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从“秀场”到“带货”,电商直播的春天是否已到来?

新华社天津7月30日电(采访人员郭方达 尹思源)本月起 , 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正式实施 , 由于电商直播的日益火爆 , 此规范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广泛关注 。
从最初的秀场到如今的带货 , 直播行业热潮的来临固然可喜 , 但虚假流量以一当十、货品李逵李鬼“混战”等现状却不断提醒从业者:电商直播的春天 , 真的来了吗?
野蛮生长 行业“杂草”冒芽
百万、千万、亿……一场场电商直播不断刷新着销售额榜单 , 变现迅速使得入场者甚众 , 然而狂欢的背后 , 野蛮生长导致的问题也难以避免 。
——空手套白狼 , “坑位费”秒变“坑人费” 。 为了让商品在直播间内展示 , 商家往往需要提前向主播支付“坑位费” , 根据主播流量的大小 , 价格也从几千乃至数十万元不等 。
从事直播行业近十年的李珊在天津运营一家MCN(多渠道网络服务)机构 。 她告诉采访人员 , 为了完成与商家的合作条约 , 部分主播及机构会在直播时大量刷单 , 造成货品销售火热的假象 , 待完成既定销售额、商家支付服务费后 , 再安排货品退款 , 从而将“坑位费”与服务费都收入囊中 , 实现空手套白狼 。
更有媒体报道 , 部分主播及机构并无带货能力 , 却与商家签订高额回报合同 , 用预缴的费用做起了理财放贷的生意 。
【新华社|从“秀场”到“带货”,电商直播的春天是否已到来?】 ——李逵战李鬼 , 隔着屏幕难练“火眼金睛” 。 “直播中看着是满满一罐头大虾 , 到手后还以为自己买的是虾米 。 ”天津市民李一巍在某短视频平台的一次直播中购买了一罐油焖大虾 , 到货后本以为可以大快朵颐 , 开罐后才发现虾的个头与数量完全达不到直播中展示的程度 。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直播平台屡见不鲜 , 李珊表示 , 隔着屏幕消费者很难确认商品的真实质量 , 许多劣质产品更是“一次性买卖” , 拿钱跑路 , 消费者即便想要退款维权 , 往往也找不到途径 。
根据中消协发布的“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 “618”期间消费者对于直播带货类的吐槽信息有11万多条 。 其中 , 消费者对部分主播涉嫌过度宣传产品功效 , 利用直播兜售“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的反映最为强烈 。
——多少都靠“吹” , 数据造假成家常便饭 。 “浏览量高达百万 , 进店量却近乎为零 。 ”一位商家在微博发帖痛斥电商直播虚构流量数据 。 有网友表示 , 一些好看的数据是因为渠道商把线下提货全部转移到线上直播提货 , 再利用一些数据公司刷单 , “退货率敢不敢公布出来挤挤水分?”
做刷单生意的商家们为躲避监管 , 美其名曰“数据服务”“数据优化” 。 采访人员用此类关键词在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发现许多相关的群 , 进入后便有商家主动联系 , 明目张胆进行数据兜售服务 。 从评论到点赞 , 从浏览到互动 , 各种套餐名目繁多 。 商家表示 , 只要有需要 , 怎样的直播数据他们都能做得出来 。
数据飘红 难掩冷热两面
单从数据上看 , 电商直播无疑进入了爆发式增长期 , 相关行业报告显示 , 2020年底 , 直播行业用户规模有望超过6亿人 , 2020年直播电商销售规模预计达到9610亿元 。 商务部统计 , 今年一季度 , 我国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 。
随着近几年电商直播的兴起 , 直播行业逐渐走向分化 。 区别于此前以才艺表演、电子竞技等为主要展示内容的秀场直播 , 电商直播强大的变现能力使其迅速成为各大平台的新宠儿 , 各路资本迅速进入了“跑马圈地”模式 。
江西一家旗下常驻主播超过两百名、网络签约主播上千名的传媒公司负责人罗涛告诉采访人员 , 从创业之初发展到如今的规模 , 企业只用了短短两三年时间;营业额也从最初的近乎为零迅速攀升到千万元级别 。
对于行业未来 , 罗涛信心满满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打算在全国开设十余家分公司 , 并已经在着手准备相关工作 。


推荐阅读