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高考如何才能被更高分的学校录取?抓住“大小年”机会,实现捡漏


小年|高考如何才能被更高分的学校录取?抓住“大小年”机会,实现捡漏
最近所有考生都面临着志愿填报的问题 ,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也会接触到很多新的词汇 , 这些词汇中有一个词叫“大小年” , 可能很多考生并不太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
单说大小年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 , 最早是农民用来形容农作物丰收的 , 产量多产量大的那一年被称之为大年 , 产量低产量小的那一年就被称之为小年 , 所以大小年这个词语也就慢慢被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当中来 , 这其中也包括高考招生录取 。
那么“大小年”在高考招生录取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三元高考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高考招生录取中的“大小年”现象 , 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高考招生录取“大小年”?
简单地说 , 每年由于全国各个高校在各个省份的招生工作存在变数 , 最后出现了实际录取分数与往年存在较大差异 , 这种现象便称之为“大小年”现象 。
比如说某高校在某省的招生计划为70人 , 但可能因为这所学校最近知名度有所上升 , 导致实际可能有几百人填报了该院校的志愿 , 最终这所学校的投档分就会被拉得特别高 。 对于该校这一年投档线高出平时投档线的现象 , 我们就将这一年称之为该学校的大年 。
相反 , 比如说某高校在某省的招生计划为70人 , 但可能该省的考生看到往年较高的投档线导致对该校望而却步 , 最终甚至导致实际投档人数不足70人 , 那么该校则会以分数最低的那位考生的分数设置为最终的投档线 , 最后就变成了这一年的投档线远低于平时的投档线分数 。 对于该校这一年投档线低于平时投档线的现象 , 我们就将这一年称之为该学校的小年 。
二、为什么会出现高考招生录取“大小年”?
出现“大小年”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 首先就是因为大家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大多都会参考往年的投档分 , 尤其是上一年的投档分 。 当考生觉得这所学校上一年的分数线“虚高” , 那么很多考生便不会考虑报考该院校;相反 , 如果考生觉得这所学校上一年的分数线“过低” , 那么考生都会以一种占便宜的心态抢着填报该院校 。 如此以来一年又一年反复 , 也就促成了大小年现象 。
其次招生计划的改变也会促成大小年现象的产生 , 比如某校今年的招生计划人数变多了 , 考生也会顺理觉得自己考上该学校的概率能变大 , 便争相报考 , 最后形成了大年 。 相反 , 如果某校今年的招生计划人数变少了 , 考生便会觉得自己能够考上该学校的概率也就变小了 , 最后便选择了其他学校报考 , 最后就形成了小年 。
三、什么样的学校会出现“大小年”?
一般来说 , 最热门的名牌院校都不大会出现大小年的现象 , 比如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 , 它们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高校 , 无论是哪一年各地考生都会争相报考 , 不会出现让分数较低的考生有“捡漏”的机会 。
另外每个学校在本省招生时也不大会出现大小年现象 , 因为每一所学校在本省都会具有一定知名度 , 而大部分不想去太远地方读书的考生也会优先考虑本省的学校 , 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院校在省内的生源比较稳定 , 所以每年的分数线自然也不会相差太大 。
一般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的学校都是在外省招生时容易遇到 , 很多大学可能实际是一所非常好的大学 , 但它往往都是在本地知名度高 , 很多外省考生并不那么了解 , 这也就导致这类院校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 。
四、如何才能避开“大年” , 找准“小年”?
由于“大小年”现象的存在 , 所有的考生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够避开“大年”的学校 , 从而找到“小年”的学校进行志愿填报 , 那么有没有方法能够避开“大年” , 找准“小年”呢?在这里三元高考就教大家一些小窍门:
1.不要只参考近一年的投档线 , 最好能参考到近五年该校的录取线 , 同时参考历年的省控线 , 对比历年省控线与校线的分差 。 于此同时 , 最好还能够参考高考成绩分段表与学校历年的招生计划 , 综合参考各项数据 , 最后谨慎得出报考结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