些国家的设计人员在印制迷彩色斑的染料中加入特殊化学物质 , 使迷彩服反射红外光波的能力与周围自然景物相似 , 从而达到迷惑近红外夜视仪的目的 。 除了防近红外光侦察的能力 , 有关人员正在研制可防热红外及雷达侦察的迷彩服 , 以便让士兵在战场上完全“隐身” 。 随着科技的发展 , 未来的迷彩服也许会有更多的惊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